作文难教、难写是困绕当前学校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作文课像阴云一样笼罩并压抑着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心灵。教师埋怨学生缺乏想象力,没有观察力,词汇量少,驾驭语言的能力太弱,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当今的学生是铁石心肠,根本不懂得感动。而学生则抱怨老师水平低,布置的题目离自己的生活距离太远,一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教育家结合自身实践总结了一系列提高写作水平的技巧。其中笔者非常赞同魏书生老师的观点。在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魏老师的作文教学理论,发现教师的爱心是激活学生写作动力的催化剂,是哺育学生写作灵感的乳汁,是激励学生写作热情的战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质的沃土。
教师满怀真诚的爱心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实际上,师生之间是有差距的。当今社会,教师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从生理年龄而言,教师与学生的差异特别大,大多数的老师都与学生父母的年龄相当,有的甚至相当于祖孙的差距。这必然形成代沟,再加上阅历差异、个性差异、知识差异、兴趣差异、审美差异等多种因素,这就使师生之间的代沟变成了鸿沟。正如有的学生无奈地对老师说:“咱们是青春期遇上更年期,无话可说。”
改变这种尴尬局面的主要责任在教师。因为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学生是不可选择的,但是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无论从社会阅历、知识水平、经验积累,还是从情感涵养、性格成熟等方面,教师都丰富于学生,绝对有能力消除师生之间的距离和代沟。
教师能否打造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是态度问题。只要教师满怀爱心,像大地一样宽厚,像阳光一样无私,用爱意的目光温暖学生,与学生一块儿学习,一块儿游戏,一块儿承担烦恼,一块儿分享快乐……教师就一定能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点燃心灵深处的能源照亮孩子的精神世界”,爱心是永不枯竭的动力,是开启学生写作兴趣之门的“锁钥”,是滋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甘露。
当教师用真诚的爱心将学生团结在自己周围时,教师便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的榜样。这是一个绝妙的契机。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机会引导学生打开写作兴趣之门。教师有意识地在学生面前翻看一些名人著作,激发起学生兴趣之后,进而开展有声有色的读书活动。教师推荐书目,规定时间、地点,交流读后感。这既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习惯,同时也为学生积累了素材。学生一定不会因为没得写而苦恼。将这一活动坚持下去,写作便成了学生的习惯。当代著名教育名家魏书生老师告诉我们“读中外名著或伟人传记,与高层次的思想对话,每天读一、两分钟,有好处,学生那个年龄可塑性大,伟人的感染力、教育力,远远超过咱们这些当老师的,学生与大师为伍、与伟人为伍的时候,很多教育尽在不言中,一旦形成习惯,学生会终生受益。”可见读名人著作的主要作用是教学生做人,同时也是在教学生作文。
当教师用真诚的爱心获得学生的信赖时,可以通过话家常的方式了解学生的生活,帮助学生梳理生活,挖掘写作素材,使学生知道自己的生活本身就是一本厚厚的书,只要学会观察,每时每刻都有文章可作。朱光潜、鲁迅、傅雷、苏霍姆林斯基、刘墉、魏书生等许多成功的教育家都有与被教育者通信交流的习惯,而且收获很大。与学生书信往来,既可以交流思想,又为学生提供了写作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还可以组织学生郊游、开展社会调查、参加有意义的公益活动等等。教师能够组织这些活动,就说明是怀着爱心的。青山不改,绿水长流。只要教师的爱心不老,学生的写作兴趣之水必然长流。
李秀平,河北宣化科技职业学院中文系教师。田值永,河北张家口市河子西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