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218

[ 别菊珍 文选 ]   

翠翠与爱斯美拉达的形象比较

◇ 别菊珍

  沈从文的《边城》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精品,《边城》中的女主人公翠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外国文学中的精品,《巴黎圣母院》中的女主人公爱斯美拉达让人久久难忘。翠翠与爱斯美拉达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以说她们都是美的化身。她们的美在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中表现出来。她们所表现的美是极为相似的。同时,翠翠与爱斯美拉达都不是完美的人,她们都有缺憾,而两者的缺憾则表现的不同。于是,改用托尔斯泰的一句话:美的东西都是相似的,不美的东西却各有不同。
  从自然的层面来分析人物的性格,指人的天性的一面。这种天性表现出真、善、美。
  翠翠,她受环境的熏陶而纯真无邪。她吸收了山水自然的灵气,这份动人的绿色为女主人公清新蓬勃的生命注入了几分灵动、几分浓情和一丝忧伤。她从翠竹深处走来,带着自然万物的气息,或者说她本身就是大自然的精灵。所以翠翠带有一种自然的人性美,纯洁而清新。
  翠翠的人性美还表现为坚强。爷爷溘然长逝,“翠翠哭了一整天,也同时忙了一整天”。翠翠谢绝船总让她住进他家的好意,她依然像爷爷那样守住摆渡的岗位并等待着傩送的归来。她要求的是自己人格的独立。
  翠翠,她也很善良。翠翠因为看那财主人家的母女忘了祖父不要过渡钱的规矩,回过神之后便匆匆的追上去,在山头上把钱还给那妇人。这个从爷爷身上继承的善举更突显了翠翠的心灵之美。
  爱斯美拉达作为一个在流浪的吉普赛人中长大的女子,与人为善,以诚相见,其天性中自有天真热情、坦率开朗的资质,在她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是同情和互助的。正是这种贴近人民淳朴的本性,使她受到了乞丐国、加西莫多及其他人的爱赏和敬重。她是他们的姐妹,他们是她的父兄,她的名字在他们中间有“魔术般的效果”。
  爱斯美拉达有一种女性富于仁爱的同情心,她是一个善良的可人儿。仁爱的精神可以说是心灵美的核心。甘果瓦为追求爱斯美拉达而误入吉普赛流浪人“王国”,本应该按穷人的法律处死,爱斯美拉达本来讨厌甘果瓦,但爱斯美拉达为了拯救他的生命,表示愿意与他结婚。她之所以这样做,纯粹为了将他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为了一个与己无干的人的生命而不顾自己的利益和名誉,爱斯美拉达表现了高度的人道主义牺牲精神,基于这种精神,便有了女人少有的坦荡宽广的胸襟,以德报怨。在加西莫多因奉克洛德之命拦路抢劫爱斯美拉达而被捕,被绑在广场烈日下受辱时,他口渴难忍,愤怒地吼叫“给我水喝!”在人们无动于衷的哄笑中,只有爱斯美拉达不记仇,把怀中的水葫芦送到加西莫多的嘴边。文中写到:“看见这么一个漂亮、新鲜、纯洁、妩媚,同时又这么纤弱的少女这样垂怜于一个如此可怜、难看和凶恶的人,无论如何是一个动人的景象。”
  爱斯美拉达不仅心地善良,勇于舍己救人,她还是外柔内刚的女子。她有坚贞不屈、刚强的一面。在克洛德的淫威面前,她宁死不屈。当克洛德拖她到格雷勿广场的绞刑架前,冷冷地对她说:“在它和我之间任你选择一个。”她坚决地回答:“绞刑架还没有你使我害怕。”既痛斥了克洛德又宣告了自己的立场。从另一个角度看,爱斯美拉达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
  从社会层面来分析人物的性格,主要着重于人物的情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性格。
  翠翠的性格发展中包含的重要的一个部分是她对爱情的认识,由不知到知,有朦胧到明确。这也是她的人性健全的一部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性格也有了微妙的变化:少了一点乖巧,多了一份沉思;少了一些欢笑,多了一份羞涩,到后来便有了青春期少女同有的心事。后来,翠翠遇到了刚在划船比赛中中了头奖的傩送,那种朦胧的爱意便在翠翠的心中萌发。后来,傩送在月下为翠翠唱歌,酣睡中的翠翠竟被歌声所吸引,灵魂也浮了起来。她摘了象征爱情的虎耳草打算送给情人。到此为止,翠翠对自己的感觉,对自己的爱情有了清醒的认识。即爱情的萌生阶段、觉悟阶段、追求阶段。她的没有受到物质利益污染的纯洁的爱情观也就此树立。
  爱斯美拉达是一个纯洁而执着的人,她对爱情是向往的,而且有着女孩子青春的单纯与执着。从她对爱情的理解就可以看出:“爱情仿佛是一棵树,它从自身茁长,却把它的根须深深地刺进我们每个人的心里,并且继续在一个荒芜的心上变绿。”她把法比当作自己的理想爱情对象。当她被污蔑为杀人犯被投入监狱以后,她念念不忘的是法比受伤后的安危;当绞索套上脖子时她还忘情地呼喊远处阳台上的法比;当法比明确表示不愿和她结婚时,她却决心做他的情妇,即使“被人轻贱、蔑视”。这一切都说明了爱斯美拉达爱得深沉,爱的投入。她的爱是无条件的、毫无功利性的。她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物质利益而去爱他,而只是为爱他而爱他。她的爱是何等崇高、圣洁!爱斯美拉达本来已经逃过了追捕,因为听见情人法比的声音,情不自禁呼叫法比而暴露了自己。可见爱斯美拉达为了爱而将生死都置之度外了。
  这两部小说都是悲剧风格,之所以成为悲剧,这与文中主人公的性格不无关系。翠翠和爱斯美拉达在性格中都有缺憾。
  翠翠,她一直处于懵懂状态,她不懂事故,羞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甚至跟自己最亲的爷爷也有很大的隔阂。当我们为翠翠的一再躲避,为她的不能圆满的爱情而叹息着急时,翠翠却依然做着甜蜜的梦,虽然时不时有些担心。我们可能会像老人一样绝望了。当我们静下来探究翠翠的心理形成及其人性时,就不难找到翠翠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翠翠没有受到过任何正统的教育,她的成长是自然教育的结果,伴随着的是她身体的发育而带给她的思考。爷爷也只是给她讲讲故事,唱唱山歌,这些都是原始的、本能的。因此在社会中,翠翠不能适应,她不会交际,不敢直接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而翠翠的两次哭,一次是爷爷没有回来,一次是听爷爷说天保出事了。她只是哭,没有做任何事情,也想不到可以做什么事情,比如说找爷爷回来,去找傩送说明一切。这种无能为力表现了翠翠没有勇气去追求她想要的东西。
  深究翠翠的羞于表达,其实她也有自卑的心理。翠翠是个私生子,这个事实翠翠和爷爷以及其他人都心知肚明。当翠翠知道和自己争傩送的是团总家的女儿,是她曾经羡慕过的那个女孩子,翠翠的心就不能平静。特别是那个女孩的陪嫁是一座碾坊。那座碾坊是连爷爷都羡慕的。而自己可以说是一无所有。虽然物质利益的影响对翠翠、傩送还未产生作用,但强烈的对比和巨大的落差使纯真的翠翠也感到威胁,因此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幻想中,一直不敢面对现实,直到杨马兵把一切告诉了她,她也只有哭一个晚上。她与爷爷的不沟通也是一种逃避,她对自己以后的生活道路的迷茫。特别是在她明白做媒的是大老,而不是二老时,“心中只想哭,可是也无理由可哭。”是她对命运的一种妥协。她爱二老,但是大老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封建思想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在翠翠的头脑中占有位置的。小说最后的结尾是翠翠到了冬天还在撑着渡船等着心上人回来,翠翠一直等着,一直是被动的,她不敢去找,不敢去追寻。这种等待命运安排的消极思想一直贯穿翠翠的成长过程,这也是导致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爱斯美拉达,也没有受过正统的教育,但她的经历很丰富,她的见识比翠翠要广阔,加上吉普赛人天性中的热情、大胆,造成了爱斯美拉达的敢爱敢恨。但是她却被法比英俊的外表所迷惑,加上法比偶然救了她,更使她坚定了把自己奉献给法比的想法。克洛德多次向爱斯美拉达表白狂热的爱,她却对克洛德怒斥到:“……我爱的是法比,只有法比最美!”同时,加西莫多对她一往情深的爱,甚至把冒死她从绞刑架下救下来。爱斯美拉达却没有察觉他的试探、他的关怀。爱斯美拉达一直在自欺欺人不愿相信她爱的法比是一个有恶劣品质和丑陋心灵的轻浮浪荡的花花公子。爱斯美拉达在又老又丑的克洛德面前能不受威逼,保持自己的人格和尊严。但在法比面前,她甘愿做情妇,甚至为了得到法比的爱而放弃寻找母亲的希望,损坏自己的人格而对法比屈从。爱斯美拉达对美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表现上,她对美的追求没有一个由表及里的升华过程,她没有找到美的本质。因此,爱斯美拉达的痴情只能给她带来悲剧。
  
  别菊珍,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助理讲师。

翠翠与爱斯美拉达的形象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