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给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极大地冲击,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但目前,有的教师把教学内容以文字形式输入电脑,把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编成程序,然后播放,便认为是多媒体了。这实在是个误区。用电脑制作,按程序播放,对于学生是否接受,受到什么益处,则没有做进一步思考。电脑的使用成为一种肤浅的赶时髦,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应该是盲目的、杂乱无章的,应该十分注意多媒体使用是否必要和合理。使用恰当,会起到雪中送炭、锦上添花的效果,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新课标强调突出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而汉语文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形象的语种之一,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新科技成果对古老语言文字的挑战,在最古老语言文字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虽然有明显的优越性,但同时它又有自身的局限性。
一.语文素养必须经过“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
祖国语言文字所具有的魅力是举世公认的,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受语言魅力的过程。汉语言是高度形象化的艺术,语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靠感悟培养出来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意与美感,只可“会意”、“感悟”,这些是很难用声音、画面来表现的。传统的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朱熹说:“读书之法,既先识得他外面一个皮壳,有须识得他里面骨髓方好”。强调通过熟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字正腔圆,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者的意境美、形式美,从而深刻领悟作品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突出语文人文性的学科特点。语感经验的获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既不是政治课,也不是美术欣赏课。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突出传统的语言文字,多媒体技术中的声、像、画面永远代替不了教材、内容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感知、感悟和情感。
二.不恰当的演示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再创造思维。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形象、生动的画面图式教学方式,但对于语文课,绝对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多媒体技术来加强生动形象的效果的。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应该是对课本内容的直接阅读、分析感悟,学生通过媒体的这种间接方式获取的知识,极易渗入媒介制作者个人的爱好甚至偏见,使学生不易看到课本内容的真正含义。同时,教学媒体“先入为见”客观上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全国语文课堂教学大赛评委钱梦龙老师课后说:参赛中,相当一部分多媒体的使用存在着不求实效,只是为用而用的缺陷,有些图片选择不妥当、不正确,以致对语文的理解片面化,出现歧义。这不仅使教师和学生让电脑的预设程序限制了,而且由于媒体注重了对程序中知识的记忆,忽视甚至限制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个性思考与创新认识。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必须留给学生一个巨大的探索想象空间,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汉语文字有其形象、抽象概括的特点,言有尽而意无穷,正是它的魅力所在。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带给我们无限遐思,让语言文字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间,只有插上联想、想象和再创造思维的翅膀,才能在语言文字构筑的天地里自由翱翔。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由近及远的形象思维能力,如陆机认为的“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空间,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在“精鹜八极,心游万仞”的再创造思维境界中。在对由文字组成的文学审美过程中,每个人因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爱好的不同,在其心目中必然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贾宝玉、林黛玉”。
我们尽可以更多的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适合课文内容的教学气氛,换起情感,激发想象,但决不能用投影画面来代替文学的意境。要启迪、激发学生“入无穷之门,游无极之野”。语言文字提供的想象要远大于直观的想象空间,仅采用直观手段组织起来的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的培养无疑是极大的限制。多媒体的不恰当使用,使巨大的想象力和再创造空间被缩小了,林黛玉、哈姆雷特就只剩下银幕上的一个标准形象了,生活中不再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林黛玉”。缺少了再创造,想象的魅力也就不复存在了。
三.语文教学贵在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不容忽视情感的作用。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由形象化的文字所组成的作品在语文教材中所占比例很大,作为用语言构筑起来的文学作品,应该十分重视情感的交流,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充满激情的课堂讲解和分析是十分有益的、很必要的。多媒体在语文课堂上的运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抑制了课堂师生之间的多种情感交流。有经验的语文老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面部表情、细微动作上接受信息,而后做出相应的反应,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举手投足之间得到鼓舞、受到启发。这种课堂交流是无声的、必不可少的。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顿悟,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其迸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刘勰《文心雕龙·神思》里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使文章的情和读者的情融为一体,才能使有情的内容得到最大限度的挖掘和发挥。如果专注于课堂调动出学生的情感,就一定能读出滋味,读出情,读出理。要相信感人的课堂留给学生的印象是深远的,相信情感对学生的人格塑造具有无穷的力量,相信“感染,更富有艺术性,富有人情味,符合心理学的规律”(魏书生)。如果教师只专注于计算机的操作,学生只看不断变换的图片,这种无声的交流就被隔断了,师生热烈融洽的交流气氛就不存在了。用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交流被单调画面所取代,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通过科学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使情感交流、思想碰撞、互为启发。
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无穷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感,主要在于老师引导学生获得真实的阅读体验,只有这样才起到“知书达理”的效果。因此,语文教学工作者应认真关注、潜心研究多媒体这一现代技术,探索多媒体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使其日趋成熟与完善,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成德祥,甘肃省临潭县职业技术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