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文学教育 2009年第9期 ID: 152225

[ 谢晓丽 文选 ]   

让学生活跃在语文课堂上

◇ 谢晓丽

  长久以来,传统的语文教学常把教学等同于传授知识,以学生汲取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学的成败。故而经常出现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精力分散的状况。那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达到较好的教学成效呢?
  
  一.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实际教学中
  
  我在教学中深刻体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开展问题讨论,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开放学生思维空间的重要措施。记得我在教学《琵琶行》时,先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纲进行有目的进行预习,去发现问题,提出质疑。切实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参与者,在课堂上敢说敢问,又要使自己成为诱导者和组织者。能让学生在自己的引导下,进行讨论、比较、分析,并分派小组代表交流反馈,教师再进行适当的归纳、点评。这样便让学生能在轻松、愉快的环境氛围中接受语文知识。
  
  二.要承认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性和差异性,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要承认学生具有独立的人格性,承认学生的差异性。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问题情景,创造一个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参与教学,乐于教学中,并鼓励他们大胆质疑。正如李四光先生曾说过:“不怀疑不能见真理。”质疑是诱发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故而平时就应努力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在与学生共同探讨,合作释疑等平等交往中,我发现们学生生性好奇,求知欲强,在自主学习的探究过程中不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疑问,这类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学生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和新知的建构,而且有质量、有新意的质疑是学生积极探索的内动力,是学生知识水平的体现。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积极为学生创设质疑的条件,在课堂内留充裕的时间给学生提问质疑。
  
  三.要注意把学生的知识背景和作者的写作背景相联系
  
  要想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跃起来,还要切实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交代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在教学中,我既要让初来乍到的中学生们能顺利过渡到高中的学习环境中,又能迅速地适应高中的课堂教学模式。尽力做到让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习惯相接轨,能吻合在一起,营造一个融洽的课堂气氛。与此同时要借助时代背景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知识。例如我在教学夏衍的《包身工》时,文本反映的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学生阅读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因此我先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包身工题材的电影《女性的呐喊》,从整体上了解那个悲惨时代人物的悲惨命运,直面当时社会的黑暗,真正意义上理解人民与时代的矛盾冲突,从而很快唤起学生对包身工过着猪狗般的非人生活的深切同情,激起对旧社会包身工制度的强烈愤怒和憎恨,从而深刻地领会到文章的主题。这样使得教育难点迎刃而解,同时也成功地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我还针对当今学生意志薄弱、情感脆弱、怕吃苦的现状,要求他们上网查阅、收集旧社会的故事,并相互交流,不仅使他们受到敢于战胜挫折的教育,还学会好好珍惜我们的先人用无数生命、血泪换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这样学生才可真正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四.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进行“探讨导学”模式教学时还应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江总书记指出:一个没有创新意识的民族,难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句话为我们教师指明了今后的教改方向。同时创新教育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诚然,创新教育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苛刻的要求。因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地考虑问题,开放思维,从而启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乐趣。
  总而言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大胆进行教学尝试,开展“导学”活动,让学生活跃在语文课堂上,把学生始终放在主体地位,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坐春风,如沐春雨。在听课时产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审美愉快。
  
  谢晓丽,福建清流县高级职业中学教师。

让学生活跃在语文课堂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