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样的诗篇,让我们想到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离离原上草》,恰好诗人又叫“离离”,也许与白居易此诗有关。此组诗里有许多动物与植物的意象,但都与季节、与生命相关;大地与天空是它们的背景,而人却是它们的中轴。如果说在后三首诗里都有“我”,第一首诗里虽然没有我,却有“她”,“她”不是人物,而是对“黄昏”到来时景象的一种喻写。不过标题《收获》却有一点费解:其中只有写秋天风景的时候写到了“收获”,其他三首没有直接关系。难道诗人是说自我从对自然万象的观察里真正地有所收获?
最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对时间的抒写。一般的人看不见时间,因为时间是抽象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最为具体、最为形象。第二首所写是“夏天”风光,呈现了一个小孩子的意象,通过一位父亲对小孩子的谈话,天地之间都是如蓝色一样的生机盎然:“我们的蓝多么辽阔”、“蓝天扑在大地上”两行诗,抒写了一种深厚的父爱与对于下一代的深切希望。第三首《秋天来了》自然是秋天的景象,第四首《哭泣,象无数条钉子》自然是写冬天了,所以我们说不同的季节,在诗人笔下得到了不同的呈现。写时间最妙的自然是第一首《黄昏》。在这首诗里,诗人将“黄昏”从开始到结束的过程写得微妙微肖、淋漓尽致:开始的时候说它是“光越来越少”、“蓝越来越淡”,后来说它象旧街区里的一位“卷帘人”将一切的景色遮起来,再后来是一个中年妇女在玉米地里生产,最后是象一个老妇人的身体一样。由此可见,诗人对于一年里四季的自然景象的观察是相当独到的,并且以一种抽象画的方式表达对时间的感觉与思考,无论在中国古诗里还是在新诗里,似乎没有哪一首写黄昏的诗,达到了如此地独到而细致的地步。因此,我最喜欢的就是这首诗。
组诗以不同的动物与植物意象,来呈现季节里的不同风景是相当成功的。第一首的“更低处的蕨”、“年轻的玉米地”、“爬上墙头的豆荚”、“打碗碗花唱起歌谣”,所呈现出来的显然是中国南方的春天景象;在第三首的“许多昆虫仍然在爱”、“萧瑟的叶子,正从千里之外/赶过来”、“草木疲惫/它们都将耗去我的泪水”、“稀疏的草在瓦砾间一年年长高,又低下去”,所呈现的显然是中国南部的秋天景象;第四首里的“各种各样的树,语言越来越少”、“我爱惜这些植物美好的过去,替将要冬眠的动物”,所呈现出来的显然是中国南部的冬天景象,如此等等。由此可见,诗人对于大地上各种不同季节里的植物与动物是比较关注的,因为所谓季节,首先是体现在植物生长与动物出现的不同形态上。中国南部的不同季节具有不同的生命活力,从自然景观就可以得到说明;因此,不同的植物与动物所体现的生命气象就完全不同。诗人毕竟是诗人,敏感的触觉可以进行有效的捕捉并进行艺术化的传达。
组诗最大的特点是诗人同时以人的身体为喻,表现各季节里的自然景物。在第一首“黄昏,让一切生育过的身体都呈现垂落之美”、“黄昏,再苍老一些一位心怀感恩的老妇人,被时光掩埋”,作为时间的“黄昏”就这样以女性的身体直接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在第二首“阳光落在你身上,是一小块蓝/我的目光在你身上,是大朵大朵的蓝”,以一个小孩子的身体来写一位父亲的慈爱,莽他的表现方式在这里可能都会逊色;第三首“皮肤上挂满了青灰的瓦片”、“它们才能心安理得地/住进我的心里”,“我”是“大地”,但以“皮肤”与“心里”进行表达,既贴切也具体;第四首“捏了一把汗,我的双手像秋后的大地,秋雨婆娑/我多么不喜欢哭泣,哭泣,像无数条钉子,赤裸而来。”这里的“双手”与“赤裸”都与身体相关,生“秋天”与“冬天”产生了一种质感。为什么以人的身体来表达大地上一切的事物,就让诗句具有了一种疼痛感,犹如让我们看到了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的一种直接对应关系,因为这样的诗句具有了一种质感与生命活力。人对于自我的身体是相当了解的,所以读者读到这样的诗句,感觉很好、印象很深,也让人想象丰富与引发更多的情感体验。
由此看来,《收获》的确是当代中国诗坛很重要的收获,因为它在思想与艺术上都具有一定的创新。如果要说其缺失的话,那么我认为只是形式上过于散漫了一点,最后一首简直就是散文诗。形式过于自由,没有韵律与格式上的讲究,与散文没有很大的区别,那么靠什么与散文竟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