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短小精悍,意旨鲜明,阐述的道理也比较简单,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但本文毕竟头绪繁杂,涉及到的史实、人物众多,为了事半功倍,必须要帮助学生找准探究学习的起点,牵一发而动全身。给后唐庄宗李存勖编简要年谱就是深入课文的较佳切点。
本设计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第一环节,圈点批注课文,检测自读情况;第二环节,编出庄宗年谱,探究课文内容;第三环节,提供相关材料,赏析文章技法。
一、导读:激发兴趣
教师简略介绍《新五代史·伶官传》的内容和北宋的政治形势,为学生自读做好准备。
二、自读:圈点批注后用练习检测
(1)明确自读目标(投影出示):a.理解字词,疏通全文;b.探究文章主旨及说理方式;c.文章史实的作用及作者写作意图。
(2)结合自读目标在文中圈点批注,教师个别辅导。
(3)投影出示检测内容,学生练习。
检测设计要紧扣自读目标——精当,又要兼顾到后面两个教学环节——含而不露且适当拓展。(文后附检测练习一份)
三、研读:编出庄宗简要年谱,深入探究课文内容
(1)教师提示:关于年谱。
(2)学生研读课文,试编庄宗年谱。
(3)视情况提示:公元908年、912年、923年、926年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
(4)相互交流,形成共识。
公元908年,24岁,嗣位晋王,接受遗命;公元912年,28岁,兵破幽州,“系燕父子以组”;公元923年,39岁,魏州称帝,建立后唐,“函梁君臣之首”;公元926年,42岁,兵变被杀,后唐灭亡。
(5)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如果把其父李克用在世时所参与的征战也包括上,那么庄宗夺天下历时20年以上。然而由盛到衰却不到4年的时间。这一盛一衰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呢?
由于文中庄宗“逸豫”的详情未提,所以在此探究过程中为了避免学生空谈,可拓展阅读《伶官传》的相关材料。如课后附录材料。
(6)用铿锵的语调诵读庄宗忧劳兴国的语句,并想象描绘其金戈铁马、气吞万里的雄姿英发形象。
(7)用低沉的声音缓慢的节奏诵读庄宗逸豫亡身的语句,并想象描绘其君臣凄然相向、泪如雨下的悲惨情景。
(8)何独庄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例子太多了。展开联想,联系历史上、生活中的实例,进一步领会作者“盛衰之理”“岂非人事哉”的观点。
(9)盛也庄宗,衰也庄宗,庄宗消失在历史上的潮流中。然而在一百多年后的宋代中叶,欧阳修为什么却要旧事重提呢?
四、赏读:结合相关材料揣摩文章技法
材料1:《古文观止》对《伶官传序》的总评是:“起手一提,已括全篇之意。次一段叙事,中后只是两扬两抑。低昂反复,感慨淋漓,直可与史迁相为颉颃。”
材料2:清人王符曾评《伶官传序》:“前用摹马,后用披剥,忧劳逸豫,归之人事,极痛快文字。要只善用抑扬耳。”
结合投影出示的这两则材料揣摩文章是怎样使用“抑扬”笔法的。
明确:文章采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第2段的叙事语势比较平缓,虽无任何议论,但寓论点于叙事之中,以叙事验证论点。第3、4两段的议论都是欲抑先扬,先论其“壮”和“盛”,然后评其“衰”,揭示了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五、比较阅读(课后进行)
本文与《六国论》都是史论,都是借古讽今之作,又是同时代作品,不妨进行比较阅读。提示:
(1)两文都是借古讽今之作,文章中的“古”和“今”分别指什么?
(2)两文通过分析史实,各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3)两文的语言各有什么特色?
康宏东,安徽肥东一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