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610

[ 龙杰 文选 ]   

读柳永《望海潮》词

◇ 龙杰

  摘 要: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词抒写了钱塘江的壮丽景色,西湖的旖旎风光和杭州的繁华气象以及人民生活的富庶,也描绘了杭州太守“千骑拥高牙”的官场气派,同时表现了柳永内心深处“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仕进向往。
  关键词:柳永 《望海潮》 繁华杭州 妩媚西湖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首三句从大处着笔,挥洒出杭州自古以来的形胜与繁华,气势宏大,“有千钧之力” ,是全篇的统领。这句是说,杭州地理位置优越,风光优美,是三吴这一带地方的都市,自古以来都很繁华。前两句是对偶句,写杭州地理位置的优越和历史悠久,最后“钱塘自古繁华”从史地、时空两个角度进行总括,“虽字数不多,但容量大,增加了词的表现力”[1]。接着,柳永用“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渲染杭州的繁华。烟柳是说放眼看去,杨柳青青葱葱,笼罩在烟雾之中。画桥,杭州水多桥多,河上的桥精雕着各种彩画。这是远看。近看则“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家家户户都垂挂着挡风的珠帘、绿色的帷幕,高高低低,鳞次栉比,寸尺无空,千家万户都掩映在翠微之间。这是由远及近,由城外而城里,像电影似的将镜头拉近,逐层展示一幅杭城风景秀丽、富庶繁华、色彩鲜丽的都市风景画。“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又轻轻一笔写出杭城温柔安祥又兼热闹富贵的一面。此虽八字,但也包罗万象,尤其是街巷河桥中埋伏的风流蕴藉之美呼之欲出。” [2]
  杭州为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城市。宋初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一定的解放,经济得以较快地发展,尤其城市发展更快。到柳永生活的宋仁宗时代,出现了汴京、扬州、成都、杭州等十六座相当繁华的大都市。“杭州人烟稠密,城内外不下数十万户,百十万口”(吴自牧《梦粱录卷十六·米铺》),这就是当时的杭州。“杭州的居住人口到一二七五年已愈百万之数。”[3]法国佬谢和耐先生见到的虽是南宋时的杭州,但可推想北宋时也是相当繁华的。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我们跟随柳永的视线从城内又眺望到城外。钱塘江两岸矗立着一排排高耸入云的大树,钱塘江波涛汹涌,浪花飞溅,江海浩瀚,卷起千堆雪,极目远眺,无边无际。这正是钱塘江八月观潮时节,“怒涛卷霜雪”展现给我们的是“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罗隐《江潮》)这样一幅惊险奇观的钱塘潮涌图。这句“极写钱塘江水汹涌澎湃,实在是本词中的最强音,”[4]也正应了《望海潮》这一词牌之本意。“依自然环境看,这种说法是有道理的。因为钱塘江入海口呈嗽叭形,江口大而江身小,起潮时,海水从宽达一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两旁渐窄的江岸约束,形成涌潮。涌潮后又受江口拦门沙坎的阻拦,波涛后推前阻,涨成壁立江面的一道水岭。”[5]钱塘观潮,渐成人们的一种风俗。
  欣赏完钱塘江壮丽的潮涌图,又流连于城内的繁华了。“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罗绮为绫罗绸缎。或认为,“罗绮指歌妓。宋人纳妾蓄妓成风,有的人家蓄妓数十名,故曰‘竞豪奢’。”[6]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八字写足了杭州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家家户户都藏满各式各样名牌时装的盛况。“竞豪奢”三字表现出杭州的繁华与人民生活的富庶豪奢。同时也“暗写了商人比夸争耀的神情,且形容了这个消费城市的特色。”“写杭州,不能不写西湖,然先写西湖,必喧宾夺主,故上片不涉西湖,可见词人于构思上的一番苦心。”[7]上片写杭州地理位置的优越和历史悠久,钱塘江的壮丽与人民生活的富庶豪奢。下片写西湖的旖旎风光和百姓官员生活的雅致闲逸,进一步表现杭州的繁荣与富庶。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西湖三面环山,清秀的山峦重叠起伏,连绵不断。秋季桂花飘香,沁人心脾;夏日荷花盛开,赏心悦目。“三秋”“十里”时间、空间并举,“好像西湖所有时间、所有地点都是如此芳香、如此美好,这就写出了西湖美得无限,美得永恒。” [8] 天堂杭州真是四时风光无限美好,令人无限向往,难怪“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一)。“金废帝完颜亮(1122—1161)读了这首词后,羡慕江南美景,特派施宜生,为贺正使到南宋的首都杭州,暗中画下一张西湖图,带回去制成屏风,在图中画上了完颜亮自己的像,策马立在吴山顶上,并题了一首诗:‘万里车书尽混同,江南岂有别疆封?提兵百万西湖上,立马吴山第一峰。’充分暴露了他渡江南侵的野心。” [9] 或认为此说不可信,“金主亮于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倾全国军力大举南侵,是不是只为了区区的‘三秋桂子,十里荷花’?”[10]“金主南下是由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综合因素决定的,岂能归罪或归功于一首词呢?”[11]此言极是,但金主的原动力谁又能断定何尝不是为了如此多娇的江山呢!“公元1127年北宋的灭亡,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渡江南侵,这两件重大历史事件皆不可能由一首词引起,柳永对身后之事并无负责之理。”[12]然江山美人,天堂苏杭,有七情六欲的帝王完颜亮不为此而来又为什么而来呢!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个历史事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柳永此词艺术水平之高、影响之大。”[13]
  杭州如此之美丽,西湖如此之妩媚,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境况如何呢?“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日以继夜的欢乐声荡漾在西湖上,荡漾在杭州城里。“弄晴”、“泛夜”为互文见义,意即优美的笛声和采莲姑娘的动人歌声、欢笑声不分昼夜地传来,不管是柔丽晴和的白天还是瑰丽的夜晚,到处都是快乐的垂钓老翁和嬉闹的采莲姑娘。“钓嫂莲娃用‘嬉嬉’一词修饰,人物怡然自得的情态跃然纸上,呼之欲出。”[14]这三句写百姓的快乐生活。至此,柳永“层层渲染出一个繁华安逸的杭州城,我们仿佛听到钱塘的怒涛,市民的嬉戏,羌管和菱歌飘扬,美景和游人相乐,如闻其声,如临其境”[15]。柳永善于铺写都市的新生活、新感受,他以浪子词人的独特体验和情感记忆向我们展示宋代朝野通宵达旦,歌舞喧天,量金买笑,灯火彻夜的都市生活情景:“皇都今夕知何夕”,“金丝玉管咽春空,蜡炬兰灯烧晓色”(《玉楼春》),“朝野多欢,九衢三市风光丽,正万家急管繁弦。凤楼临绮陌”(《看花回》)。封建社会的经济繁荣,改变了社会日常生活的方式和市民的审美趣味。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这几句赞颂地方官文治武功、风流倜傥。那大路上牙旗高高飘扬,千万名骑士簇拥着出巡的长官归来,乘着醉意欣赏着优美祥和的音乐歌舞,啸傲于风景名胜、山水烟霞。他日被召入朝一定要将这湖光美景绘成图画,拿到皇帝所在的凤凰池前夸耀。“归去凤池夸”一来指被召回朝廷后好向他人夸耀这杭州的美景和人民的富庶,这可是地方官的政绩;二来是祝愿杭州地方官能够升迁,他日进入中书省这样的高层机构执掌朝政。诗言志,言为心声。其实这又何尝不是落拓文人柳永、到处改职的小官吏柳永心中对仕进的向往呢!这又何尝不是柳永情怀的最直接抒写呢!
  “柳永对各路府太守的干谒词,更具浓郁的新都市生活气息……其都市叙述也因‘承平气象,形容曲尽’,成为传颂千古,彰显地域风土人情的名篇佳句。” [16]杨湜《古今词话》、罗大经《鹤林玉露》认为这首词是投献杭州太守孙何的。胡云翼也赞同此说[17],唐圭璋也认为此说可信[18]。也有学者认为此词不是献给孙何而是献给孙沔的,如詹亚园[19] 、吴熊和[20]、薛瑞生[21] 等。而罗忼烈则认为“《望海潮》不是赠给俞献卿就是赠给柳植”[22]。《望海潮》不管是献给谁,这对我们阅读这首词似乎没有什么影响,“其实连它是不是一首投献词,都大可怀疑。”[23]即使没有最后几句投献词,这首词的阅读文本也是完整的。我们同样能从词人时而大气磅礴,时而细腻刻画的描写中感受到天堂杭州的繁华富丽以及人民嬉嬉而居的日常生活。
  注释:
  [1]郭桂萍:《名章隽语咏太平——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赏析》,长春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第63-65页。
  [2]柏华:《<望海潮>里梦杭州》,名作欣赏,2006年,第15期。
  [3][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页。
  [4]李江峰:《柳永词与他的从政之路》,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第34-36页。
  [5]伊永文:《宋代城市风情》,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页。
  [6]王兆鹏,姚蓉:《柳永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页。
  [7]谢桃坊:《柳永词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136页。
  [8]胡传志,袁茹:《柳永集》,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03页。
  [9]钱仁康:《歌咏西湖的绝唱<望海潮>》,中国音乐,1989年,第1期,第27页。
  [10]罗忼烈:《话柳永(一)》,社会科学战线,1986年,第2期,第295页。
  [11]陈寿林:《柳永<望海潮>一词的功过》,湖南教育,1999年,第6期,第36页。
  [12]谢桃坊:《柳永词选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
  [13]刘杨忠:《变“雅”为“俗”的宋词大家:柳永和他的<乐章集>》,文史知识,2009年,第10期,第21页。
  [14]张富隆:《柳永<望海潮>赏析》,语文世界,1996年,第9期,第16-17页。
  [15]姜晓红:《柳永词铺叙手法初探》,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第20-23页。
  [16]王筱芸:《“变旧声作新声”——柳永歌词的都市叙述与北宋中叶都市文化建构》,文学评论,2007年,第3期,第190页。
  [17]胡云翼:《宋词研究》,成都:巴蜀书社,1989年版,第78页。
  [18]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文学研究,1957年,第3期。
  [19]詹亚园:《柳永<望海潮>不是赠孙何之作》,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1、2合刊),第99-102页。
  [20]吴熊和:《吴熊和词学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99页。
  [21]薛瑞生:《乐章集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75页。
  [22]罗忼烈:《柳永二题·(一)<望海潮>与孙何无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第61-62页。
  [23]王星琦:《柳永集》,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龙杰 贵阳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550004)

读柳永《望海潮》词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