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俗是反映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特征的一种生活文化,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客观地记述了那个时代的民风民俗,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民俗风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杜诗 唐代 民俗风情
民俗被称为特定民族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它有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特征,同时又具有极强的历史传承性。许多民俗已经成为特定民族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文学作为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民俗文化已悄然渗透其间,并沉淀成为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经济繁荣、政治开明、民族大融合的朝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不同民俗风情同时并存于唐代社会,除却史书记载、民间流传之外,唐代极其繁荣的诗歌创作,从文人的视角反映了那个特定王朝的别样民俗风情。杜诗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步入农耕社会,传统的中国农业,更多地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气候的变化,对于靠天吃饭的先民而言,尤其重要。因此,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先民们根据自然界四季的更替轮回,较早建立了一套成熟完备的农业生产节令系统,就是我们现在普遍熟知的“二十四节气”。据记载,到了汉代,二十四节气系统已经成熟,到有唐一代,与节令相关的各种习俗繁多,文人们在欢度这些节日时,自然也将其写入了诗文中。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为匌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杜甫《丽人行》节选
这首诗中,杜甫借丽人游曲江的情形,讽刺杨贵妃兄妹专权,但诗中描写了唐代上巳节的盛况。唐代人很重视上巳节,有上巳水滨拔楔的习俗。这一天长安士女多到曲江水边踏青游玩,青年男女可以自由交往。“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为匌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衱稳称身”,写出了丽人们意态之娴雅、体态之优美、衣着之华丽,可见唐代女子对自身美的展现成为了一种普遍性的社会行为,这样重要的节日自然要争奇斗艳一番了。
步屟随春风,村村自花柳。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回头指大男,渠是弓弩手。名在飞骑籍,长番岁时久。前日放营农,辛苦救衰朽。差科死则已,誓不举家走。今年大作社,拾遗能住否。叫妇开大瓶,盆中为吾取。感此气扬扬,须知风化首。语多虽杂乱,说尹终在口。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高声索果栗,欲起时被肘。指挥过无礼,未觉村野丑。月出遮我留,仍嗔问升斗。
——《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
这是一首反映唐代社日节俗生活的诗。诗中写诗人在春社日被田父热情邀饮。社日的主要活动就是祭土地神,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春社这样一个热闹日子里,除了隆重的祭祀外,人们要分祭肉,饮社酒、食社饭、演社戏等。“田翁逼社日,邀我尝春酒。酒酣夸新尹,畜眼未见有”,“ 朝来偶然出,自卯将及酉”。社日之际,诗人受田父邀请,陪田父畅饮了一天,生动而细致的描绘,勾画出一幅春社乡村风俗画,生活气息十分浓郁。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九日五首》之一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重阳节,客寓夔州的杜甫抱病登临江上台,独酌杯酒,内心无限感慨。晋周处《风土记》记载了重阳登高饮菊花酒、插带茱萸的风俗,据说是为了避害。唐代重阳节渐渐成为受到广泛重视的节日。唐代诗人也曾用大量篇幅抒发暮秋时节登高远眺时忧惧而又欢乐的心情。一般庶民往往把它当作宗教活动来对待,在登寺院高塔、登山入寺庙敬香之余,游赏秋景。杜甫的一生多半处于颠沛流离的状况中,佳节来临之际,万家团聚之时自然会引发他对亲人的思念,对骨肉团圆的渴望,这也让我们看到了杜甫温情的一面。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冬至》杜甫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的冬至日,其时杜甫旅居夔州,诗人饱受长期漂泊之苦,因而忆起当年冬至日在长安“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的情景。唐代对冬至日很重视,冬至这一天,不仅民间百姓要吃水饺过冬至,朝廷也要进行祭祀,官员们也要于冬至第二日入朝送贺礼。“鸣玉”是“乘马鸣玉珂”的省略,玉珂为马勒的装饰,行走铮铮有声;“紫宸”位于长安大明宫内。这句写官员送贺礼后散朝的情景。
可见,春夏秋冬各个节令都被杜甫写入到诗中,在这些节令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唐代的种种民俗风情,也深切地感受到了杜甫对家人、朋友深沉的爱。
傅璇琮先生在陈贻焮先生所著《杜甫评传》序中说:“从诗歌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来说,杜甫也可以说是唐朝安史之乱前后几十年的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诗史”,杜甫的诗歌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客观地记述了那个时代民风民俗的风貌,为我们研究唐代的历史和民俗风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张忠纲.杜甫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刘衍军.从唐代节俗诗看中唐妇女的狂欢[J].求索,2004,(1).
(马兰 河北省保定学院中文系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