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646

[ 虞淑燕 文选 ]   

浅析卡尔.桑伯格的诗歌风格

◇ 虞淑燕

  摘 要:卡尔·桑伯格是举世闻名的文学巨匠,其写作风格继承了惠特曼,自然朴实;写作形式上打破了传统的韵律诗,为美国自由诗歌的盛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写作内容上以传统现实主义为主,采用人民的语言,为人民写诗。本文结合他的多部代表作总结出了他的诗歌风格中包含的意象主义理论、陌生化理论、现代性和人民性理论。
  关键词:卡尔·桑伯格 意象主义 陌生化
  
  卡尔·桑伯格是美国当代多才多艺的诗人和传记作家,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受读者喜爱的诗人之一。海明威在获得诺贝尔奖时曾说过:应该得奖的是卡尔·桑伯格,可见在美国文学史上他享有盛名,有着重要地位。他曾一度被尊为“非官方的美国桂冠诗人”,在他75岁生日的当天,伊利诺州将这天定为“卡尔·桑伯格日”。
  卡尔·桑伯格出生在伊利诺州的盖尔斯堡,父母都是农民出身。桑伯格13岁就辍学到处打工贴补家用,18岁借了父亲的铁路通行证来到了芝加哥,第一次被繁华的工业化景象所震撼,开始了他人生的另一番旅程,像其他的美国青年一样涌向了城市的工业浪潮之中。颠沛流离的生活让其体验到了人生的千滋百味,但也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完完全全沉浸在地地道道的美国化生活之中,这一流浪经历为他今后的创作提供了丰富鲜活的素材,某种程度上可说成就了他的艺术生命。在他的诗中,他永远和人民站在一起,代表着人民,替他们传递信息。他的创作目的是“为朴素的人民写朴素的诗”。因此他被人们评为继惠特曼之后的“人民的诗人”。
  一、意象主义
  庞德指出:“意象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表现的是一刹那间中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一个被描述的意象,可能既是任何一种内心冲动所获得的最充分的表现或解释,又是一个辐射束……一个旋涡,从这里产生观念,观念从意象中通过,并且不断冲击意象。”读卡尔·桑伯格的这首《雾》(Fog) 就能体会到意象派的味道。
  FOG雾
  The fog comes 雾飘过来
  On little cat feet. 踩着小猫的脚步。
  It sits looking 它静静地蹲坐
  over harbor and city眺望着
  on silent haunches 港口和城市
  And then moves on.然后静静地走开。
  全诗共6行,短小精悍,意犹未尽。诗中第一节形容雾飘过来,好比小猫迈着步子而来。读者脑海中瞬间浮现出小猫走路的场景,轻轻的,柔柔的,悄悄的……而雾呢,它不像风一般吹醒万物,也不像雨一般滴落人间,而是像小猫那样,缓缓地来慢慢地去。诗人把这两个事物巧妙地联系在一块,彼此相融,形象且生动,不用过多言语,其意自见。第二节中写到了雾的形象与离开。在人们的脑海中,雾的形态模糊,抽象,飘渺,而作者用了小猫蹲坐环看城市与港口的姿势,拟作雾的形象。小猫也常常来无影去无踪,颇具神秘感,这样一来抽象的雾即与具体的猫联系在一起,虚无化为真实,模糊化为清晰,神秘化为具体。
  显然作者的这首小诗不是客观地描写小猫的,也不是传统修辞上的拟人手法,而是将看到小猫的形与性的感觉与诗人对这个城市的感觉联系起来,表达出诗人当时的状态及心理。小猫只是个意象,好比一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抒发了主观对这个城市、对这个世界的感想。主客体的融合,理智与情感的复合,不是单纯地拿另一事物来代替这个事物,而是在这个客观具体的事物基础之上所产生的主观抽象的联想与暗示,这恰好与象征手法相反。诗人想用最简洁、浓缩的语言精确恰当地来表达含蓄的感情,他不生搬硬套格式或框架,也不强调韵律,而是崇尚自然朴实的语言。
  诗人在文中为读者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城市与港口因为大雾弥漫,看不清样子看不清物,没有时间没有方向,渐渐地雾退场,也没人告诉我们这场雾持续了多久……小小的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小小的生态圈,“小猫”代表着动物界,“雾”代表了自然界,“港口和城市”代表了人类,三者组成了一个小小的社会。再者文学就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写照与提炼,从诗人的生平了解到,诗人移居芝加哥之前,对大城市缺乏了解。人们站在城市之中会看到街上人来人往,站在港口边会看到船来船往,一片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景象。看到的景象是具体的,而感受到的却是抽象的,这场雾遮蔽了城市与港口,遮蔽了这个社会,神秘不定,来去匆匆,看到的景象不会永远,碰到的人不会长驻,是否能融入这样的城市,是否能适应这样的生活,诗人茫然无知,压抑与未知纠然于心。
  二、诗歌中的陌生化
  陌生化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指出艺术的手法能使事物“陌生化”,使形式难懂,能增进认知的难度和长度。“陌生化”正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断引起人们的兴趣、发现新事物的方法。摆脱熟悉性、惯性的束缚,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即是打破正常的布局,进行重新整合安排,从熟悉的语言中提炼出文学语言,使读者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即用新的艺术形式唤醒对熟悉的文本的新认识和新感受。同样,在诗歌中也是如此,即打破传统诗歌对节奏、韵律、篇幅等的束缚,运用重叠、强调、拉伸、浓缩等手法,创造出新的语言形式,以增加全新的阅读感受。桑伯格的诗歌善于发现平凡事物的平凡美,将生活中的各种素材进行加工,增加了艺术美感,对读者来说,看似普通的文字,在反复阅读中能体会到诗歌的艺术性。以桑伯格的《港》为例:
  The Harbor
  Passing through huddled and ugly walls
  By doorways where women
  Looked from their hunger-deep eyes,
  Haunted with shadows of hunger-hands,
  Out from the huddled and ugly walls,
  I came sudden,at the cities edge,
  On a blue burst of lake,
  Long lake waves breaking under the sun
  On a spray flung curve of shore;
  And a flutter storm of gulls,
  Masses of great gray wings
  And flying white bellies
  Veering and wheeling free in the open.
   港
  穿过拥挤、丑陋的街墙,
  路过一家家门口,里面的女人们
  眼中深嵌着饥饿向外张望,
  眼中不时映过一个个骨瘦如柴的身影
  走出拥挤、丑陋的街墙
  我突然在市区的边缘
  发现一片蓝色的湖面,
  长湖排浪追着阳光
  蜿蜒的湖面溅起阵阵浪花
  鸥群有如风暴,
  一片片灰色的羽翼
  载着洁白肚皮
  在天空下,自由自在地翱旋。
  诗人在诗中描写的城市正是芝加哥,整首诗为我们勾勒出两幅画面:上一幅描绘出芝加哥贫民窟内老百姓的生活状态,在拥挤丑陋的房屋内,一个个骨瘦如柴、面带饥色。下幅图片描绘了截然相反的另一番景色,在明媚的阳光下,浩瀚无边的湖面上海鸥成群而飞,浪花四溅。这显然是诗人在经历了现实的痛楚后内心所想要的理想状态,我们看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现实的残酷也没能泯灭诗人内心的渴望,哪怕只有一丝丝希望的存在。同时诗中也折射出了诗人对当时工业大发展所带来的消极一面大为不满,但诗人个人力量渺小改变不了现实,只能寄情于诗,希望人民能像海鸥一样自由自在地在天空中翱翔。
  桑伯格的诗歌在诗歌艺术史上是独树一帜的,他不受任何约束,完全是自由陌生地创作,整首诗歌延续了他一贯简练的语言风格,特别在词汇方面使用了不少文学技巧。例如:synecdoche(以局部代替整体)walls指的是houses, hands指的是men;On a blue burst of lake,并不是说湖水要爆发,而是诗人看到美景后内心迸发喜悦之感,这些表述完全脱离了读者对这些词汇的日常理解,使得陈旧的涵义新鲜化,使读者读出了另一味道,从而达到陌生化的效果。
  20世纪的美国,工业化加速,展现在人们眼前的不再是田园、农家、牲畜、靠天吃饭的生活,更多的是听到了大机器,火车,蒸汽机的轰鸣声……人们的生活充斥着压抑、暴力、剥削、压榨。整个社会颠覆了旧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人们开始对未来充满迷茫,诸多的文学家面对这样的现实,纷纷逃离现状,寄希望于宗教和神学,而桑伯格没有将视野停留在虚无的宗教上,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笔杆揭露工业革命给人民带来的伤害,他痛斥黑暗,歌颂光明,赞扬劳动人民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因此,桑伯格的诗歌兼具现代性与人民性,他的诗歌有力地反映了现实,也抨击了社会现实。
  本文从美国诗人卡尔·桑伯格的出身、社会背景、理想信念、诗歌含义等多角度赏析了卡尔·桑伯格以人民大众为基石的诗歌特点,卡尔·桑伯格的诗学体现了其大众化的诗歌语言、亲民特性,不愧为倍受尊敬的美国派诗歌的先驱。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译.现代性与自我认同[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2]鲁宾斯坦.美国文化的根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8.
  [3]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4]范岳.英美意象派抒情短诗集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5]江枫.桑德堡:诗的十条定义[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6]记哲.略谈文学的人民性问题[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59,(3).
  [7]王明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现代性的三个特征[J].船山学刊,2006,(1).
  [8]齐格蒙特·鲍曼著,欧阳景根译.流动的现代性[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9]杨传纬.美国诗歌选读[M].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
  [10]拉曼·塞尔登著,刘象愚,陈永国等译.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赵毅衡.桑德堡诗抄[M].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
  (虞淑燕 浙江省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000)

浅析卡尔.桑伯格的诗歌风格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