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664

[ 朱世新 文选 ]   

意象和意境辨析

◇ 朱世新

  摘 要: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意境则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二者都属于文学艺术表情达意的基本方式,但也有明显的区别。辨清意象与意境,为文学作品的教与学打开了更为宽广的审美空间。
  关键词:意象 意境 特征 整体把握 审美体验
  
  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讲:意境是“艺术家‘游心之所在’,就是他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意象和意境都属于文学艺术表情达意的基本方式,二者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及作用既有相通之处,又各有其特征。把握好作品意象和意境的特征,对于提高我们的阅读效率、鉴赏能力、语文素质和文学修养颇有裨益。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如何把握好作品的意象和意境?下文将作具体阐述。
  意象,即诗人意中之象,是寄寓着诗人的独特理解和特定感情的事物和景物,是诗人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意象探讨甚多。一般理解为“意”与“象”的契合统一,也就是内在的思想感情与外在的客观事物的统一。客观世界的“象”一旦与作家的“意”结合形成文字,便成为一种心灵化的意象。例如:“枯藤老树昏鸦”中的“藤”、“树”、“鸦”本身没有情绪色彩,但经过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内化,再“剪辑”到一起,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和失意情绪。
  意象的特点:(一)意象有着浓烈的主观意向和情绪色彩。“游子身上衣”不是一件普通的衣服,它代表慈母的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中的“沉舟”、“病树”也非现实实物,而是诗人内在感情的表现;“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更是诗人飘泊无依的象征……这些都是“拟容取心”的方式,是意象的特征。意象是主体心灵创造性想象的产物。(二)意象是抒情性作品(尤其是诗歌)的基本意义单位,是作品艺术构造的形象元件。作品的意义就是由若干个意象的内蕴组成的。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着“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此诗的意义如果不是依托着这些意象,其表达效果会是怎样的呢?当然,意象也经常运用在小说、散文创作中。例如鲁迅的《药》中的“人血馒头”,隐含着深刻的历史教训;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的“狐狸精”,也是具有超人本领的精灵;高尔基的《海燕》中的“海燕”,同样是具有丰富象征意义的意象。朱自清《背影》中那个蹒跚、肥胖、吃力的“背影”,渗透着非常浓烈的父子情,这个意象的成功正是来自它所包含的“意”的感人力量;也正是这个意象,使这篇散文成为充满艺术魅力的名篇。(三)有些意象经常反复出现,它用来代表特定的情感和意味,表达人类或民族共同的感情体验,即人类或民族心理深层的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历史积淀,形成许多原型意象。如“夕阳”、“秋天”、“流水”等常代表生命的短暂及焦虑的情绪;“柳”、“雨”往往与离别愁绪相关;“月”与思乡、怀念相联系。了解了这些原型意象的意义,对理解作品的内涵无疑是一种帮助。
  意境是作家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宗白华先生认为,意境是一种缠绵悱恻、一往情深、趋旷空灵、无迹可寻的艺术真境。他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讲:“艺术家以心灵映射万象,代山川而立言,他所表现的是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景象互融互渗,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活泼玲珑,渊然而深的灵境;这灵境就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意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孤舟蓑笠翁”还是“枯藤老树昏鸦”,无论是“孤帆远影碧空尽”还是“秋色老梧桐”都是情景交融的结果。在意境中,情思由于物化而得到了表现,景物也由于情思的洗礼而获得生命。意境中的“一切都是思想,一切都是象征”(罗丹语)。意境中的境是被意重新组合了的境,意则是被境过滤了的意,因而“景中情”、“情中景”是密不可分。对此清代学者王国维概括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意境由实境和虚境组合而成。实境就是具体物象以及由这些物象所构成的整体的艺术境界,虚境是实境中所包含的一种象征境界,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司空图语)。要获取意境中的意义,只能透过实境看虚境,通过景物看情思。意境是诗歌艺术的生命,但绝不独存于诗中,也广泛应用于散文、小说等文体中。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既再现了荷塘月色之美(实境),也体现了静谧淡泊、超尘脱俗的精神世界(虚境)。再如鲁迅的《社戏》中对江南水乡的描写,孙犁的《荷花淀》对水生嫂月夜院中编苇席的描写,都有着浓浓的抒情气氛,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
  从上述可见,意象和意境都是主客观统一的产物,都在表现一种浓烈的感情意趣;在分析作品时,都需要整体把握,着意于它们的审美意义。在创作中,二者还可以互为补充。二者区别如下:(一)意象是构成艺术形象的元件,是组成作品意义的最基本单位;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艺术的成品。(二)意象只着眼于某种物象的主观意向和情趣;意境则代表艺术形象所表露出来的整个精神世界。(三)意象往往有其原型,可以反复使用;意境是艺术家独创的一种艺术境界,不可能重复使用。(四)意象只是诗人头脑里一瞬间的主观图景,一般难以还原出一幅与现实生活相似的图景。又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支小令共由十二个意象组成,展示的意义和情绪独特而丰富。其中任何一个或几个意象都只能表达某种单纯的情绪或一个孤立的形象,读者意会的只是它的某种艺术效果,任何一个意象都必须和其它十一个意象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冷寂的世界,一种凄凉、悲苦的氛围,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读者的感受也不总停留在某一个意象所表达的孤立的形象或单纯的情绪上,而是超越各个意象,进入到由这些意象相互撞击、相遇相生而成的一个广阔而动荡的意境中。诗人的情绪弥漫在读者的周身,读者的精神随之而不断扩张,充分感受、体验诗人那丰富深远的精神世界,这时,读者才真正进入审美层面,作品才真正发挥出它的审美价值。
  值得注意的是,作品的意象在构成意境、表达意义时,往往存在空白或模糊点。因为意象和意境都是在特定环境下的心理活动的产物,一次概括性的词语,不能传导作家及作品的全部意义。作品意义的实现必须得到读者积极参与建构。所以读者在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站在主动创造者的行列,借助自己的文化知识、文学素养和审美体验,通过想象去补充和再创造。正如萨特尔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总之,阅读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从意象入手,了解这些构成艺术形象的元件,把握艺术家在意象中所蕴含的情感,经过自己的想象、联想,进入作家创作的意境,在意境中体会、感受作家的精神世界,在寻求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中,产生顿悟,净化人格,陶冶情操,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和整体素质。
  
  (朱世新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大竹园中学 725000)

意象和意境辨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