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605

[ 宋艳旭 文选 ]   

奇情妙文显风流

◇ 宋艳旭

  摘 要:李清照词具有极大的艺术魅力,这也与她善于使用各修辞手法有着极大关系,她善于使用比喻、叠字、拟人等各种修辞格,也善于在语音、语法、词汇各方面来修饰词作,语言精炼而又自然,出色而本色,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艺术 比喻 “瘦” 叠字 “愁”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著名的女词人,她的词委婉细腻而无冶艳之气,清秀而具逸思,音调优美,世称“擅名闺阁”“词采第一”,清人更认为李清照“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1],是为“婉约”词派之宗,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而她词作中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为其词增添了极大的艺术魅力。
  比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修辞格,它对于增加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亚里士多德说,“比喻是天才的标识。”美妙的比喻是人类思维的智慧闪光,是语言艺术绽开的艳丽花朵。而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亦言:“比之为义,取类不常,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李清照词就运用了多种比喻手法,或比之以声音,或比之以情态,或比之以色彩,或比之以品格,这样使得李词的语言清新秀丽,创造了优美的意境,产生了引人入胜的艺术魅力,给人以鲜明、生动、形象化的印象。例如,李清照善用“瘦”字入词,用法清新形象,富有创新意义。她将这“瘦”字分别描绘花、人、鸟,艺术性极高。以“瘦”喻花,形神俱似,别具情意,如:“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形态的“肥”“瘦”来写海棠的叶子和花儿,叶子肥得可爱,花儿瘦得可怜。语言化俗为雅、化易为险,新颖别致地描绘出花衰叶茂的鲜明形象,细腻准确地抒发了女主人公暮春时节的感伤情绪。无怪乎程午帆教授评道:“善于自铸伟词,如《如梦令》之‘绿肥红瘦’是前无古人的。”[2]又如“玉瘦香浓,檀深雪傲,今年恨探梅又晚”,以“瘦”字描写如玉白梅的情态,为作者惜梅以表怀人之思奠定了基调。而以花喻人,则是神余言外,别具一格。如“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多丽·小楼寒》),以白菊喻花中情深意笃的淑女,虽清瘦不堪,但仍霜雪般地洁白,美玉般地坚贞,词句恰到好处地概括出了菊花的神形特征,表达了词人无限爱惜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感伤。又如“露汗花瘦,薄汉轻衣透”(《点绛唇·蹴罢秋千》),花瘦,即花少、花小,可以想见正是蓓蕾初绽,是少女芳姿的借喻。这“瘦”字正含蓄而形象地表现出了少女这一初变时期的特征。她们含苞待放,充满青春活力,预示着一天更比一天美丽。而“玉瘦檀轻无限恨,南楼羌管休吹”(《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句状梅花宛若妙龄女子,受着相思的折磨,使玉体消瘦,红唇色减,将幽怨之情表现得含蓄隽永,巧妙地抒发了春之姗姗来迟的哀怨。在李词以花喻人的各个名句中,最为脍炙人口的当属《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中的“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句以黄花比人,不仅比出了人的形,还比出了人的神,既神似,又形似。重阳佳节之际,秋菊盛开之时,一阵清风吹来,竹帘闪动,一位美丽少妇闪出窗来,由于日思夜盼阔别久离的丈夫,而显得花容憔悴,玉肌消减,弱不禁风。作者以神来之笔,点石成金,一句“人比黄花瘦”,将思妇的形神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来。愁是瘦之因,瘦是愁之果,艺术转化,余味无穷,尽管思念之词未着一字,但相思的情感却在此深深嵌入人心之中。菊花是高洁雅士的象征,“菊残犹在傲霜枝”,喻人自是不凡。菊花清丽秀逸,用以拟人,人的神态可见,但用这一特定事物传达特定人物的感情和精神气质,主要是由于神似的缘故,而这种“神”又是于言外见之,传神传情,可谓“雅畅”。在李清照词《新荷叶·薄露初零》中,她还以“瘦”喻鸟:“鹤瘦松青,精神与、秋月争明。”明写鸟瘦,实则喻人寿,在抓住特征描绘的同时,也为下文托事言志,表现忧国忧民的思想作了铺垫。其“瘦”字入词之多,艺术之高,李清照当为古今第一人。
  除以比喻写人、物外,李清照也擅用比喻写愁情。如词人的作品《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首词有亡国之恨、飘零之苦、寡居之悲,词情极其凄哀。词人用一个比喻“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就将那一片悲苦的愁情入木三分地表现了出来,抽象的愁情化为了具体的物质实体,“夸而有节,饰而不诬”,为读者领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架起了形象的桥梁,极大地丰富了语言形象的内涵,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叠字,即是将两个相同的汉字重叠,这种艺术手法,往往使原来平淡的句子变得境界开阔、情趣横生。诗词为了使思想情感表现得更为深切,使自然景物的描写更生动、更形象,增加音律美和修辞美,往往运用叠字。叠字运用得好并不容易,它需要作者从塑造艺术形象的要求出发,从生活中汲取素材和激发出热情,并从群众语言中汲取养料。否则为叠字而叠字,只追求形式,便会弄巧成拙,形成堆砌、累赘。清人顾炎武认为“用叠字最难”,用得好应做到“复而不厌”“责而不乱”。[3]李清照运用叠字,意音俱佳,达到了奇巧卓绝的地步,向为词评家所称道。李清照词作约有四分之一使用了叠字,或以摹状景物,如“寒日萧萧上锁窗”,“淡云来往月疏疏”;或以抒情表意,如“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这两类叠字,摹景中含情,表情中寓景,都使词章疏宕有致,起到了“以少总多,情貌无遗”[4]的作用,各自显出和谐悠扬的修辞美和声韵节奏美。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两叠字则流露出了女主人的不满、责问,表示出她对“绿肥红瘦”的惋惜。当她回忆一次旅游,“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时,她慌急呼出“争渡!争渡!”把时间之晚,心情之急,充分地表现了出来。特别是她在《声声慢》中使用的叠字,更是达到了奇绝的妙境。这首词开首连下十四字,七组重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词人在极其有限的文字里,抒写了极其丰富的思想感情。“寻寻觅觅”突兀而起,反映了她后期孤寂自守、精神恍惚的情态。不管是从前幸福的生活,还是心爱的文物书画,抑或是当日刻骨铭心的爱情,这些似乎都遗失了,令她寻觅。“录觅”二字各作重叠,家国兴亡双重打击的巨痛和不堪于忍受的哀伤便极其概括、形象地表现了出来。想找回一点慰藉,但环顾四周,一片“冷冷清清”的景象,似乎什么也不存在,什么东西也没找到,由外及内,仿佛内心也倍觉冷清。因情及景,触景又生情,情景交融,委婉曲折备至。紧接着再一句“凄凄惨惨戚戚”,极尽强调、渲染之能事,环境的凄冷清寂,内心的悲戚惨痛,声声泪,字字血,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使读者不禁为之屏息凝神,此乃是由感迸发于中,不得不吐之为快,所谓“欲罢不能”的结果。这一连七组叠字,把一个长于“盐絮家风人所许”的贵族之家,中经丧乱死了丈夫,如今过着“飘零遂与流人伍”生活的女人的心情,深刻地表现了出来,闪耀着奇情妙文的光采。而且,叠字所特有的声律音律美,更可加强情感的渲染与烘托。《声声慢》这个词调历来多用平格韵,李清照却有意将平格韵改为仄格韵,将调子变得急促,将哀婉变为凄厉,形成一种激越凄厉的情调。这首词读起来,二字一停顿,一个节拍,音量先重后轻,先扬后抑。而这十四字中,除“觅觅”“冷冷”四字外,其余十字均为齿音,齿音气短音低,有急促、凄切的情趣。读这些叠字,轻重相间,抑扬起伏,由平和低缓到益发促迫、深沉,如泣如诉、如倾如注,无诘屈聱牙之感,只有意婉、情切、酣畅淋漓之觉。文字的修辞美与声韵的音乐美极其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犹如弹奏起一支凄惋哀绝的抒情曲,搅动着人们的心弦。
  诗词反映生活,不要求作家对社会生活进行细致具体、全面的描述,而是截取生活中富于典型意义的片断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生活,抒发情感。古典诗词受到格律调式、文字数量的限制,运用语言不能无所顾忌,这就要求语言必须精炼、概括,起到“一以当十”的作用。李清照词的语言是精炼概括而又明白晓畅的。她还善于运用形容词和动词。如《如梦令》小词,全篇三十三字,就细腻地写出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界美好事物的心情。这首词最后以“绿肥红瘦”作结,将形容词名物化,极其精炼地写出了春末夏初风吹雨打后,叶茂花残的景象,而主人公无限惜春怜花热爱美好事物的心情也就尽蕴其中了。另如她写愁,可根据表现不同主题的需要,从不同侧面把握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及由之产生的特定情感,再配以各种修辞格,准确多方面地抒写“愁”,给读者以强烈而新颖的感受。“正人音、天上愁浓”,愁有浓度了;“柔肠一寸愁千缕”,愁有长度了;“独抱浓愁无好梦”,愁有形体了;“泪向愁中尽”,愁有容量可装泪了;“愁损离人不惯起来听”,愁竟有力量可以伤人了。以上种种,皆是女词人对生活感受入微而又善于精炼准确加以表达的结果,具有新颖独创的特色,真是妙笔生花。
  李清照词的语言虽经锤炼,却又出之以自然清新,不见雕琢,不见藻饰,臻入“极炼而不炼,出色而本色”的境界。不管是“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还是“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都具有生动、鲜明、清新、自然流畅的特色,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语言颇有行云流水之势,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回味的余地。
  
  参考文献:
  [1]李调元.雨村词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程千帆,吴新雷著.两宋文学史[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顾炎武.日知录[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4]刘勰.文心雕龙·物色篇[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5]刘熙载.艺概[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宋艳旭 永州 湖南科技学院中文系 412500)

奇情妙文显风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