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民间文学的一部分,保定民间歌谣以通俗易懂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了这片古老土地上人们的生存生活状态。其中与婚恋内容相关的歌谣,为我们了解其独具特色的婚姻习俗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保定 民间歌谣 婚姻习俗 探佚
民间歌谣是一种流传于民众间的口耳相传的民间文学形式,大致包括民谣、民歌、 民谚、儿歌和顺口溜等民间话语形式。民间歌谣其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民众的生活、情感和体验,因而被称为时代的晴雨表。作为贴近底层大众的文学形式,民间歌谣展现出独具特色的地域民俗风情。
保定处于河北省的腹地,历史悠久,人口众多,是古燕赵的分野,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因此这片土地上的民间歌谣浩如烟海,不胜枚举。笔者经过长期的走访调查、搜集整理,目前搜集到的民歌民谣就有二千零十六首之多。这两千余首民歌歌谣集中反映了保定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淳朴的民风民俗,是我们解读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存生活状态的一把钥匙。婚姻习俗与普通民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也是保定民间歌谣中最富地域风情的一部分。
一、提亲
提亲源于古礼中的“纳采”、“问名”和“纳吉”,即男家为其子物色、选择婚姻对象,然后由媒人去女家说合,依照古礼,媒婆所带的礼物首要的是雁,民国年间,保定地区的求婚礼物多为家鹅。媒婆说媒的现象在民间很是普遍,保定民间歌谣中关于媒婆说媒的也随处可见。如,流传于雄县一带《说婆家》唱到:
红萝卜根儿香油炸,谁给老女说婆家,说到哪?说到红城老李家,大瓶大罐大皮箱,茶壶茶碗对大缸。缎子鞋,一百双,还有一双没做上。哭了七天七后晌,要跳井,井又深,要跳河,河又远,沿着河边骂媒人。媒人婆,臭老婆,媒人的肉让猫吃,媒人的骨头让狗嚼。媒人说,你别骂,一场大风刮到家。
这首歌谣以诙谐幽默的风格、夸张的手法将媒婆说媒提亲的情况表现了出来。首句“红萝卜根儿香油炸,谁给老女说婆家”,短短两句,将一个待嫁闺中的剩女形象烘托出来。按照保定民间习俗,媒人提亲需带足缎子鞋一百双,作为民间歌谣,这里的百双鞋未免夸张,但是民间以鞋子暗示男女婚姻的习俗由来已久。百双鞋子还差一双,老女自然对媒人不依不饶,戏虐夸张的话语间流露出质朴的民间风情。
二、哭嫁
哭嫁的风俗,最早当源于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远嫁燕国,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战国策·赵策》),这大约就是哭嫁风俗的滥觞了。哭嫁习俗在我国的很多地方的不同民族间流行,其中土家人的哭嫁习俗是最具特色的。哭嫁的习俗在保定的农村地区依然流传,这一点也可以从民间歌谣中找到印证。
哭嫁的内容一般涉及女儿回忆少女时代的美好生活、表达对父母的依恋和对未来生活的担忧、母亲对女儿远嫁的不舍和担忧等等。在保定民间歌谣中,哭嫁的内容多为母亲对女儿的不舍和教导。流传于曲阳一带的《嘱咐》、《齐王太太劝姑娘》,流传于定兴一带的莲花落调《乡下老太太嘱咐姑娘》等都是这一类民间歌谣的代表。例如流传于曲阳一带的《嘱咐》唱到:
闺女上轿娘心慌,扒着轿杆嘱咐一场:今日到了婆家去,你迟点睡觉早起床,梳洗打扮再出房,早晨先打两瓢洗脸水,以后你再添做饭的汤,做饭不知做什么,上房问问婆母娘,做饭不知米软硬,小手捏捏,千万不要用嘴尝,调菜不知咸和淡,小手抓盐细品量。吃饭先给公公盛一碗,再一碗递给婆母娘,见了大姑叫姐姐,见了小姑叫姑娘。大伯跟前少说话,老公公跟前莫张狂,大姑要骂别还嘴,小姑子骂你,有你婆母娘。早晨吃饭剩不下饭,你要等到晌午尝,晌午要是剩不下饭,你再等到黑价尝,黑价要是剩不下饭,你就喝两碗刷锅汤。你要是听了为娘的话,你的皮肉少受伤。
这首歌谣以一个新嫁娘母亲的口吻,对即将为人妻的女儿的谆谆嘱咐。女儿嫁作他人妇,作母亲的自然是依依不舍,“闺女上轿娘心慌,扒着轿杆嘱咐一场”,这里的“心慌”更多地表现出因为不舍女儿出嫁的酸楚,但女儿终究是要为人妇的,为了让女儿婚后能很快适应角色的转换,母亲的叮咛自然是要仔细而周到的。从女儿的起居打扮到操持家务,再到如何与公婆、大姑小姑大伯小叔处理好关系,母亲结合自己的经历一一向女儿道来,其疼爱女儿的良苦用心在字句间流淌。当然,由于所处世代的局限,这一类的哭嫁歌谣难免会杂有一些封建糟粕,但其极具地域风情的婚姻习俗和宣扬孝悌善美的精神内核,对于今天的我们依然有教化意义。
三、回门
保定地区有新媳妇“回门”的习俗。回门就是回娘家,姑娘出嫁的第三天,新婚夫妇一起回娘家探亲,并带礼品。回门这天,丈母娘要让女儿给新姑爷带好吃的,夜间睡觉时由新娘送给姑爷吃。新媳妇和新郎头一年春节的大年初二(保定地区西部的县市大年初三回娘家),要回娘家向父母拜年。以后,每年正月初二,夫妇双方都回娘家拜年。这些习俗也在保定民间歌谣中详细地保留了下来。
如,流传于保定西部山区一带的《回娘家》唱到:
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到初三。小俩口,巧打扮,赶着毛驴去拜年。
回娘家要带礼品,过去多带馒头一类的食物。现在多带糕点、酒类和土特产品等,借以表示出嫁的女儿不忘父母养育之恩。
再如,流传于定州一带的《回娘家》唱到:
扁豆角串满架,背着包袱上娘家。爹出来,抱包袱,娘出来,抱娃娃,嫂子出来把话拉:“今天妹妹你别走,咱们割肉去打酒。”
这首歌谣采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语,便将女儿回娘家,父母出门相迎,嫂子热情挽留的场景描绘出来,仔细听来,仿佛还能听到浓浓的乡音和暖暖的亲情涌动。
此外,买卖婚姻、小女婿等婚俗现象在保定民谣中也有体现。流传于顺平一带的《小女婿》、流传于易县的《嫁错了》、《把我女儿错嫁了》等都以朴素的歌词记录了这些旧时代的婚姻习俗,对我们探究保定地区的婚俗历史变迁有一定意义。
综上所述,保定民间歌谣以通俗的形式忠实记录了在这片土地上的婚姻习俗,透过这些歌谣,我们可以触摸到这块古老土地上淳朴的民俗风情。
(本文为保定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课题名称:保定历史民谣的渊源及对当今经济文化的影响,项目编号:2008005。)
参考文献:
[1]谢贵安.中国谣谚文化——谣谚与古代社会[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
[2]朱自清.中国歌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马兰 河北省保定学院中文系 07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