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644

  

《庖丁解牛》中比喻的隐含性

◇ 张丽珍 杨晓安

  《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养生主》,是庄周为阐明养生之道而写的寓言。虽然全文仅有360余言,但人们读后,无不为庄子驾驭语言的高超能力所倾倒。解牛,在人们看来,这是一件极其普通而又单调的事情。然而经过庄子的如花妙笔一渲染,这件极其普通而又单调的事情就立刻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让人们在欣赏解牛时分享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且看庖丁的解牛动作:手触、肩倚、足履、膝踦,和谐并用,流畅自然,极富舞蹈化;庖丁解牛时的声音是“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又极富音乐化。这篇文章最让人深思的还在于其比喻的隐含性,庖丁释刀回答文惠君的一段话,隐含着庄子对人生的一种别样态度。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使表达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庖丁解牛》假如用明喻或暗喻来表示,那语言就显得直白和拖沓多了。
  下面我们就来简要分析一下《庖丁解牛》一文中的借喻技巧。
  一、牛体及各部位的隐喻性:
  牛体,象征着错综复杂的社会;牛的筋肉骨节,象征着世上纷繁的事务;刀,象征着人的生命;刀刃,象征着人的本性。
  二、解牛过程的隐喻性:
  庄子用解牛的三个阶段来隐喻人生经验的获取过程:
  (1)初期:庖丁解牛之初,因为不了解牛体的自然结构,看不见筋肉骨节间的空隙,所以将整头牛看成一个整体,这寓意着人对社会的初步整体感知;
  (2)三年后:因为庖丁解牛的经验多了,对牛体的结构已非常熟悉,所以解牛时他所看到的,再不是整头牛,他所注意的只是牛体筋肉骨节间的空隙罢了,这寓意着人经过一定的社会阅历之后对社会复杂结构的把握;
  (3)现在∶他解牛时只用心神跟牛体接触,而不需用眼睛去观看。这是因为他顺著牛体的自然结构,在筋肉骨节间的空隙运刀,不会碰着筋肉盘结的地方,这寓意着人如何在对社会的初步整体感知和对社会复杂结构的把握的基础上来应对人生。
  三、庖丁言行的隐喻性:
  (1)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2)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3)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4)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5)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6)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7)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灵活应对,规避矛盾,顺利解决问题之后的自足;
  (8)善刀而藏之——虽然有所成就但应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四、庖的隐喻性:
  (1)良庖——寓意懂得一定应对技巧,但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在处事时会伤害自己的人;
  (2)族庖——寓意遇事没有应对良策,一味蛮干的人;
  (3)庖丁——寓意顺应自然,不勉强硬碰,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的人。
  五、文章主旨的隐含性:
  《庖丁解牛》中解牛的过程寓意着人生的历程,解牛的方法寓意着养生的方法。这也就是文惠君所说的:“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本文借庖丁解牛的寓言故事说明养生之道。人处身于复杂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世事,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凡事顺应自然,不勉强硬碰,还要抱持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这样便可以保全生命,保全天性,存养精神,尽享天年。
  有很多人认为庄子的人生观是消极的,其实不然,庄子通过庖丁给我们诠释了一个别样的人生态度,那就是诗意地对待生活。这一点在“庄子鼓盆”中可以清楚地捕捉到,庄子之所以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是与他生活的时代分不开的。
  庄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战乱迁至宋国蒙(今安徽蒙城县)。家境贫寒,曾“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履,槁项黄馘”。(《庄子·列御寇》)而要改变这种局面,最佳的途径就是进入官场。但当时的官场哪里有一块干净之地,所以他情愿织履为生,也不愿官场的黑暗玷污了自身的清洁,这在《庄子·秋水》篇里可以找到印证: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千岁矣。王中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是的,在一个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的夜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对人世间的种种荒唐与罪恶,他自知不能用书生的秃笔来与之叫阵,只好冷眼相看,但终于耿耿而不能释怀,于是,随着诸侯们的剑锋残忍到极致,他的笔锋也就荒唐到极致;因着世界黑暗到了极致,他的态度也就偏激到极致。”(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一段话很好地诠释了《庖丁解牛》的深刻寓意。
  庄周认为,人类社会充满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以无厚入有间”,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这就是他讲的养生之道。这一故事,在原作中,是为了讲这种养生之道而设的比喻。但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我们读后也能得到如下的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庖丁解牛》中的那头牛,比喻的就是人生。牛体的结构是很复杂的,那些技、经、肯、綮、大軱比喻生活中的险阻;庖丁用的那把刀,则代表每个人的自我。本来庖丁要解这头牛,这头牛很难解,因为牛的骨肉连在一起,筋络连在一起,你这把刀要砍斫,要切割。砍斫的结果是你这把刀断掉,切割的结果就是你这把刀卷曲。总之,受伤的永远是你自己。
  庄子于是说:要从刀刃无厚做起。牛体“彼节有间”——它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以我这把没有厚度的刀入有间,便觉得“恢恢乎其于游刃也必有余地矣”。这就是说,只有认清事物的自然之理,才能掌握其道,解牛就像以无厚之刀刃入于有间之空隙,当然是游刃有余。人生看起来好像很复杂,那是因为欲望太多、太以自我为中心。刀刃无厚,就是要以无己、无欲、无名的心态,对待人生,这是庄子达观的智慧。
  六、《庖丁解牛》的现实意义
  都说人生复杂,于是市面上有很多指导如何科学、艺术地生活的著作,但实际上被指导者看了以后,还是觉得复杂,因为生活的个案实在变化太多了。
  也有人觉得人生本来简单,认为人生复杂是想出来的,只要自己不复杂,思想中就没有那么多的负担;只要自己不复杂,旁人一般也是不屑于和简单的人去角力的。但这几乎很快地被证明为是一种幻想,因为当前的社会本身就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了。
  牛无疑也是很复杂的,每个人的生活各有各的面貌,其基本原理也是近似的。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肌理,自然懂得何处下刀。生活也一样,如果能透解了、领悟了生活的道理,摸准了其中的规律,就能和庖丁一样,做到目中有牛又无牛,就能化繁为简,真正获得轻松。
  做事不仅要掌握规律,还要持着一种谨慎小心的态度,收敛锋芒,并且在把握规律的同时,要去反复实践,像庖丁“所解数千牛矣”一样,不停地重复,终究会悟出事物的真理所在。
  人类社会充满着错综复杂的矛盾,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解牛那样避开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参考文献:
  [1]王先谦.庄子集解[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2]奥修.庄子心解[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Z].人教版语文第五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张丽珍 孝感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432000;杨晓安 湖北省孝感高级中学 432100)

《庖丁解牛》中比喻的隐含性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