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662

[ 赵芳丽 文选 ]   

《琵琶行》“暗”解

◇ 赵芳丽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六课《琵琶行》第二段有“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诗句,课下注释对“暗”的解释是“这里是轻声的意思”;尽管《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暗”的义项之一是“副词,隐蔽地、不公开地”,而且举的例句就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但是笔者仍然认为这一注释值得商榷,现就此谈谈笔者的看法。
  先说“暗”字在此处解释成“轻声地”不太合适的理由。
  首先,如果是“轻声地”问,那么问的对象无疑应该是离自己不远的也就是面前的人,那么这个人只有我的客人,但是我和客人是同时上船后并在船上对饮的,也应该是同时听到琵琶声的,自己不知道的事客人显然也不可能知道,所以,问明明知道别人不知道的事显然是不礼貌的,白居易当然不会是这种人。
  其次,下句“琵琶声停欲语迟”中“琵琶声停”的意思是说“弹琵琶的声音都停了”,由上文的“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得知琵琶的声音不会太小,能掩盖住这琵琶曲的问话声当然不会太小;而且由下文的“移船相近邀相见”可知琵琶女应该在稍远处的其它的船上,她在远处一边弹着琵琶,一边还能听到的声音理应是比较大的声音才对,所以“轻声地问”就不太符合这里的实际了。
  第三,“琵琶声停欲语迟”一句中“欲语迟”的主语承前省略,不难看出就是“琵琶声”的发出者,是“琵琶女”。所以其意思是“琵琶女要回答,又有些迟疑”,既然是琵琶女的回答,与之相对应的前句问的自然应该是琵琶女,下文的“移船相近”意为“把船开得近一点”说明以前两只船离得很远或者有点远,所以如果问远处的船上发生的事当然不会是“轻声地问”。
  第四,下文有“千呼万唤始出来”的诗句,很明显,“呼”和“唤”的意思是“大声地叫、大声地喊”,如果“暗”理解成“轻声地问”,由“轻声地问”到“大声地叫、大声地喊”这中间过渡也太快、太大了;而且“千”和“万”是很多次,这很多次明显可以包含前面的向对方发问,我们不难想象,一个急心于想听弹琵琶的人左右张望地大声喊:“喂……,是谁在弹琵琶?喂……,是谁在弹琵琶?出来吧?出来好吗?快出来吧!”我们当然可以知晓这些“问”、“呼”、“唤”几乎是同时发出的。所以,如果译成“轻声地问”不论是从“轻声地问”到“千呼万唤”这中间变化太快、太突然的角度,还是从和“千呼万唤”相矛盾的角度,都是不妥当的。
  第五,诗的第一段有“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句子,从该句我们可以看出尽管“醉不成欢”,也就是说“醉得不很”,但是我和客人也已经醉了,已经醉了而且情绪低沉的谪居之人,忽然听到“铮铮然有京都声”的琵琶声,肯定是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和激动,所以此时此刻,“轻声地问”亦不可能,此时无论是谁都会惊奇地大声问的。
  因此,笔者认为这种“问”不但不应该是“轻声地问”,而且必须是“大声地问”,但“暗”如果解释成“大声地”更牵强,甚至可以说无论如何都不能解释成“大声地”,所以,我们只有把“暗问”的“问”字解释成“大声地问”。那么,“暗”到底该怎么解释合适呢?
  有这样一种说法几乎成了共识:聪明人最容易犯的一种错误是习惯于把一些本来很简单的东西想得很复杂。与此同理,有些字,我们一直在揣测它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而忽略了它最基本的意思,比如“暗”。相反地,如果我们想着把复杂的问题抽丝剥茧,当然能将其变得简单,如此不仅可以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而且还会使知识变得更有趣、更科学。
  “暗”最普遍的意思是“昏暗不明”,那么在此处这样理解合不合适呢? 当然合适!
  第一诗节有“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两句中,“夜”、“秋”点明时间是秋天的夜晚,夜晚天色的特点当然是不明亮的;“别时茫茫江浸月”一句又提到“茫茫”,说明当日的夜色是朦胧的,这样的夜晚无疑是昏黑的;而且第二诗节“添酒回灯重开宴”的意思是“把灯芯捻大一些”,可见是需要点灯而且需要“把灯芯捻大一些”的夜晚,足以说明夜的昏惑;另外,本文的情感是凄切伤怀的,这样的心情也需要一个暗淡昏黑的环境来衬托。
  综上所述,我们完全有理由认为“暗”就是它最常见的意思,“昏暗不明”,“寻声暗问弹者谁?”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寻着琵琶的声音在黑暗中大声地问:是谁在弹琵琶?
  
  (赵芳丽 河南省郑州市第七中学 450003)

《琵琶行》“暗”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