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654

[ 陈慕 文选 ]   

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思念送别诗结尾分类解读

◇ 陈慕

  摘 要:初中语文教材的诗词作品中,思念送别题材的诗词特别多,这些诗词的结尾往往是作者精心构思之处。有的在结尾刻画不堪思念之苦、离别之痛的形象;有的在结尾祝愿对方、安慰对方或愿对方不辜负相思;有的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现实不可能实现的情景,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断人肝肠的离别;有的在结尾大胆想象,把离别思念之愁、之苦、之痛写得形象可感;有的在结尾用特定动作表达思念之情,离别之意。本文将对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思念送别诗的结尾作一分类解读。
  关键词:思念送别诗 结尾 分类解读
  
  古代交通不便,通讯极不发达,亲人朋友之间往往一别数载难以相见,古语云:“悲莫悲兮生离别”,“黯然销魂者,唯在别也”[1],因此,古人特别看重离别,离别之际,往往要吟诗话别。而分别了,各处异地,音信又难以相寻,于是夫妻相思,亲人相思,还有的思家念国。所以,在众多的诗词中,“送别思念”题材的诗特别多。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包括诗词诵读在内共约九十五首诗词,其中约有三十五首属思念送别类诗词,占到总数的三分之一还多。这些作品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特别是这些诗的结尾往往体现着诗的精妙,体现了诗人独具匠心的构思。
  我们阅读教材中的这类思念送别诗,首先发现有些诗的结尾或刻画自己或刻画对方或刻画双方不堪思念之苦、分别之痛的形象。如《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写他人有家:“小桥流水人家”,而自己家在远方,这时又是一年将尽的秋季,又是一天将尽:“夕阳西下”。小令的结尾:“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刻画了一个因思乡而断肠的漂泊者的形象。《春望》这样结尾:“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结尾的这两句刻画了一个白发稀疏、憔悴不堪的诗人形象。诗人通过刻画这样一个形象,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将思家念国之情表露无遗。
  李清照《醉花阴》这首词的结尾写得也非常精彩:“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在刻画自己饱受思念之苦的形象时,太具有艺术创想了,人因思念到极致而消瘦,有谁能想到说人瘦得跟菊花的花瓣似的,只有李清照!《渔家傲·秋思》(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渡汉江》(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村行》(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几首诗词也都是这样结尾的,结尾处分别刻画了因思乡而“不寐”、“情怯”、“惆怅”的形象,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这样结尾的还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长相思》(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驻足远望、目送友人远去依依惜别的形象,而读到《长相思》的结尾,一个孤独寂寞的思妇形象就会浮于读者脑际。
  而这一类思念送别诗中有的在诗尾刻画对方的形象,如《渡荆门送别》的结尾:“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这种结尾,亦写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淮上与友人别》这两首诗的结尾却让读者读到了分别时双方的形象,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两句写两个人哭得和泪人一样,难舍难分。《淮上与友人别》最后两句写分别的两个人各自孤独地向着各自的方向走去:“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两个“向”字写出了天南地北的茫茫别意:一个到南方的潇湘去,一个到西北高原去,他们何时能再相见?真是缠绵不尽,令人魂销![3]
  其次是有些诗词写思念而不得、分离而不可抗拒时,结尾只好祝愿对方、安慰对方或愿对方不辜负相思。
  《水调歌头》这首词写词人思念自己的弟弟,月圆之夜,苦于人不团圆,不禁对月亮产生了怨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诗人对月举杯,思念远方弟弟之情难以自抑,现在月圆人不圆,怎么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好祝愿双方岁岁年年人平安,即便是远隔千里,只要能共享这一轮明月也是非常美好的。词人用这美好的祝愿以慰相思之苦。
  《君子于役》这一首诗,我们阅读时都会被诗里那个思妇的形象所感动。思妇是那样思念自己的丈夫,诗中反复渲染,特别是那一幅日暮晚归图,渲染了思妇盼夫归的急切心情。最后,诗怎么结尾呢?盼归不得,只好退一步想,祝愿丈夫不要受饥受渴:“君子于役,苟无饥渴。”思念之情多么深沉啊!
  《卜算子》(李之仪)这样结尾:“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就是希望“君”不要辜负我的相思之苦。
  第三,还有些诗的结尾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现实不可能实现的情景,表达刻骨铭心的思念、断人肝肠的离别。冰心的《纸船》这样结尾:“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挚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诗人出人意料的独特的想象,使这首诗的构思峰回路转,表达了诗人对母亲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深化了诗的题旨,感人至深。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样结尾:“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李白听说好朋友王昌龄被贬,已到了遥远的五溪而且将要到更遥远的夜郎,多少关切,多少不舍之情,如何传达给友人呢?想象大胆的李白想到了借助天上一轮明月传达自己的感情,寄“愁心”与千里可共的明月,多美的情思,多美的意境!《无题》这首诗的结尾借“青鸟”传递爱情:“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诗人一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之情借殷勤的青鸟传达。《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诗人希望 “归雁”能为自己传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夜雨寄北》这首诗写诗人归期无限,一腔思念之情如一池随夜雨渐涨的秋水,如何了得,诗的结尾“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遥想未来以解相思:总有一天,能和你西窗秉烛夜谈,向你倾诉“我”此时的思念之情,想象奇特而大胆。李商隐是祝愿未来总会有这样的一天,向对方直接倾诉。“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两句分别是《月夜》(杜甫)和《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结尾,诗人都是大胆设想未来相见时的喜悦情景,以表达现在的相思之情。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这几句分别是《别云间》、《送友人》和《望月怀远》的结尾。诗人们希望用“毅魄”、“梦境”来实现现实不能达到的情景。《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写词人送朋友鲍浩然到浙东去,分别不可抗拒,词人只好说:“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能永远“和春住”,也只能是美好的祝愿。
  第四种情况是诗人们在诗的结尾大胆想象,把离别思念之愁、之苦、之痛写得形象可感。
  《武陵春》、《虞美人》这两首词的结尾都是写因思人恋乡而愁多,《武陵春》的结尾:“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愁多得连船也载不动。而《虞美人》的结尾干脆说愁多得如一江春水绵绵不绝——“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端正好(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相见欢》(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这一曲一词的结尾直接写离愁别恨,但写得形象可感,思人念乡之情毕现,表现了诗人们丰富的想象力,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第五种情况是有些诗在结尾用特定动作表达思念之情,离别之意。《江南旅情》、《逢入京使》、《夜上受降城闻笛》这三首诗就是这样结尾的。
  《江南旅情》结尾两句:“为报空潭橘,无媒寄洛桥。”这两句说:吴潭的美橘熟了,想寄一点回家,可惜无人把它带到洛阳。《逢入京使》的结尾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意思是:今日途中有幸与您相遇,本想修封家书却无纸笔,只好托您捎个口信,代我回家报个平安。《夜上受降城闻笛》的结尾让读者在“一夜征人尽望乡”的图景中去揣测和回味诗中那笛声所流露出的浓烈乡思和满心的哀愁。读来,余音袅袅,言尽而意无穷。[4]这三首诗分别用想“寄橘”、“凭君传语”、“尽望乡”这些特定的动作,表达思家恋国之情。
  《诗法家数》曾归纳过送别诗的作法:“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说情景,或带思慕之情;第四联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5]这里的归纳很明显没有概括尽送别诗的作法,而实际上,又有谁能把问题考虑得尽善尽美?所以,以上的分类解读,肯定有特例没有被提及,但笔者认为思念送别诗的结尾确实值得做些探讨。
  
  注释:
  [1]参见南朝江淹《别赋》。
  [2][3][4]唐圭璋等:《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
  [5]参见元朝杨载《诗法家数》。
  
  (陈慕 江苏省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香山中学 215166)

鄂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思念送别诗结尾分类解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