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648

[ 杨轶臻 文选 ]   

初中语文古诗词 “月”意象初探

◇ 杨轶臻

  摘 要:本文以沪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中所选用的古诗词为例,从组成诗词最基本的单位——意象出发,通过对原型意象的回溯,初步探索“月”意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
  关键词:月 诗词 意象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实施,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词所占的比重与以往相比,明显增加。如果能够系统地梳理古代诗词中出现的主要的文学意象,将有助于学生对跨越千年的文学进行较为深刻的解读。本文以沪版初中语文新教材中所选用的古诗词为例,运用原型意象批评法,即从组成诗词最基本的单位——意象出发,通过对“月”这一原型意象的回溯,探究“月”意象在中国文化中的派生和衍播,从而挖掘该意象背后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特征。
  “月”的意象原型
  月亮作为本土意象已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中。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过,“不问小说或诗歌,其要素总离不开神话”。如果将小说或诗歌比喻为人的躯体,那么构成其血与肉的细胞体,则是最基本的要素——意象。与生物体的基因一样,倘若追溯文化的渊源,我们可以从远古文化母体中寻找到该意象的原始基因。容格在《论分析心理学与诗歌的关系》中指出:“每一种原始意象都是关于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包含着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并且总的说来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生成。它就像心理深层中一道道深深开凿过的河床,生命之流在这条河床中突然奔涌成一条大江,而不是像从前那样,在漫无边际而浮浅的溪流中向前流淌。”通过原始神话原型结构系统去探究深层的思维生成机制,将便于我们体认源于“集体无意识”的华夏民族文化中月亮意象的丰富内涵。
  千百年来,月亮的意象在许多不同的情景中反复展现,它成为了一个永恒的主题。月亮自从进入祖先的审美视野以后,随着文化的累积,其内在的意蕴和象征喻指含义不断派生和衍播:从自然界的纯客观的物象演变为华夏民族文化的重要母题之一。[1]纵观我国古典诗词中的“月”意象,大多可从“嫦娥奔月”这个古老的神话中找到原型性的象征意义。《淮南子·览冥篇》有这样的记载:“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嫦娥窃之以奔月。”
  刘永生在《中国古代诗歌月亮原型初探》一文中,借助神话资料,通过对月亮原型的考察,探求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文化内涵。他指出,月亮乃女性阴柔的自然表征,其原型是一种透射着女性先民孤寂心境的情结意象。[2]《说文》[3]有言:“月者,太阴之精。”源于神话传说,月亮之女性特征就应运而生了。
  月亮的文学形象早在《诗经》中就已出现[4],“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劳心慅兮。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劳心惨兮。” 《诗经·陈风·月出》这首古诗,其实是以月起兴,借对月亮的描写表达对恋人的爱慕。
  一千九百年之后的韦庄,在《菩萨蛮》中吟咏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在江南那一道道迷人背景之中,真正的“江南主角”不是如诗如画的风景,而是“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的江南女子。人似月,月亦似人,新月如眉,让人不禁想起那月下酒庄,有着无限的恬淡婉约之美的佳人。
  闺怨与相思
  由于“月”意象具有了原型意义,人们也就容易产生与“月”相关的意义联想。前面已经探究过,月亮是女性的象征,于是便引申出月亮也是母系社会温柔和谐的象征。当先祖们浪迹天涯感到心灵孤寂的时候,月亮便成了人们精神的寄托。皓月当空,借助想象的翅膀,月亮仿佛缩短了阻碍人们团聚的时空距离,对月抒怀成就了两地相思这一委婉忧伤的亘古主题。当苍凉、朦胧、迷离的月光笼罩大地之际,深邃悠长的离情别绪恰好与月亮的品格相一致。于是就有了抒发闺怨和思乡(闺怨是从女子的角度出发,相思则对在外的游子而言) 之情的诸多诗篇。残月多用来衬托离情的哀伤,新月往往用来代表无法与恋人相聚的苦痛。“移情于月色之中,自难免寄托自己的人生感慨,或因月孤寂,或感月伤怀,或睹物思人——文人学士往往是意有不平,借景抒情,这就自然使咏月诗的基调趋于哀婉凄寒了。” [5]
  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李商隐《无题》:“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岳飞《池州翠微亭》:“……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都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思亲念乡之情。
  由男女分隔主题进一步扩大,月亮更承载了家园离别、朋友之间聚散怀念的苦痛。敏感的诗人更容易感受到世态的无常以及无奈的悲欢离合。残酷的生活现实和乱世的生存危机尤其会使人被浓浓的孤寂感所环绕。月亮阴晴圆缺的交替让人联想到人本体的存在状态,真切感受到人生的颠沛流离、孤独冷漠。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书写道:“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这首诗写于史思明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之际。当时,杜甫和他的几个弟弟由于战乱分散,加上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了杜甫强烈的忧虑和思念。诗人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不光有绵绵愁思,更多的则是面临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整首诗读来,语气抑郁顿挫,分外沉痛。
  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也借用“月”意象抒发了思亲念乡之情。“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的孤寂、凄凉、相思等感伤情愫纠结在一起,他的思乡之情是何等迫切,愁绪又是多么的深沉!面对一弯冷月,月下彷徨,忧苦之情难遏。“归家”这个永恒的文学母题积淀在诗人心头,显得格外的沉重。
  王昌龄的《出塞二首》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月”因饱含深沉悠远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尤其显得悲凉空旷。“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月亮那冷冷的寒光,配合广袤而杳无人烟的开阔背景,为自伤飘零的诗人添愁益恨,成为了他们失意困顿、羁旅行役之苦的见证。明明朗月中有广阔的哀伤,常让人忍不住体味大开大合的柔情愁绪,思乡盼归之情辽远、悲壮。
  短暂与永恒
  月亮永恒地悬挂在深邃的苍穹,而人类也永恒地在仰望着月亮。年复一年,月圆极而缺,缺尽而复圆,就在月自身阴晴圆缺的变化中,时光流逝,韶华忽过。艾烈德在《永恒复现的神话》中曾说:“月亮是最先死去,但也是最先重生的。”永恒不死,生生不息,月宫神话里就讲述了不死的传说:嫦娥就是为了长生不老才窃食西王母不死之药而奔月的。
  嫦娥吞药而奔月成精、万古长存的神话,吴刚伐桂而随斫随合的传说,启迪着人们对生命永恒而短暂的思考。月以自身的圆缺,展示着时间在发展中的永恒,触动了古代诗人们对生命永恒的崇拜之本能,使他们深刻感悟到人类历史与文化的永恒在于个体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我们从李煜的《虞美人》词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这种对生命永恒与短暂的思考:“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们更可以从杜牧的《泊秦淮》中,体味个体置身于茫茫时空里,喟然长叹的悲情:“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如果说太阳容易让人豪情满怀,热血激荡,那么月亮则容易使人看破红尘,否定现世的功利。如果说夸父逐日显现的是时不我待的焦灼感,那么嫦娥奔月所显现的则是对永恒世界和恬然、静谧性情的向往。永恒、宁静的月,穿越了历史,穿越了时空,记录着往古岁月的云烟,有一种雄浑苍凉、浩淼悲壮的审美境界。对生命永恒性的达观认识,给薪火相传的人类的漫长历史注入了一种新的见解。在数不尽的古典咏月诗里,皎月高悬,普照乾坤,引发的不光是人事沧桑的喟然长叹,更有岁月悠悠、宇宙无穷、人生有限的深沉思考和关怀,月亮成了一种永恒而宁静的存在,启示着超脱的人们面对苍穹时的宏大天问。
  王维《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明月诗”给人的这种热烈、纯真、清新之美,平静中跃动的生活情致,让人感受到了生活的本真美。人与月融为一体,纯净得不染一丝一尘,在晶莹的境界中创造出一曲曲永恒的月之歌。
  但这些咏月诗虽或淳美净洁、或澄明宁静、或和谐晶莹、或从容超脱、或娴静空灵,似乎不沾尘俗,远离人世,其实仍透露出人生的无奈和痛苦。王维的咏月诗,隐含着仕途失意后,超脱现实的禅机。以《鸟鸣涧》为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看似高妙,其实是诗人在现实的痛苦面前选择性地闭上了眼睛。
  其他如李白的咏月诗,更是“在抒写自身的旷达豪迈之外,隐藏着难遣的寂寞和痛苦”[6]。以《月下独酌》为例:“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月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这首诗相传写于天宝三年,当时李白供奉翰林,遭人谗害被唐玄宗疏远,他无处诉说,只好借月下赋诗来排解自己内心的苦闷。诗人孤身隐花间,手持酒杯,正是一轮“明月”触动了人生的失意和苍凉。醉时饮酒、醒时望月的及时“行乐”行为,正是这种孤独情绪的流露和写照。
  
  注释:
  [1]康小红:《神话传说中的月意象探幽》,西安外事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2]刘永生:《中国古代诗歌月亮原型初探》,邢台师范高专学报,2001年,第2期。
  [3]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长沙:岳麓书社,2002年版。
  [4]朱世民:《中国文学中的月亮底蕴》,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9期,第113—114页。
  [5]钟巧灵:《论中国古代诗人对月意象的理性思考》,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8期,第1—5页。
  [6]李墩:《李白两首咏月讽喻诗及其诗中月刍议》,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第57—60页。
  
  (杨轶臻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硕士 200241)

初中语文古诗词 “月”意象初探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