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盲人报摊》是迟子建写的一篇短篇小说。作者通过盲人这一独特视角写了一对盲人夫妻的日常生活和他们一系列的心理变化。随着这对盲人夫妻生活、心态的推进,小说映射出了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并且通过文字的深层含义,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批判,从而引发读者的深思。小说虽然是寓意说理,却依然是用着温情的笔调抒写,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语言文字功底。
关键词:盲人夫妻 独特视角 温情叙述 现实批判
《盲人报摊》这篇小说写的是一对卖报的盲人夫妻和周边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由还未出世的孩子引发出的一系列故事。其中,盲人夫妻是这篇小说的主线,穿插着邻居生活等多条副线。主线与副线相互交错,共同构建成了这篇小说。下面,笔者将从三个方面来浅谈一下这篇小说。
一、独特的视角
作者写这篇《盲人报摊》,选用的视角十分新颖。主要是以一对盲人夫妻的日常生活、心理活动以及对事物的思考作为切入点。[1]这对盲人夫妻中的丈夫吴自民是后天失明的,而妻子王瑶琴是先天失明,她对颜色没有任何的感觉,在她的世界里只有黑色。“每当丈夫与她讲解起颜色,王瑶琴只要一想象起来就有失重的感觉。”[2]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即使这样一对都是盲人的夫妻在本质上也是不同的。因此,这也就引发了这对盲人夫妻在要不要孩子这一问题上的矛盾。一方面,他们希望像任何一对健全的夫妻一样,有个完整的家庭,想要有一个孩子;另一方面,他们又担心这个孩子出生后也是个盲人,而因此害了这个孩子的一生。换做一个身体各个方面都健全的人来说,这些问题是从来都不需要去考虑的,因此,作者就从一个盲人的视角去直剖盲人的内心世界。
纵然这对盲人夫妇的身体是不健全的,但他们却生活得很和谐。小说中,不论是邻居阿三夫妇还是刘奶奶一家,他们都是正常健全的人,可是他们却总是在争吵与打骂中度日,而盲人夫妻吴自明、王瑶琴却从未吵过架,正如文章结尾处写的“全院子里只有我们是不吵嘴的夫妻,因为我们互相看不见,在我心目中,你永远是世上最美的”[3]。在经历了许多事情之后,他们也终于明白,虽然是盲人,但他们过得最幸福,那么,问题也就解决了,盲不盲对人又如何呢?“孩子是上天赐予的,就要好好珍惜。”[4]这些都是从盲人的视角写出了盲人的心理活动以及对事物的独特思考。这在小说写作中是十分少见的。
小说视角的独特并不仅仅是说用盲人的视角来写作文本,还表现在作者在写作中体现出的男女和谐共存。作者写作这篇小说时,并未像现在许多强调女性意识的作家那样一味地强调女权主义,极力打压男权世界,也就是说,作者不再站到女权主义、男权主义这一类的视角上,不再强调谁比谁更重要,而是表明二者需相互依靠、相互扶持。盲人夫妻的生活、阿三夫妻的吵嘴、刘奶奶和儿媳妇的争吵打斗,在这一系列的故事中,作者并非只是强调女性而将男性拒之门外,也没有将男性人物形象推入“恶”的极致。盲人夫妻相互关怀;阿三夫妇的吵嘴也在笑声中停止;刘奶奶与儿媳妇的争吵也没有刘奶奶儿子的介入,并且刘奶奶的儿子干脆就没出场,从而避免了刘奶奶的儿子陷入一个两难的境地或是给人留下“恶”的印象。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作者女性意识的独特视角,即营造一个两性和谐的世界。
二、温情的叙述
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用温情的笔调叙述着人生。[5]早饭后的盲人夫妻手牵手走出了家门;盲人夫妻卖报时默契的分工合作;盲人丈夫为了弥补更加不幸的妻子,常常向妻子讲解颜色;盲人丈夫在以为妻子因吃多了糯米糕而伤了胃之后略带宠爱的责备,在以为妻子生了病之后的担心,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显得温情。事实上,这篇小说甚至在一些争吵上也带着温柔与温馨。例如阿三因为妻子的纹唇而与妻子吵了起来,然而,吵着吵着,又因为“蛤蟆绿豆”的典故,双双由怨而亲,一笑释前嫌了。
在小说创作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以往的大多数爱情主人公无不是才子佳人,而这篇小说并非如此。故事的主人公是对朴实并且身体不健全的盲人夫妻,他们之间没有所谓的海誓山盟,更多的是一种像亲情一样的情感,看似平淡,却让人倍感温馨。就像小说中所写的“盲人丈夫在听见竹竿探路的笃笃声知道妻子没有走岔路之后也就放了心”[6],这何尝不是一种浪漫,一种平淡的浪漫?[7]
三、批判后的深思
批判性在这篇小说中也赤裸裸地表现了出来。作者在用温情笔调抒写底层人幸福生活的同时,却也在对一些人物和事物进行了批判,并且从中透射出现实社会即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例如人性的冷漠、事态的炎凉、紧张的婆媳关系以及对孩子的教育问题等等。在面对盲人夫妻的捐助告示时,有的人对它的可信度产生怀疑,这种怀疑的心态是可以让人理解的,现实社会中确实有着太多类似的骗局,可是,为什么在事件得到证实之后,人们依然如此冷漠呢?这是多么的可悲!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人性的部分丧失。以为这样的不信任就是对自我的保护,但是,真的可以保护我们自己吗?事实上,作者是想告诉我们饱受苦难的人是存在的。我们在对待这些问题时,是不是应该拿出些我们应有的恻隐之心呢?
当这对盲人夫妻一直在为未出生的孩子的眼睛愁眉不展的时候,刘奶奶家的纷争却将他们引向了光明——那就是“不能把孩子的一切都准备好了”[8]。从小什么都不缺的强强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对着把自己从小拉扯大的奶奶竟是那般的出口伤人。盲人夫妻意识到这种事情的发生就是强强从小娇生惯养,一家人供其若神灵所造成的。盲人夫妻看到了问题的所在,即“缺陷会使人更加努力”[9]。那么,对他们来说,即使将来生下来的是一个盲孩子,只要他有一种努力向上的精神,有颗向善的心就足够了。同时,这也不得不引起读者的深思。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尤其是在对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应该思考更多一点,不能片面地认为物质的满足就是对他们成长的最好的交代;在与长辈相处时,应该多些沟通,多些交流,给予长辈们足够的尊重,所谓“百善孝为先”,只有尊重长辈、孝顺长辈的孩子将来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生活。
小说最后“盲人的梦里竟是一片光明灿烂”。一个盲人能够看到光明,是因为曾经的迷茫与矛盾都不见了,不健全的身体在健康的人格之下也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了。她所看到的光明其实就是一个更加坚定的未来。总之,这部作品就是作者站在独特的视角上用温情的笔调抒写对现实的批判。
注释:
[2][3][4][6][8][9]迟子建:《逝川》,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312页,第326页,第326页,第318页,第326页,第326页。
[1]胡西宛:《迟子建短篇小说的神奇视角》,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5]方守金:《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表达》,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2期。
[7]杨章:《和谐中的变奏——迟子建作品中对于两性关系表达的变化》,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年,第11期。
(祝锡蕾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33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