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历史叙事以真实素材出发,在“言之有据”的基础上,力求“言之成理”而文学叙事从虚构素材出发,也以“言之成理”为标准,也能达到“言之成理”的效果。具体到《汉将王陵变》这篇变文,在叙事方法、想象性、细节与心理刻画上都可以见出文学叙事与史学叙事的不同。
关键词:《汉将王陵变》 史学叙事 文学叙事
历史学是一门讲究事实根据的学科,因此史学叙事就自然要求“言之有据”,这也是它研究的根本准则和规范。事实的真实性和证据的可靠性是史学叙事的基本原则。而文学叙事不仅可以虚构素材,而且还可以隐去真人真事,免得读者对号入座。一个小说家可以虚拟地塑造出真实的生活场景。例如英国小说家沃尔夫的作品《黛洛维夫人》中写道:“一个访问过伦敦,在那里住过一段时间,去过英国花店,和英国人接触过的人,在阅读了这段话之后,可能会回忆起他所经历的画面。”这就给有过这样经历的人一种真实性的意义。
历史撰述虽然讲究遵循言之有据,但素材的真实性并不能保证它叙事上的真实性,小说写作虽然不会事事言之有据,但却可以做到叙事上的真实性。
变文采取诗文兼用,有说有唱的形式,先用散文叙述,再以韵文吟唱。这种韵散结合的形式,即后来的说唱文学的雏形。由于变文在文体上的特殊性,所以自然和《史记》、《汉书》这种史撰性文学不同。具体到《汉将王陵变》这篇变文,我们可以看到:
一、叙事方法不同
变文通常都是经由说唱艺人之口,用最通俗的语言来刻画人物、讲述事情,以适应一般民众的喜爱,是最通俗的、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而叙事文学都是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同时又因为古代文字自先秦以来都是写在简牍、少量的锦帛上,而这些材料在古代只有少数贵族才能拥有,因此文字记载便留下了少写、精写的传统,用最少的文字记录最多的事情。因此在《史记》中,关于汉将王陵的事只有百余字,只是简单交代了陵母被项羽抓住之事,并没有说王陵和灌婴偷袭楚军的事。
到《汉书》时,王陵的故事比《史记》增加了一些,人物描写上语言的使用增多,说话的依据也从《史记》中的无到有,从而客观上使读者更易明白事情的来龙去脉,更理解人物。在人物塑造上,形象鲜明,性格丰满。
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时,《汉将王陵变》早已流行。因此对于变文的借鉴肯定是有的。在《三国演义》中,徐庶归曹的故事情节大略如下:
1.徐庶助刘备计取樊城,大胜曹兵,为曹操所忌。
2.曹操欲招降徐庶,乃用程昱之计,遣人至颍川骗取徐母来许都,诱使其作书唤之。徐母骂曹,拒绝作书,操欲杀之。
3.程昱劝曹操不杀徐母,骗取徐母笔迹,伪造母书以招徐庶。徐庶接书,辞刘归曹,刘备于长亭饯别徐庶,徐庶走马荐诸葛。
4.徐庶至许都见母,徐母愤恨其归曹,自缢而死。
因此可以说,《三国演义》中徐庶归曹的故事,最原本的根据是变文《汉将王陵变》,以《汉书》话本为直接依傍。至此时文学叙事的形式已基本形成,即有虚构;有具体的人物塑造,性格鲜明;甚至有丰富的心理活动等等。
二、想象的由无到有
变文的作者往往在原有的故事之上增加情节,夸张渲染,使原本粗略的故事梗概大大的丰满起来。从而增强了故事性和趣味性,为更多的人所喜闻乐见。例如:在变文中增加了《史记》中没有记述的情节——王陵、灌婴偷袭楚营的事。这为项羽抓陵母提供了一个更加合乎人情的借口。再来也更改了一些细节,以满足大众的审美需要,例如:在《汉将王陵变》中项羽在卢绾面前辱陵母,为使卢绾能告诉王陵母亲被抓的事。而在《史记》中,项羽是十分尊敬陵母的,“东乡坐陵母”,不是苦辱了。
再如《汉将王陵变》,以丰富的想象刻画了王陵、灌婴偷袭时对敌的机智、勇敢,偷听季布巡营时的对话,赚取楚军口令,是偷袭取得胜利的关键。描写陵母受刑的细节时,“脱却沿身衣服,穿短褐衣,兼带铁钳,轮流为火队解闷,各决仗五下,为三军将士缝补衣裳。”尤其是陵母不畏项羽的苦辱,大义凛然,为坚定儿子事汉的决心,自刎于楚营的情节,更是悲壮感人。
这许多的描写中有很多属于暗室之语,因此都是变文的作者通过想象加上去的。而正是这些想象使变文开拓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直接影响了小说《三国演义》的叙事方法。
三、运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
在人物塑造上,原来的史撰文学中一般只是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来反映人物的性格和事情的进展。常常一个字就反映了一个人的情绪状态。例如:“项王怒,烹陵母。”一个“怒”字,一个“烹”字,就揭示了项羽的残忍。不仅简略而且十分传神。发展至变文的时候,已经开始重视细节描写和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以反映人物的性格。例如:“霸王帐中盛寝之次,不觉精神恍惚,神思不安,突然惊觉,遍体流汗。”这表现出项羽多疑的性格。又如:王陵偷袭楚营前,“遂乃揭却一幕,捉得知更官健,横拖竖拽,到王陵面前。陵左手揽发,右手抬刀,头随刀落,含血洒流四方”这就是一段细节描写,表现出汉将王陵的大将之材。
通过对《汉将王陵变》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史学叙事和文学叙事的异同确实是很明显的,但是如果分开看待,孤立的、未经组织的素材则如同一堆砖瓦石块。如果说我们把历史著作或文学作品比作高楼大厦,那么如同砖瓦石块只有经过了构建组合才能建成高楼大厦一样,一部完整的历史著述或文学作品,也离不开事实素材的连接组合。历史叙事以真实素材出发,在“言之有据”的基础上,力求“言之成理”文学叙事从虚构素材出发,也以“言之成理”为标准,也能达到“言之成理”的效果。岂不是殊途同归、异曲同工?二者不可等同,但是二者也不是对立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耕华.“言之有据”与“言之成理”:史学叙事与文学写作的同与异[J].学术研究,2009.
[2]任世科.试谈《汉将王陵变》的艺术特色[J].天水师专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
[3]杜贵晨.《三国演义》徐庶归曹故事源流考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
[4]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5]班固.汉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
[6]敦煌变文选注——汉江王陵变[M].北京:中华书局,2006.
[7]张锡厚.敦煌文学源流[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0.
(郝翠玉 新乡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453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