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史上李贺被人们尊为“鬼才”,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齐名。李贺为唐代著名诗人,他出生于中唐时期,而诗歌在唐代初期和盛唐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鼎盛,各种题材的抒情诗和咏物诗等比比皆是。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等,盛唐时的李白、杜甫等人,他们在诗歌方面出神入化的造诣使得后人很难再有更大的成就。但李贺却凭借他天才的想象力在诗歌方面进行了很大的突破。
李贺把自身与诗歌中描写的对象相结合,通过融合共感,导致他情感的萌发,于是就产生了一种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比如他的那首《感讽五首·其二》“奇俊无少年,日车何躃躃。我待纡双绶,遗我星星发。都门贾生墓,青蝇久断绝。寒食摇扬天,愤景长肃杀。皇汉十二帝,唯帝称睿哲。一夕信竖儿,文明永沦歇。”李贺以贾生自喻。因为贾生也是空有满腹经纶却因为谗言而无法施展才华的文人。诗人与贾生形象的结合,使得诗人感到了他们命运的相同,于是奋笔疾书写下了这首诗。中间的四句是作者写的最为激切的,通过诵读这四句展开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孤坟独立在旷野里,春风刮过的萧杀的景色。作者在这里写的是春天,本来春天给人的感觉应该是生机盎然的,可是诗人却用来衬托凄凉的景象,这更显出诗人心情的悲愤。
李贺诗的艺术构思可谓是奇特至极,经过他复杂微妙且艰难的苦思才会在脑海中形成诗的大致轮廓。他的“鬼诗”风格的形成有多种原因,除了与他自身的经历,所处的社会背景有关外,还与问世文化和他的学习态度有关。
首先,与李贺坎坷的人生际遇有关。李贺是唐宗室郑王的后裔,他的父亲晋肃曾经当过县令。仅是因为“晋肃”之“晋”与“进士”中的“进”字同音,“肃”字与“士”字的音近,因此,有人以此为借口攻击议论李贺,使得他不得参加进士考试。李贺父亲去世的很早,他还有母亲和一个弟弟,据说他还有一个姐姐,他的姐姐嫁给了王家。虽然李贺名义上是贵族,但其实他的家族早已没落。李贺少时是在洛阳附近的昌谷老家度过的,直到十七岁,他离家远行,周游各地,他漫游到赵地的时候希望能得到机遇,于是在赵地羁留了三年,失望返乡。后来李贺回到了故乡洛阳,本来是失意的返乡,却没想到这次的回归给他带来了一次机遇,当时的大文豪韩愈和洛阳名士皇甫湜登门拜访他,对李贺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机遇,他既感到兴奋又感到骄傲。韩愈二人之所以来拜访李贺是因为李贺出众的诗才。于是在韩愈两人的资助下李贺重拾信心,满怀希望地赴长安应举。可是有一些嫉妒的人说李贺的父亲名晋肃,以名讳论,说李贺不应该应进士试。尽管韩愈极力为李贺辩解甚至做《讳辩》,但是这样的中伤使得李贺最终被排除在名利场上。如此的打击再加上李贺自幼就“细瘦”多病,他多以“病客”自称。因为身体不好,家境贫寒,仕途不顺,使他对生命的早衰充满了恐惧,所以他对死亡很敏感,他感到死亡是他无法摆脱的一种羁绊,因此,他怀着沉重的心情在写作时对鬼怪和幽冥进行了大胆的想象和描绘,他正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抒发心中的恐惧。后来,李贺就留在了长安,当了一名奉礼郎的卑微的小官。根据《唐书·百官志》记载,奉礼郎是“掌君臣版位,以奉朝会祭祀之礼”。这个官职决定了李贺主要斋坛侍奉鬼神,长期从事这种工作,使得他在创作过程中不自觉的为其诗蒙上了一层神秘诡诞的色彩。李贺长期参与祭祀使得他在行事和思想上都会不自觉地加入鬼神。这也是他“鬼诗”风格形成的重大原因之一。另外由于诗人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且官职又太低,所以他过着抑郁而贫困的生活。他的那首《题归梦》最能表达他的感情:
长安风雨夜,书客梦昌谷。
怡怡中堂笑,小弟栽涧绿。
家门厚重意,望我饱饥腹。
劳劳一寸心,灯花照鱼目。
诗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讨米王门。尽管他的生活是困苦和抑郁的,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诗歌方面展现自己的才华。正是因为生活坎坷,才能使他写出这些反映他内心情感和渴望的诗。在这段时间,李贺的诗歌才华受到人们的推崇和赞誉,他写的很多的乐府诗歌使王孙贵胄都争相邀请他参加宴会。“相如冢上生秋柏,三秦谁是言情客?蛾鬟醉眼拜诸宗,为谒皇孙请曹植。”从这里可以看出李贺在当时可以说是享负盛誉的。虽然李贺在长安成为了当时的名人,但是这却没有给他带来应有的仕途光明。讽刺的是,盛唐时候李白靠着自己诗歌上的才华平步青云,可是到了中唐时候,自认才华不输李白的李贺却只能成为在贵族宴会上应兴酬唱的陪客。而奉礼郎其实就是那种像奴婢一样被人呼来喝去的职务。在长安有很多钟鸣鼎食之家,很多的高官贵胄,他们过着金玉满地富贵无比的生活,这样的生活与李贺贫困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他内心极度的不满和失望。于是,他在三年之后毅然地辞官回乡。回乡之后,李贺就在昌谷老家过着隐居生活。这样痛苦的一生在他二十七岁的时候终于结束。李贺是病死的,死的时候家徒四壁,孤苦无依,凄凉无比。
“鬼诗”风格的形成还与我国古代人民对鬼神的敬畏思想有关。古人相信人在死了以后会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也就是传说中的冥界。而且他们认为人死了以后可以在冥界过着和活人一样的生活,这寄托着古人对他们死去的先人的一种纪念。《说文解字》中说“人所归为鬼。”尤其是南方的楚国一带,那里巫风盛行,人们都会以巫祝为媒介来通达鬼神,为鬼神祈福。我国古代的历代君主和圣人都重鬼神,就连我们的孔圣人也说“敬鬼神而远之”。后来这种观点一直传承下来。由于李贺一生都生长在一种比较封闭的环境中,视野触及的世界比较小,且他担任的官职和祭祀鬼神有关,所以他对鬼神一说深信不疑。李贺相信在这个世界上的确有个与活人存在的世界不同的冥界,他设想那里有恐怖的鬼怪,而且阴森冷酷。所以他大胆地幻想人死后进入冥界的各种情形,这在他的诗中都有体现,比如他的那首《盛讽五首·其三》中写道“月午树立影,一山唯白晓。漆炬近新人,幽圹萤扰扰。”他写得非常的真实,就仿佛他亲身经历过一样。
李贺“鬼诗”的风格还与当时中唐时期佛道风气盛行有关。自古佛教讲究天堂、地狱、轮回,鬼神色彩浓重。而且道教假托老子之名,方士神仙,符箓丹鼎长生之说兴盛。在中唐时期,佛道思想与民间的鬼神思想相融合,十分盛行。尤其是中唐的皇帝唐宪宗,他尤其热衷于佛道,并且曾亲迎佛骨,迷信求仙,使得那一时期寺观庙宇非常之多。这就使诗人与佛道的接触增大了,于是李贺无论是在诗歌创作上,还是在思想上都以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眼光看待一切。更重要的是这种宗教的文化为李贺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这对李贺“鬼诗”风格的形成有一种直接的启发作用。
虽然李贺的一生是短暂且充满痛苦的,但他却用年轻的生命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为后世所传诵。生活经验的丰富为李贺作诗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仕途的不顺、生活的困苦,使得李贺对生命有了另一重理解。这是一种心灵上的超脱,也是一种寄托。李贺把作诗当做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血乃已而。’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磨迭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率如此。”诗人在临终之前亲自删定了诗歌,最后留下了二百三十三首。他把他的一生奉献给了诗歌,这些用诗人生命谱成的诗歌一直被后人保存流传下来。
参考文献:
[1]刘斯翰.李贺诗选[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2]李贺.李贺诗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胡淑娟.历代诗评视野下的李贺批评[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李丹阳 辽宁锦州 渤海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 1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