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596

[ 杨文婷 文选 ]   

阮籍咏怀诗之十一赏析

◇ 杨文婷

  摘 要:阮籍是魏晋时期的代表性文人。魏晋之后,文人对自我的关怀与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冲突在他身上得到很好的体现。从致力入仕到佯狂避世,阮籍内心充满了人性的冲突,在阮籍所有作品中,咏怀诗是他的典型力作,也是后人借以研究他的重要作品。“湛湛长江水”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从中可以对阮籍的心理探究一二。
  关键词:阮籍 咏怀诗之十一
  
  湛湛长江水, 上有枫树林。皋兰被径路, 青骊逝骎骎。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三楚多秀士, 朝云进荒淫。朱华振芬芳, 高蔡相追寻。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
  
  一、阮籍生平
  
  阮籍(公元210—263)。《晋书》本传载:“(籍)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三国魏诗人。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阮籍生活在一个政治上极为动荡的时代,他一生中碰上了中国历史上自王莽以后的两次所谓“禅代之局”,这对他的思想和生活态度不能不发生重大的影响[1]。阮籍4岁丧父,家境清苦,勤学而成才。他在政治上本有济世之志,曾登广武城,观楚、汉古战场,慨叹“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2]但其政治主张,在当时那样一个动荡的局面下无从施展。最后他放弃了他的“济世志”,转为自全之计,他从老、庄那里求得出路,其思想可谓是由儒入道,可他又不以庄周思想为满足。他蔑视礼教,固然是思想上的解放,实际上还是佯狂避世。可见他由儒入道,由济世志转为逃空虚,只是出于自全之计,并不是思想认识上的变化,所以这一转变是不彻底的。何况早年所受的影响,也不可能一下抹去,因此,他的思想中有着深刻的矛盾。而这种有时痛苦到恸哭程度的内心矛盾,只能倾吐于他的文学作品中。咏怀诗是其心情的最好体现。这种诗随感而发,随意抒写,正好发泄他的满腔郁闷,充分表露了他的思想感情,也使他达到了文学造诣的高峰。因此,探讨他的思想感情,就成了研究他的思想和文学的中心问题[3]。
  
  二、校勘问题
  
  “枫”:陈德文本、程荣校刻、范陈本及朴本、顾本作“风”。黄节注本注“潘本作风。”
  “朱”:《历代诗家》二集作“风”。
  “涕”:冯惟纳本、梅鼎祚本、张燮本、顾大文本、《汉魏诗乘》、《古诗类苑》、《诗雋类函》、陈沆本、《八代诗选》作“泪”。
  
  三、对诗歌的理解
  
  1.从字面意思来看:漫漫的江水浸润着枫木,使其茂盛成林,美丽的兰花覆盖着道路,一匹黑马疾驰而去。极目眺望,一片春色,而我却感觉到深刻的悲伤。三楚之时,人才济济,有些人却专以荒淫的故事诱导君王。在红花盛开的芬芳时节,君臣们骄奢淫欲,不理朝政。想起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又有谁能够止住伤心的眼泪下落。
  2.根据历史背景猜测这首诗的内涵:
  (1)以史讽今。以襄王比明帝,以蔡灵侯比曹爽。朱华、芬芳谓私取才人为伎乐,高蔡追寻谓兄弟数出宴游。五臣中李周翰曰:“讽荒淫之事进谏于君,言朝廷之士随风从流,无能如此。”刘良曰:“朱华喻荣盛……言魏初荣盛,后如高蔡、黄雀之威,一念至此,泣涕不能禁止。”
  (2)伤主之迁。黄节引刘履曰:“按通鉴:正元元年,魏主芳幸乎乐观,大将军司马师以其荒淫无度,亵近倡优,乃废为齐王,迁之河内,群臣送者皆为流涕。嗣宗此诗,其亦哀齐王之废乎!盖不敢直陈游幸平乐之事,乃借楚地而言。夫江水之上,草木春荣,其乘青骊驰骤而去,使人远望而悲念者,正以春气之能动人心也。彼三楚固多秀士如宋玉之流,但以‘朝云’荒淫之事进之,无有能匡辅之者,是其目前情赏虽如春华芬芳之可悦,至于一遭祸变,则终身悔之将何及哉!故以高蔡、黄雀之说终之,可谓明切矣。”
  
  四、本诗的艺术特点
  
  1.本诗大量用典。如“湛湛长江水,上有枫树林。”引自《楚辞·招魂》“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皋兰被径路”引自《楚辞·招魂》“皋兰被径路兮路渐” ,“青骊逝骎骎” 引自 “青骊结驷兮齐千乘”,“远望令人悲,春气感我心”引自《楚辞·招魂》“目极千里兮伤春心”,“三楚多秀士,朝云进荒淫”也有出处:“旧名江陵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4]五臣李周翰曰:“三楚谓楚文王都郢、昭王都鄂、考烈王都寿春……秀士谓秀茂之士,宋玉之流也。”“朱华振芬芳,高蔡相追寻。一为黄雀哀,涕下谁能禁。”《战国策》曰:“剧辛谏楚王曰:‘郢必危矣!王独不见黄雀俯啄白粒,仰栖茂树,鼓翅奋翼,自以为与人无争,不知夫公子王孙,左挟弹,右摄丸,以其颈为的,昼游茂树,夕调酸咸耳。黄雀其小者也。蔡圣侯因是已,南游高陂,北陵巫山,饮茹溪之流,食湘波之鱼,左视幼妾,右拥嬖女,与之驰骋乎高蔡之中,而不以国家为事;不知夫子发受命于宣王,系已以朱丝而见之也。蔡圣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自因是已,左州侯,从鄢陵与寿陵君,饭封禄之粟,载方府之金,与之驰乎云梦之中,而不以天下国家为事;不知夫穰侯方谋受命乎秦王,填渑池之塞内,投己渑池塞之外。’襄王闻,颜色变,四体战栗。於是乃执珪中授之,封以为阳陵君。”延叔坚《战国策论》曰:“因是已,因事已,复有是也。茹谿,谿流所沃者美好也。”
  2.本诗运用了比兴的艺术手法。从诗句开头一直到“春气感我心”都是描写景物表达悲伤之心境。后面的诗句则是表明作者的思想和观点。
  3.以景写情,以情渲景,在这首诗中景情很好的融为一体。本诗由景写到情,由外物写到悲情。“哀齐王之废,在一片行空清气之中,饶富耐人咀嚼之意蕴。这种写法,在艺术上表现了一种恍惚迷离之美。此诗全借典故来写,整个境界给人一种若实若虚的艺术感受。”[5]
  
  五、阮籍诗歌的影响
  
  本文就阮籍的一首作品做了分析,这首作品也经常被造入后代阮籍作品集,可以说这首诗歌在阮籍咏怀诗中很具有代表性。虽然本文只是分析一首诗,但最后,笔者想以其为代表谈谈阮籍咏怀诗的影响。
  1.给人们以生命完美的期望和执着的爱恋。阮籍是特定时代中的悲剧人物。历史唤起了个性的觉醒,促使人们以极大的热情去追求人格的尊严、生命的完美,追求真诚的道德、自由的生活,却并不给这种追求以实现的希望。这样的一种沉闷、孤独、阴冷在他的诗歌中表现出来,人们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完美期望和执着爱恋。咏怀诗既是对生命的哀叹也是对生命的歌颂。
  2.对后代诗歌体制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咏怀诗之前的诗歌主体是民歌以及在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人诗,其内涵通常是比较单纯的,所表现的大多是具体的问题。阮籍的咏怀诗把深刻的哲学观照方式引入诗歌中来,同时巧妙地将它与一系列艺术形象相结合,使诗歌呈现出十分广阔的视野,包容了十分深沉的内涵。多用象征寓意,形成若即若离、闪烁曲折的特点,诱导人们去反复体味,反复思索。因此钟嵘《诗品·上》对阮籍诗歌评价为“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自致远大,颇多感慨之词,阙旨渊放,归趋难求。”
  阮籍是我国文学历史上很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其咏怀诗是他个性的最真实也最广阔的写照,后人在研究他的咏怀诗时形成了丰富的阐释,这些阐释不外乎三种:谨慎的“难以情测”;主观的“比附时事”;极力的“推崇认可”[6]。本文只取阮籍咏怀诗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诗进行客观的整理和分析,应该可以归为第一种的方法论。当然,阮籍作品及其本人值得研究的地方还有太多,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合理分析。
  
  注释:
  [1][3]陈伯君:《阮籍集校注序》,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页,第5页。
  [2][唐]房玄龄等:《晋书·列传·阮籍列传》,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0页。
  [4][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长沙:岳麓书社,1995年版,第323页。
  [5]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580页。
  [6]董继兵:《对阮籍<咏怀诗>历代阐释的探究》,文学艺术,2010年,第1期,第218页。
  参考文献:
  [1]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2]董继兵.对阮籍《咏怀诗》历代阐释的探究文学艺术[J].文学艺术,2010.
  [3]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580).
  [4][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60页.
  [5]高晨阳.阮籍评传[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韩传达.阮籍评传[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杨文婷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330022)

阮籍咏怀诗之十一赏析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