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散文是朱自清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在其诸多的散文作品中又以抒情散文著称。因此,本文着力探讨其抒情散文的成功之处,发掘出传神的用词、细致的描写、柔美的意象、真挚的感情是促成其散文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朱自清 抒情散文 传神美 细腻美 阴柔美 真挚美
朱自清作为现代散文大家,对我国现代散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散文风格清丽、文字优美、语言平实,为批评家和普通读者所推崇。在他的散文作品中尤以抒情散文著称,如《匆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春》等都是读者耳熟能详的散文名篇,这些抒情散文都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独具匠心的艺术之美。
一、用词的传神美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非常注意遣词造句的形象性,往往一个字、一个词就能使景物灵动起来,“活”起来。比如:“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春》);“朗润”、“涨”、“红”将万物复苏的渐变状态展现出来,“钻”则尽显小草旺盛的生命力。又如,《荷塘月色》中“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一个“挨”字将荷叶茂盛、拥挤的情态传神地表露出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泻”字既与月光如流水的比喻相契合,也反映出荷塘上空的月色比较明亮,荷叶、荷花像被特别照射似的。“浮”字造成青雾源于荷塘的假象,突显雾气弥漫在荷塘上的情状。
朱自清在他的散文创作中,擅长用词,精心挑选富有感染力的词汇,特别是一些动词、形容词,利用其词语的动态属性,将景物变得可感可知、形象逼真。著名作家艾煊曾说:“散文是语言的艺术,因而它的语言,应是艺术的语言。……艺术的语言,它应有强烈的感染力,有审美价值,能给人以鉴赏、吟唱、默诵,能给人以丰富的精神感应。”[1]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的语言正是这种“艺术的语言”,其感染力、传神性不容小视。
二、描写的细腻美
朱自清的散文除遣词造句准确、精当、传神外,在描写景物方面也力求细致入微。他本人曾表示:作家应“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轻轻放过”(《山野掇拾》)。朱自清描写景物如同画工笔画,注重对景物的准确形象的描绘,精细到船头灯彩里的昏晕灯火,微小至瀑布溅起的水花形状,都在朱自清的观察下,全汇聚于他精雕细琢的笔下。
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中,作者详细地描绘了“七板子”的船头布局,有弧形的顶棚、疏疏的栏杆、藤制的躺椅,还有做工精粗不同的灯彩,它们就像工笔画中的景物,细致入微。文章在描写船头时,最后落脚到对灯火的描写上:“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如同摄影中先给一个船头的全貌,再给灯彩里的灯火一个特写镜头,这个特写放大、再放大,最后消逝于泛起明漪的水波中。通过作者极具镜头感的细致描绘,读者仿佛与作者一道,于黄昏时分,乘着小巧精致的“七板子”船,同游秦淮河,同品浪漫滋味。
朱自清在描绘梅雨潭、白水漈的瀑布时也是精细入微。“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绺;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去,象一朵朵小小的白梅,微雨似的纷纷落着。”(《绿》)瀑布从山上落下的情状被作者形象地比喻为扯成绺条的布,具体妥帖;流经岩石溅出的水花色泽晶莹耀眼、形状如白梅的小细节,也被作者细心地捕捉到,形象地描写出来。“有时微风过来,用纤手挽着那影子,它便袅袅的成了一个软弧;但她的手才松,它又像橡皮带儿似的,立刻伏伏帖帖的缩回来了。”(《白水漈》)薄细如飞烟的瀑布在岩石空处的近景难以观察,但是作者留意到并且用比喻性的语言细致、形象地描绘出飞下的瀑布受风影响的情状,于细微处见瀑布之美。
三、意象的阴柔美
郁达夫曾在《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评论朱自清的散文“在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朱自清散文的语言文字之美除了用词精当、描写细腻的因素外,还要归功于其作品中女性化的意象。
意象是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朱自清的散文里,许多景物是有着女性气质的、柔美的物象,它们带着作者的情感与精神气质。比如:“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树,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象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象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月儿是娇羞的小姑娘,杨柳似美人,它们都是温柔的景物。又如,“她松松的皱缬着,象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象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象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令人想着所曾触过的最嫩的皮肤”(《绿》)梅雨潭在作者眼中是少妇的裙幅,又是处女的心,潭面光滑鲜亮如娇嫩的肌肤,这些喻体与女性相关,透着浓浓的阴柔美,而且一个“她”字显示出作者已将梅雨潭视为美丽娇柔女子的化身。再如:《荷塘月色》里的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如刚出浴的美人”。在朱自清的写景抒情散文中几乎篇篇都有女性身影,从秦淮河畔的月亮、杨柳,到充满绿意的梅雨潭,再到荷叶、荷花以及满怀生气的春天等都与女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是像她们的衣装,或是像某个娇柔的局部(肌肤、臂膊等),或是似她们温婉的神韵。而且朱自清笔下的这些女性形象都是传统文化范畴中的“窈窕淑女”,她们含蓄、温柔,尽显阴柔之美。
朱自清喜欢将景物女性化也绝非偶然,这与他的审美趣味和精神气质相契合。自屈原开始,中国文人有了以美人自况的传统,以美人比况自己的高洁情操,视女子为美的化身。饱读诗书、谙熟古典文学的朱自清,其审美趣味受到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见到美好的、喜爱的事物就不禁拿女性作比。而内敛、温柔的女性意象也的确与作者谦虚、温厚的精神气质相一致。
四、抒情的真挚美
刘勰说:“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文心雕龙·情采》)情与辞的关系是先有真情实感,然后借助优美的辞藻抒发感情。“无病呻吟”是作家的大忌,写作文章应如白居易所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进行文学创作特别是写作散文一类的作品应是有感而发,以真情动人。
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充溢着作者的真挚情感,从想念父亲的《背影》到怀念前妻的《给亡妇》再到感叹时间易逝的《匆匆》,文中都能见作者的真切之情。比如《背影》中,从父亲不放心“我”一人北上念书,不仅雇佣茶房陪同还亲自送站,到父亲为“我”拣定椅子、铺好座位,再到父亲拖着肥胖的身子攀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细节都深深埋在“我”的心里,数年之后,回忆此件事情,仍是历历在目、热泪盈眶,也只有对父亲爱之深才会记住这每个温暖的瞬间。从《背影》平实的语言、细致的描写中见出父爱伟大的同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念父、爱父之情也令读者感动不已。又如《给亡妇》,全篇只在回忆亡妻相夫教子的点滴琐事,甚至有些“责备”的语气“我劝你少亲近他,只监督着老妈子照管就行。你总是忍不住,一会儿提,一会儿抱的”,“从迈儿起,你总是自己喂乳,一连四个都这样”。此文没有苏轼《江城子》的流泪抒情,但是对亡妻的思念与疼惜都从这些家庭琐事和“总是这样或那样”的假意责备话语中尽显无余,可谓“此处无情(直接抒情)甚有情”。再如在提倡珍惜时间,把握当下的“刹那主义”观的《匆匆》中,“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的手边过去”,这些平实的语句强烈地表达出作者对光阴的关注,令读者产生时光如梭的紧迫感。朱自清不仅抒情散文感情真挚,有些叙事散文也情感充沛,比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写一个小女孩被哥嫂以七毛钱的价格卖掉,生命之悲贱令作者疾呼“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危险!都是我们孩子的侮辱!您有孩子的人呀,想想看,这是谁之罪呢?这是谁之责呢?”发人深省。
朱自清说:“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背影》)他的抒情散文正是其情感的凝结之物,真挚动人。
总之,朱自清的抒情散文之所以包含艺术之美,功劳需归于其遣词造句的准确传神、描摹状物的细腻入微、突显意象的温婉柔美、抒情达意的强烈真切。
注释:
[1]艾煊:《浪花,泡沫——关于散文的思考》,散文研究,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参考文献:
[1]蔡清富.朱自清散文选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
[2]杨安翔.现代散文话语形态与审美[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田瑞云.朱自清散文女性意象探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9,(2).
(潘丽娜 安徽省蚌埠坦克学院基础部 23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