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642

  

《天边外》的存在之思

◇ 寿丽君 段汉武

  摘 要:“美国戏剧之父”尤金·奥尼尔的成名作《天边外》主要讲述了一对兄弟与邻居女孩因盲目的爱情选择而导致人生轨迹的错位,以致梦想幻灭的凄美悲剧。该作品中的悲剧是普通人的悲剧,是由人物内在性格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的。在这种矛盾与冲突中,大海并非仅是构成人类生存状态的一部分,而更是蕴含着人们理想的寄托、心灵的归属,乃至生命的真谛。基于这一点,本文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来探讨《天边外》一剧所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
  关键词:存在主义 《天边外》 梦想
  
  一、引言
  尤金·奥尼尔(Eugene O’Neill,1888-1953)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悲剧大师,被人们誉为“美国戏剧之父”。其戏剧深受古希腊悲剧的影响,但又不拘泥于此。奥尼尔“把悲剧性看作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因素,是赋予人生崇高和美的价值因素”[1],他将“人生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品质”[2]看成是人生悲剧的原因。奥尼尔第一部多幕剧,也是他的成名作《天边外》,便是这样一部剧作。这部作品创作于1918年,出版于1920年,主要讲述了一对兄弟与邻居女孩因盲目的爱情选择而导致人生轨迹的错位,以致梦想幻灭的凄美悲剧。《天边外》作为一部出色的抒情悲剧,是奥尼尔对古希腊式的悲剧的一种创作突破。古希腊式悲剧的摹仿对象是“比今天的人好的人”[3](P38),主要是上层人物、伟大人物及神话人物等,而该剧的摹仿对象则是与今天的人差不多的普通人,这样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另外,古希腊悲剧往往是“由神灵安排下的、无法抗拒的命运悲剧”[4](P57),而该剧中的悲剧则是由人物内在性格与外界环境的矛盾冲突而引起的。在这种矛盾与冲突中,大海并非仅是构成人类生存状态的一部分,而更是蕴含着人们理想的寄托、心灵的归属,乃至生命的真谛。基于这一点,本文从存在主义角度出发,用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理论来探讨《天边外》一剧所蕴含的存在主义思想。
  二、罗伯特与天边外的世界的一体性
  《天边外》开场便是一条“蜿蜒着延伸到天边”[5]的乡村公路。那是主人公罗伯特相信会和他“一起找到海”[6](P47)的路,而他的一生正是寻找海和天边外的一生,因此,这条路也象征着他的人生之路。另外,还有一棵老苹果树刚长出嫩叶,“竭力伸向天空”。[7]树,植根于此,沉默寡言的,带我们打开生命的履历……
  罗伯特和他哥哥安德鲁虽然都生在农庄,长在农庄,但他们两人却属于完全不同的类型。安德鲁身体健壮,热爱土地,天生是当农民的料,而罗伯特那虚弱的外表下却透着一股诗人的气质。罗伯特从小体弱多病,在大家眼中,他始终是不健康的,需要休息的,而他也很少和其他同龄人一起玩。于是,书便成了他最好的陪伴者。他母亲梅奥夫人做饭时,总会让他坐在窗口,安静地向外看。从那时起,他便开始幻想,幻想着山里住着的美丽善良的仙女,幻想着山峦之外的神秘的海,也幻想着海天一线处那遥远的天边外。也只有在这一时刻,只有沉浸于这样的幻想中,罗伯特才能感觉到他生活中唯一的快乐。
  海德格尔在其专著《存在与时间》中认为,“此在”[8]是被抛于世的,它“在世界之中存在”(In-der-Welt-sein),“这个复合词的造词法就表示它意指一个统一的现象”。[9](P62)此在以其基本状态存在“在世”并建构世界。“‘世界不是刻画此在根本就不是的那些存在者的特征的方式,而是此在本身的一个特征’”[10](P465)。另一方面,世界产生于此在。它“不是一个外在于人的物理空间”,而是与此在“内在一体的意义结构”。[11](P39)因此,此在是“在世界之中”的此在,世界也只有当此在存在于其中时才变得有意义。
  从存在主义来看,罗伯特作为被抛于世、“在世界之中存在”的此在,自儿时起便体验着被抛之感,在天边外的梦幻世界中存在。当他不能和同伴们玩时,他是被抛的;当母亲让他坐在窗口独自远望时,他是被抛的。于是,他只能渴望海和天边外。可以说,天边外的梦幻世界是构成罗伯特的一个特征。若没有了这个特征,罗伯特便不成其为罗伯特。反过来说,天边外的梦幻世界产生于罗伯特。只有当罗伯特存在于这个世界之中,它才获得其意义,也才成其为天边外的梦幻世界。因此,罗伯特是属于这个世界的,这个世界也是属于罗伯特的,这两者是统一的,甚至是一体的。
  三、罗伯特在常人自身中存在
  “此在的存在即操心”。[12](P465)它存在于世是具有时间性的。“根据海德格尔的时间概念,此在使其自己的存在时间化”,并在其对时间的操劳与计算的过程中“构成了时间”。[13](271)时间性是此在生存活动的基础,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此在揭示出它的生存状态,作为“本真的生存的可能性”[14](302),带着“对死的畏、惧怕、操心和操劳”[15](P464)向死存在。此在可以意识到自己存在的时间性,它知道自己注定会死,却不能预知何时会死,因此。它总是在对死亡的畏惧中操劳和计算着时间。
  罗伯特的存在也是如此。他梦想着天边外的梦想,总是为幻想中东方的神秘和魅力深深吸引。对他来说,那是一种遥远而不可抗拒的未知的美,也正是这种美一直召唤着他。一如天边外的美,死亡也不可抗拒,不可逾越,且须得由自己去经历方可知其秘密,达其整全,本真存在。罗伯特知其生命的时间性,在天边外的美的召唤下,他一直向往着出海航行,去领略那神秘的美。他不想一直呆在农场,甚至不想在任何一个地方扎根。他只想一直前进,不断探寻天边外的美,如同海水激流向前,从不停留于某处,若停下了,便成了死水。正是因为知道自己会死,但又不知会死于何时,罗伯特便在惧怕中操劳和计算时间,恨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览尽天边外的美。
  然而,罗伯特越是操劳和计算时间,时间就越显得咄咄逼人。世事总是出人意料。罗伯特准备出海航行的前一天,当他向自己暗恋已久的邻家女孩露丝表达爱意时,露丝竟然接受了他,并请求他留在农庄。而留下来则意味着罗伯特追求天边外的梦想的时间便大打折扣,甚至有可能无缘天边外。于是,他矛盾了。罗伯特的选择,其实早已蕴藏在他之前朗诵过的一首诗——“我曾经爱上风儿、阳光和欢快的海,但是在那最庄严神圣的夜晚,什么都比不过我对你的爱”。[16](P9)面对露丝的苦苦哀求,罗伯特本能的渴望终为爱情的力量所征服。他想着,或许爱情就是那天边外的秘密,甚至是“所有生命,整个世界的意义”。[17](P59)这表明罗伯特沉沦到了常人自身的非本真状态。作为常人自身,他按照别人所期望的去做,而不是做自己应该做的。在与露丝结婚后的日子里,罗伯特不得不天天面朝土地背朝天地照料农场。安德鲁的离开、父亲的去世也使得罗伯特精疲力竭,农场产业败落。即使如此,他也不肯接受安德鲁的帮助。尽管罗伯特努力工作,想让农场好起来,但仍是徒劳无果。他并不适于在农场工作,骨子里就不是当农民的料。与此同时,罗伯特内心深处天边外的梦仍不时地萦绕着他。安德鲁回来之时,他总会充满好奇地向安德鲁打听海上的生活和天边外的世界。正如罗伯特自己对露丝说的,若不时为了她,还有心爱的小玛丽,他早就离开农场,去探寻天边外的梦了。正是因为家庭的重担,他必须留在农庄,做着别人期望他做的事,陷于常人自身的沉沦状态,陷于梦想与现实的矛盾状态。
  四、罗伯特本真地向死存在
  罗伯特为了爱情,为了家庭,放弃了天边外的梦想,存在于对未知生活的畏惧和操心当中。农场和家里都每况愈下。由于长期的劳累与低落的情绪,他的身体状况也愈发不如从前。罗伯特目睹了家人的死亡,即他人的死亡,他知道自己也会死,但终是不甘无缘天边外的梦,坚持认为自己的身体并无大碍,直至听到医生和安德鲁、露丝的最终谈话。罗伯特之前一直生活在畏惧死亡、迷失自我的压抑情绪当中,当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之时,反而释放了那种情绪,变得轻松了。
  罗伯特作为此在是被抛于世,向死存在的。海德格尔将“死”定义如下:“死作为此在的终结乃是此在最本己的、无所关联的、确知的、而作为其本身则不确定的、不可逾越的可能性”。[18](P259)由此可知,死亡作为生命的终极现象,是此在自存在的那一刻起便必须经历的事。此在的死是“无所关联的”,任何其他存在者都无法代替它去死。因此,此在以其根本情绪“畏”向着自己的死亡而存在。也就是说,罗伯特畏着向死亡存在。海德格尔认为,畏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也是一种存在方式,它揭示出此在存在的虚无,因为此在注定会死。此在只有承认时间性所带来的虚无,才能真正地面对死亡,并通过领会良知的呼唤,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达到本真的存在,即此在摆脱常人自身、“实际的、确知它自己又畏着的”[19](P306)自由状态。罗伯特在知道自己快要死时,死亡对他来说基本上已是“确知”的了。他虽然仍是“畏着的”,却能真正地面对死亡,倾听和领会良知的呼唤,并补做选择,以最本己的可能性来存在,从而进入本真的生存状态。于是,罗伯特在得知死亡临近时倾听良知的呼唤,倾听来自天边外的呼唤,并领会这种呼唤。他拼尽最后的力气逃离那个禁锢他的房间,逃向外面的世界。他绊倒在沟里,又费了很大的劲爬到堤上,看日出。那棵老苹果树上已没有了叶子,“似乎已经死了”。[20](P345)露丝和罗伯特赶来之时,罗伯特已“虚弱地倒下了”。[21](P345)在临死之前,罗伯特突然感觉到了希望的幸福。他说:“你们看不出我最终快乐了吗……看!山那边不是很美吗?我能听到熟悉的声音叫我去那里——[非常快乐地] ——这次我要去了——我自由了!这不是结束。这是自由的开始——我航行的开始!你们看不出吗?我赢得了我的航行——解放的胜利——天边外!”[22](P349)罗伯特虽然未能实现自己天边外的梦想,却在临死之前承认了梦想与现实的矛盾,承认了存在的时间性,他倾听并领会良知,领会天边外的呼唤,在死亡中达其整全,达其虚无,达其本真的存在。
  五、结语
  罗伯特死了,天边外的梦也随之而去。也许,天边外的梦永远只能是天边外的梦。若不是永远在天边之外,便无所谓梦幻;若不是梦幻,也不会永远在那天边之外。或许,正是天边外的梦的未知性牵引着罗伯特一直往前走,一如人存在的未知性牵引着人往前走,虽然畏着,但达其整全,达其本真的存在。这便可谓是《天边外》的存在主义思想所在了罢。
  
  (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论英国海洋文学中的帝国意识形态构建”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0YJA752006。)
  
  注释:
  [1][2]何铿:《“人的归属和人的悲剧——奥尼尔<天边外>和<毛猿>述评”》,鹭江大学学报, 1995年,第3期。
  [3]亚里士多德:《诗学》,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4]张春蕾,徐太平:《“古典悲剧精神的现代演绎——对<天边外>主题的一种解读”》,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年,第3期,第57页。
  [5][6][7][16][17][20][21][22]奥尼尔著,王海若译:《天边外》,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 2008年版。
  [8]海德格尔认为,人和事物有着根本区别,因为只有人才会质问其存在和存在本身。他之前的哲学家,如笛卡儿,主张人是头脑和身体的结合体。他们用类似于阐释事物的方法,即用性质或属性定义的方法来阐释“人”。在海德格尔看来,这种阐释法曲解了“人”的意义。为避免这一误导,他提出了“Dasein”一词(德文)。此处主要根据的是陈嘉映和王庆节合译、2006年出版的汉译修订本译文,以“此在”为相应的中文译文。另外,也有“缘在”等其他译法。
  [9][12][14][18][19]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版。
  [10][15]Stumpf。 Philosophy:History & Problems,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1983。
  [11]余虹:《思与诗的对话——海德格尔诗学引论》,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1年版。
  [13]科克尔曼斯著,陈小文、李超杰、刘宗坤译:《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6年版。
  
  (寿丽君,段汉武 浙江省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天边外》的存在之思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