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鸟是古典诗词的常见意象,翩翩飞鸟往往成为诗人寄托人生理想,抒写人生感慨的载体。本文试从分析具体作家作品入手,解读鸟意象的深层文化内涵。
关键词:鸟意象 古典诗词 文化解读
西方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参与,并且总得来说始终遵循着同样的路线。”基于这一心理特征,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往往积淀着浓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古典诗词中的鸟意象便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产物。鸟既是客体对象,同时又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具有较稳定普遍的文学含义,体现出中国古代文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态。
自古以来,鸟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会有飞鸟的翩翩身姿:梁间的燕子、檐下的麻雀、催播的布谷、秋去春来的鸿雁……《淮南子》、《山海经》等书中都曾有原始氏族盛行鸟图腾崇拜的记载,使得鸟这一极常见的动物具有了神秘色彩。鸟作为意象最早见于《诗经》,《诗经》中的鸟意象,多数是作为篇章的比或起兴的。这些篇章的主题大致可以分作两类:一是以飞鸟寄托亲情之思的,如“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邶风·凯风》)“宛彼鸣鸠,翰飞戾天。我心忧伤,念昔先人。”(《小雅·小宛》)这些篇目中,作者以黄鸟、鸣鸠起兴,分别抒发了对父母、先人的追念。二是抒写恋人之思的,如“雄雉于飞,泄泄其羽。我之怀矣,自诒伊阻。”(《邶风·雄雉》)写出了妻子对远行丈夫的思念。《诗经》之后,黄鸟、青鸟、鸿雁、大鹏等意象广泛进入文学作品,其象征内涵被逐渐开掘并得以固定,成为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学意象。
“晋人向外发现了自然,向内发现了自己的深情。山水虚灵化了,也情致化了。”(宗白华《美学散步》)晋代诗人对鸟的象征意义进一步开拓挖掘,在飞鸟意象中更多的注入了自我的影子,鸟意象愈加丰富起来。一方面飞鸟自由翱翔于长空,搏击风雨;另一方面,夕阳西下,倦鸟归林,于身心疲惫后回归宁静的所在。魏晋诗人笔下众多的飞鸟形象,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上两类。严酷的社会现实,让阮籍、陶渊明等诗人徘徊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归隐还是上路始终困扰着这一时期甚至后世一代代文人。飞鸟意象翱翔与回归的双重特性,与诗人们上路还是归隐的人生困惑相契合,因而魏晋之后,众多的诗人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鸟的身影。
鸿鹄相随飞,飞飞适荒裔。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朝餐琅玕实,夕宿丹山际。
——阮籍《咏怀》四十三(节选)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陶渊明《杂诗十二首》之五(节选)
儒家文化的影响,尤其是对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达则兼济天下”,是多数文人知识分子的最高人生理想和目标。阮籍、陶渊明早期的诗歌中多透露出这样的信息。“双翮临长风,须臾万里逝”,“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飞鸟搏击长空,振翅高飞的意象,正是诗人们欲积极入世,大济天下苍生的志向写照。然而生不逢时,在世族制度与门第观念盛行的六朝社会,虽然心怀志向,多数诗人却无法实现理想抱负。“穷则独善其身”,报国无门的诗人们刚刚上路,就选择了退守和归隐。
灼灼西颓日,余光照我衣。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
——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节选)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避路诚悠,性爱无遗。
——陶渊明《归鸟》
黑暗的现实社会中,诗人们无法上路,与其混迹黑暗的官场“朝随暮马尘”,不如远离尘嚣,回归宁静,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阮籍选择了归隐,但他的归隐似乎更多是因为避祸的无奈,因此他只能最终郁郁而终;陶渊明也选择了归隐,归隐田园的他,身心释然,“翼翼归鸟,载翔载飞。”道家文化的影响,现实社会的不容,但又生性豁达,这让我们看到了陶渊明的另一面,“性本爱丘山”的他得以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南窗饮酒、东篱采菊、闲看林鸟飞桓,此时,归鸟在陶渊明眼中真正获得了自由闲适。积极投身田园生活,领略其中的甘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归隐于官场,却在人生路上执着前行的陶渊明。
相对于阮籍、陶渊明而言,李白无疑是幸运的。气势恢宏的盛唐气象,强大的帝国,开放的胸襟,这一时期的文人们个性张扬,人人怀有建功立业的志向。“直挂云帆济沧海”,是才华横溢又放浪不羁的李白的人生理想和追求。
徵至怪于齐谐,谈北溟之有鱼。吾不知其几千里,其名曰鲲。化成大鹏,质凝胚浑。脱鬐鬣于海岛,张羽毛于天门。……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
——李白《大鹏赋》(节选)
凤飞九千仞,五章备彩珍。衔书且虚归,空入周与秦。横绝历四海,所居未得邻。吾营紫河车, 千载落风尘。——李白《古风五十九首》之四(节选)
李白的诗作中,飞鸟意象众多,他最喜欢是神鸟凤凰和大鹏,前一首借助大鹏的意象,写出了李白桀骜不驯的个性和积极进取的热情。后一首中的神鸟凤凰则象征了李白的人生追求和积极入世,寻求报国之路的社会责任感。与陶渊明笔下的鸟意象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到陶李二人不同。陶渊明诗中的飞鸟多为不知名的林间凡鸟,在余晖脉脉的林壑间自由闲适的飞翔,李白文中的神鸟则是天上地下纵横驰骋,充满了进取的热情和期待。不同的社会环境,迥异的个性特质使得两人眼中笔端的飞鸟形象截然不同。于是我们看到一个归隐于菊花摇曳的南山坡,一个则游走在“千里江陵一日还”的风雨路。
几千年来,归隐还是上路一直是困惑一代代中国文人知识分子的命题。飞鸟意象飞越千载,被赋予了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或翱翔长空搏击风雨,或回归小巢修养身心,无不寄托着文人们出仕与归隐的困惑。这一意象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使我们得以窥探到古人内心的挣扎与困惑,解读古人的昨天,就是丰富我们的今天和明天。
参考资料:
[1]白振奎《从野外飞鸿到翼翼归鸟》【J】中国韵文学刊 2001年第1期。
[2]赵梦《陶渊明与李白诗歌“鸟”意象比较》【J】现代语文 2004年第2期。
马兰,保定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先秦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