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668

[ 戚翠荣 文选 ]   

英雄成长主题下的哈利.波特形象

◇ 戚翠荣

  摘 要:英雄成长自希腊史诗起即成为文学作品重要的主题。英雄受难、英雄学艺、英雄除害……在这种主题模式下,《哈利·波特》系列给我们讲述了魔法界男孩哈利·波特的故事,他在历经灾难的童年、磨难的青春、克服种种困难战胜伏地魔之后,最终成长为一位魔法界的英雄。
  关键词:英雄成长 哈利·波特 形象
  
  随着哈利·波特系列之第七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的出版,英国女作家J·K罗琳终于完成了对哈利·波特这一英雄形象的塑造。
  哈利·波特系列共有七部,分别为《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波特与密室》、《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哈利·波特与火焰杯》、《哈利·波特与凤凰社》、《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七部作品之间既各自独立成篇,又环环相扣、紧密相连。故事讲述了一位名叫哈利·波特的小男孩,一岁时父母双双惨遭黑魔头伏地魔杀害,他自己则因母亲临终前的额头一吻而侥幸逃脱,大难不死的哈利·波特在历经魔法石的诱惑、密室的凶险、摄魂怪的威胁、火焰杯的惨烈、凤凰社的分合、混血王子的困惑、神秘圣器的迷离之后,面对与亲人的阴阳分离、精神引路人的失去以及敌人的淫威等重重磨砺,最终战胜自己、战胜敌人,成长为一位魔法界的英雄。
  哈利·波特系列的独创性就在于独创了一种叙事模式,即借用某种模式却并非简单落入某种模式,而是形成一个复合、揉杂的混合体。这种模式大致可以概括为“成长的故事”,或可名之曰“人生的寓言”:即在人生主线、历史视野与魔法传奇的三维世界中展现哈利·波特及其伙伴们多姿多彩的生命体验。这就使得作品超越了故事形式,具有极为复杂的结构方式与极为广阔的表现空间,从“魔法文学”升华到“成长文学”的层次,在魔法小说通俗性的基础上构建了具有独创性的艺术天地,而作品主人公的形象也在这样的模式中得以完成并丰满 。
  一般来说“成长的故事”可以分为两个向度:在历时性即时间的向度上“成长——成才——成功” 的人生磨难和成长经历、在共时性即空间的向度上的情感体验与心路历程 。而在这两个向度中又有“灾难童年——磨难青春——功成名就” 这个贯穿始终的叙事主题或线索。与两个向度相对应,线索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外在技能层面上:进入霍格沃茨学习与魔法的突飞猛进;
  第二,内在精神层面上:寻找父亲—包括生身之父与精神之父。
  其中,第一个层面是显性的,它表现为罗琳笔下少年英雄在闯荡魔法江湖的过程中,魔法——这一魔法世界中人的基本生存技能的由弱变强,也是魔界英雄“成长——成才——成功”的必备条件(一般说来,这是英雄成长主题主人公成长的普遍规律。有例《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第二个层面是隐性的,它隐含了作品中主人公一生挥之不去的恋父情结与孜孜不倦的精神追求。这是罗琳笔下少年英雄“灾难童年——磨难青春——为民除害”的人生体验的有机组成。
  考察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应该从其文本表层叙事深入挖掘出其文字符号指向的作者潜在的创作意图与文化内涵。从“成长主题”这一主导叙事模式来阐释哈利·波特作品的深层文化寓意。
  生身之父的缺席带给子一代的首先是灾难的童年,使年轻的“准英雄”一出生就被迫面对着“无父”的困境。这样的困境在中国的武侠作品中比比皆是。一篇名为《武侠小说套套及其它》的文章,以戏谑的口吻写到,“虽然武侠小说中的主人公纵横天下,威震四海,但当他们的亲人却是件极其危险的事。主人公的亲人能活到第十页的寥寥无几,能得作者笔下留情活到最后一页的更是罕见。当然,主人公的命运无一不是先苦极而甘来的。先是满门血案、家破人亡、亲人遭殃,主人公的爹妈一般来说在劫难逃,而后敌人清点尸体正欲斩草除根之时,主人公在此血光之夜毫发无损地逃走了。”
  实际上,这种苦难和困境恰恰也是子一代成长所必须的空间的开创性因素。生身之父的被害或者全家的灭门之灾给尚未长成的“准英雄”提供了强大的复仇动力,这动力是如此之强,它将会支撑着无父的子一代在荆棘密布的成长之路上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使他们最终能在精神之父的引导下成长为一代英雄。因为“无父”,所以英雄才能具有开创不同于父辈的另一片天空的可能性。从一岁即成为孤儿到一代“为民除害”的英雄,哈利·波特的成长过程是为父报仇的过程,也是他追寻自己从未谋面的英雄父亲的过程,当然也是他从懵懂少年成长为大英雄的过程。父亲留给哈利·波特的是女贞路四号德思礼家楼梯间碗柜里渡过的十年苦难的童年,同时还有一件神奇的隐身衣。这件隐身衣不仅仅是一件神通广大的宝贝,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它蕴涵着父一代的人对子一代的期望,是父辈勇敢、智慧、毅力精神的象征之物。父辈的期望和遗产就意味着一种社会道德伦理意义上的不可违抗的命令,意味着子一代必须偿还的血亲之债,意味着子一代在幼年时期就和父辈签定了一个只能执行不可违背的契约。这件隐身衣是这契约的象征和化身,它们无声而威严、不可冒犯地规定了哈利·波特的人生之路,那就是消灭黑魔头伏地魔。它凛然地召唤着哈利·波特,引导着他意志坚定地走向了魔法界的江湖,走向了为民除害的一代英雄的成长之路。
  通常,在历史或文化语境中,“父权”象征着社会道德的存在,因为失去了父权的权威与引导,个体就无法证实自己的存在。在英雄个人的成长道路上,无父之人(灾难少年的人生第一步)在进入世界的同时,首先就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有问题的人”,一个不同于他人的人,于是“寻找自己”就成了处于成长之路的起点的少年人首先必须进行的行为。哈利·波特的生身之父在作品的一开始就缺席,这就决定了子一代的“准英雄”哈利·波特想要成长为魔法界江湖和世人所肯定的“英雄”,就必须寻找到正面的具有卡里斯马[1]神圣帮手素质和资格的长者来引路——在哈利·波特的成长之路上,这个角色非霍格沃茨魔法学校校长邓布利多莫属,这位亦父亦师的霍格沃茨校长,不仅在哈利·波特每一步的成长之路上予以引领,在作品中他更多的是担当一位精神导师;英雄还必须拥有能给自己带来正面影响的母亲,即使没有母亲,也要有一位能够代替母亲地位的人来影响他。在哈利·波特的人生旅程中,有两个人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一位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副校长、格兰芬多学院的院长麦格夫人以及哈利·波特好友的母亲韦斯莱夫人,两位女性一位从精神成长上给予哈利帮助、一位在生活方面给予哈利关心。这样就使得哈利·波特在处于“英雄成长”的起点和开端的时候就已经打好了成为“英雄”的底座。此外,他所选择的伴侣必须能对自己产生深刻的正面影响,会对“准英雄”的道路选择产生根本的影响。所以,“英雄成长”模式并不是像有些论者所说的那样,只要“准英雄”有了具有精神之父功能的神圣帮手的引导,就一定能成长为一代“英雄”的。从英雄成长文本的实际来看,这个“英雄成长”模式至少具有五个环节:生身之父、精神之父、母亲、伴侣以及其在爱情上的选择。其中每一个环节都在这个模式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处于“英雄成长”模式起点的“准英雄”们都可能达不到它的另一端——“英雄”。
  
  注释:
  [1]卡里斯马:卡里斯马(charisma)原意为“神圣的天赋”,来自早期基督教,初时指得到神帮助的超常人物,引申为具有非凡魅力和能力的领袖。这种领袖所建立组织,其凝聚力来自于领袖个人所具有的非凡魅力、卓越能力及其所传播的信念。马克斯·韦伯在对权威进行分类时将其称为卡里斯马式权威。有很多组织学或行政学教材亦将这种权威类型称为魅力型权威。这种权威由于相应领袖人物的去世而消亡,依靠这种权威而形成的组织也往往随之而解体。
  
  (戚翠荣 江苏省徐州幼儿高等师范学校 221004)

英雄成长主题下的哈利.波特形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