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631

[ 蒋海侠 文选 ]   

素淡中的出水芙蓉

◇ 蒋海侠

  摘 要:朱自清的散文笔调清新优美,朴素自然,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文章于素淡清雅中透着深情,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于事,意与事浑然一体,情与景相映成趣。朱自清的散文是朴素的,抒发的感情却是深厚的,往往是寥寥数言,便道出事物的本质,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以发自肺腑之声,直诉读者心灵。朱自清的散文正如“素淡中出水芙蓉”对读者有着超乎寻常的吸引力,“不知不觉将人找了入内”使读者获得无穷的美的享受。
  关键词:抒情多样性 融情于景 融情于事 融情入理
  
  朱自清的散文是多样的,有抒情,有叙事,有游记,有特写,有随笔,有对自然景色的着意描绘,有对个人生活诚挚地叙说,也有对人生众相无情地揭露。朱自清认为,散文的艺术生命是情感,他的散文所表现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的抒情方式又是蕴藉的,好像是蒙上一层轻纱,是那么淡淡的,然而又是那么深深地侵袭着读者的心。”[1]朱自清很重视感情这个因素在创作中的作用,他的文章之美,是与他的抒情艺术分不开的,朱自清的散文,不论是写景、状物、叙事,还是描述什么对象,都离不开抒情,写景则融情于景,叙事则化意于事,意与事浑然一体,情与景相映成趣。
  (一)融情于景
  “融情于景,就是一面描写景物,一面描写作家内心的感受;或者直接运用带有特定感情色彩的语言去描写景物,情语景语,二位一体。”[2]朱自清散文中的风景描写,处处渗透了他的感情。《荷塘月色》中,通过月下荷塘的描绘,将作者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淡淡的喜悦交织在一起的复杂感情,表现得十分曲折含蓄,其中写到月色“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认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另有风味的。”,“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些地方都反映出作者心中微妙的变化,是作者郁积于胸的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朱自清善于把写景与抒情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特殊的意境,把读者引入一种艺术境界。《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就是一例。此文是评画,作者先把画作了形象的介绍:绿色的帘子斜卷着,一轮明月,嫩绿的“仿佛掐得出水”的海棠花的叶子,两只黑八哥,“一只歇得高些,小小的眼儿半睁半闭的,”另一只“别过脸来对着这一只”,“帘下是空空的,不着一些痕迹”。这样的介绍已使人看文如看画,但作者并未就止打住,而是通过画面,发掘诗一般的意境,说出自己独特的读画感受:“是想在这圆月朦胧之夜,海棠是这样的妩媚而嫣润;枝头的好鸟为什么却双栖而各梦呢?在这夜深人静的当儿,那高踞着一只八哥儿,又为何尽睁着眼皮儿不肯睡去呢?……朦胧的岂独月呢;岂独鸟呢?但是,咫尺天涯,教我如何耐得?我拼着千呼万唤,你能够出来吗?”朱自清在描述评点中,留给我们广阔的想象天地,留给我们含蓄的诗的余味。我们身不由己的也要跟着作者问“卷帘人在何处了”。
  (二)融情于事
  情从肺腑出,朴实地把自己的所思所感表露出来,这是朱自清散文所以感人的原因,朱自清发自肺腑的感情在记述家事,怀念亲人一类的散文中表现得尤为真挚厚朴。作者善于通过娓娓的叙事,将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情意化”,质朴的抒发自己的真实情感。
  《背影》是朱自清誉满文坛的代表作。从内容来说,非常简单:在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景象“不禁簌簌的流下了眼泪”;看到父亲蹒跚地走过铁道,买回朱红的橘子;分手后父亲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我的眼泪又来了”,但从中表现出来的感情却非常感人。作者将自己的真挚情感与叙事结合起来,不是简单的凑合,而是“情”与“事”的交融,通过一系列的典型生活细节,抒写自己的感情。在作者的笔下,生活细节自然而然的变成了感人的“抒情细节”。从不放心茶房而要自己送“我”;从拣座位,千叮咛万嘱咐;从亲自去买橘子……这些极平常,极琐细的事情,处处透露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父亲把二十岁的儿子仍然看成小孩子,而儿子却不太满意,处处认为父亲“不太漂亮”“暗笑他的迂”,多年以后“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后悔中带着自责,正是这种悔恨和自责反衬出对父亲的思念,“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些地方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感染力,令人回味无穷。《背影》集中描写的是父亲的“背影”,提到“背影”有三次,第一次是过铁道时的“背影”,第二次是离开车站时“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群里”,第三次是结尾时记忆中的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作者着力描写的是“过铁道时的背影”,“蹒跚的体态”, “两手攀在上面,两脚再向上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地爬下,再抱起橘子走……”作者描绘父亲的背影,只是把当时的情景再现于读者跟前,正如叶圣陶所说“至于父亲的面貌,全篇中一个字也没有提,似乎连表情也没有怎么描写,咱们读了并不感觉缺少什么”,所以会有这样的效果,还是归结于朱自清善于自然而然的抒发感情,将情感盐溶于水一般地化入叙事之中。
  《冬天》写了三幅冬天的图景:父子围坐吃白煮豆腐,与友人冬夜泛舟西湖,妻子儿女微笑的等我吃饭。三幅图面反映的仅是三个冬天的生活片段,抒发的却是温暖如春的人情,“无论怎么冷,大风大雪,想到这里,心上总是温暖的”但这种感情在作品里却不是直接叙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一组无声的镜头(父亲夹白煮豆腐,冷静的湖面,母子天真的微笑)把蕴含其中的思想感情鲜明的表达出来,正是这种朴素的画面,恰如其分的表达出作者的心境“心上总是温暖的”。这也正是朱自清散文的感人之处,在“抒情和叙事的结合中追求真挚的美”。
  (三)融情入理
  朱自清在偏重于融情入理的杂感里,颇受鲁迅的影响,在叙事中有论理的美,在论理中有抒情的美。他十分重视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扣住细微,细细剥开,探寻生活深处的内容。
  在《生命的价格——七毛钱》一文中,作者抓住七毛钱买到一个五岁女孩的这样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把它“剥开来细细地看”,作者发挥其丰富的想象。对女孩未来命运做了推测和剖析,首先是卖做丫头,其次是卖为人妾,最可怕的是卖在妓院;作者进一步“剥开”,追究其根源和社会责任“钱世界里的生命市场存在一日,都是我们孩子的危险!都是我们孩子的侮辱”。然后在“剥开”的基础上发出“谁之责,谁之罪”的责问。作者还对那个卖七毛钱的女孩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作者将这个女孩同自己的儿女反复比较,指出“看不出她的低贱的生命的符记——如我们看低贱的货色时所容易发现的符记”。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一文,作者从那张由秀美一变而为粗俗凶恶的脸上读到一部中国的外交史,外貌美的描写正是为了对比那个小白种人内心的凶恶,而小孩子的凶恶更使读者联想到小孩子的父亲——帝国主义者的狰狞嘴脸。作者从这一次个别的偶然的袭击中,看出它的普遍的社会意义“这一次袭击实在是许多次袭击的缩影,他的脸上便缩印着一部中国的外交史”。从这个小的题材作者提炼出一个深刻的主题——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朱自清就是这样从小处着眼,细细剥看,将矛头指向旧的社会制度、社会风习,批判的锋芒尤为突出,于深情中表明态度立场与见解,这也是其说理的独到之处。
  朱自清的散文是朴素的,抒发的感情却是深厚的,往往是寥寥数言,便道出事物的本质,显千情万态于轻描淡写之中,以发自肺腑之声,直诉读者心灵。朱自清的散文正如“素淡中出水芙蓉”对读者有着超乎寻常的吸引力,“不知不觉将人找了入内”使读者获得无穷的美的享受。
  
  注释:
  [1]杨昌江:《朱自清的散文艺术》,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
  [2]马焯荣:《论朱自清的散文》,北京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
  参考文献:
  [1]陈孝全.朱自清作品欣赏[M].桂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
  [2]朱金顺.朱自清研究资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3]朱自清.朱自清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蒋海侠 江苏省徐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学校 221121)

素淡中的出水芙蓉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