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今天我们给“道德”的定义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本文重点从儒家的角度来阐释何为“道”,何为“德”。以孔子学说为根据,分别从道和德的不同方面阐述它们的意义,运用发散性思维,从而引出其本身更深层次的涵义。
关键词:道 政治之道 为人之道 崇德
众所周知,“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论语》这部书可以称为“仁学”,或称之“修道之学”。孔子也认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1]可见,“道”和“德”也是孔子学说中的重要概念,孔子学说的中心是“道”的问题,那么如何理解“道”和“德”呢?
一、道
很多人认为,孔子很少谈到道,即使是谈到了,也没有像老庄那样,对道进行专门的论述和总结。但是,笔者认为孔子也提到了道,只是他的道更多地涉及天道与个人修养的问题。
(一)自然之道
道指自然规律。孔子的学生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论语·公冶长》)在这个意义上,“天道”,即天命,指天的自然运动规律。“天”一般理解为大自然,子贡没有听到老师关于“天道”的论述,孔子晚年在整理《易》时曾说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周易·系辞》)意思是说,知道变化规律的人,也知道神为什么这样做吧。在这里,孔子强调“变”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不能违反它,他认为“变”是《周易》思想的精髓,是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这是一种朴素的辩证法观点,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孔子的这种自然的天道,变化之道,后来被荀子所继承,他在孔子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了“循道而不贰”,“天道自然”等观点。如果说荀子是历史上唯物主义的著名思想家,那么笔者认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唯物主义的先驱。
英国作家葛瑞汉在《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一书中提出:“‘道’只用作人类行为与政府建构的恰当的途径道路,这是‘古’之道,‘先王’之道,‘君子’之道,‘贤者’之道,与周代建立者‘文武’之道,要不就是教之以道(‘吾道’和‘吾师之道’)。孔子不是像儒家和道家不久后做的那样,把‘道’用作人事以外的自然之‘道’。”这里,葛瑞汉认为孔子的道主要强调的是伦理道德问题。
(二)修养之道
修养之道是孔子一生所努力追求、努力实现的,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不就是为了宣传他的道,让各个国家的君主按其道而行之吗?孔子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恢复周礼,振兴王室,他的一些主张也都是为政治服务,如《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孔子提出“大同”、“小康”的社会,《礼记·礼运篇第九》:“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夫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的“大道之行”是指“选贤举能”的社会,“大道既隐”是指“大人世及”的世袭社会。孔子把现实社会分为“天下有道”和“天下无道”,他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论语·季氏》)。“孔子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是天下有道的表现;‘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大夫出’,甚至‘陪臣执国命’,是‘天下无道’的表现。”[2]孔子一生致力于道,希望改变天下无道的局面,他认为“有道”的社会是指符合儒家政治主张的那种社会,但他这种愿望在当时那种礼崩乐坏的社会里,是不可能实现的。
道是一条大路,这里指人与人之间的一条路,属于精神方面的,无形的。“有了它,人与人之间可以心灵相通,同情可生,私心可去,伦理基础可奠。”[3]例如:《论语·学而》:“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做个有道德的人,首先要做到“孝”,孝是为人之本,孝悌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为社会的等级序列提供一个最初的基础”。[4]孔子认为“孝”是仁的根本,可是现在的社会中,有一些人正在离“仁”越来越远。有些人对待自己的宠物比对自己的亲生父母还亲,甚至让父母去捡垃圾吃,越来越多的人不顾道德恩义,不顾良心地谴责虐待老人。“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动物尚有感恩之情,可我们人呢?孔子强调的“孝”不仅是养,更是一种敬,这是在父母和子女之间所展开的关系。父母对我们关爱,我们要对父母报以尊敬。“孝”是建立在这种平衡关系之上的“仁”。只有一个个家庭和睦,一个国家才会兴旺,有句歌词唱的很好:“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因此才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庸》)
孔子把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称为“有道”,“无道”则指没有道德的坏人,其实,道一直存在于我们身边,它虽然是无形的,但它能让人与人心灵相通。如果每个人都各自为政,好比一盘散沙,无凝固力存在中间,这就是“无道”,有了道,就可以通达无阻。正所谓:“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中庸》)
二、德
有了道,还得人去行,去保养,去修理,使之畅通无阻,那么我们就要用“德”去行动。“德”从“彳”,即“行”之意,即是要实践才能体会,才能得到。所以说:“德者,得也,得其道于心而不失之谓也”(朱熹《论语集注》述而第七)周人提出“有德”,是说明其得天下有才能、品质等主观因素。孔子则进一步将“德”阐发成儒家的伦理范畴,重点指道德。葛瑞汉理解的“德”是指,“无论善恶与否,不诉诸强力而能使人为之所动”,“‘德’成了自我行为所遵循与他人遵循‘道’的能力。”
(一)德政
孔子非常重视德,如《论语·为政》中:“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则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认为,社会要由道德来疏导,用礼仪来整顿,“孔子思想的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是,他深信所有政府职能可以化约为礼仪。在一个有‘道’的国度,君王只需以礼而非武力便能赢得全体虔敬的归顺,那里凭借着他的人格焕发的‘德’。”[5]孔子是主张“以德治国”的第一人,他认为统治者要实行德政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他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阳货》),《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宪问》:“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这些都是孔子对道德的重视。
孔子的德政思想把“民”放在首位,以民为本是德政的核心,他主张君主应“节用而爱民,使民以时”(《论语·述而》);能做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能够对他的子民“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做“因民之所利而礼之”的事情;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就是君王为政的根本,“以民为本”成为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儒家“以民为本”的思想与君主专制“以官为本”的政体,进行了长期的博弈,但“思想的批判”怎么能胜过“武器的批判”?以致至今仍是“官本位”大行其道。
(二)崇德
怎样才能算是个有道德的人呢?“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颜渊》)这就强调做人要忠实守信,这样就达到了道德的要求了。然而,孔子生活的年代,是一个重色不重德的时代,“子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述而》)孔子认为“中庸”是“德”的最高表现。《论语·雍也》中“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意思是说,中庸是道德的最高标准,大家已经长久地缺乏它了。孔子提出什么样的人才是无德之人,告诫人们应该警惕。如《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论语·阳货》:“子曰:‘乡愿,德之贼也。’”、“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孔子认为一个拥有良好品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因为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也就是那句著名的话“德不孤,必有邻。”孔子有关“德”的论述,对中国古代伦理和政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像晚出的《老子》那样,《论语》中的道与德“也是一对互相依存的概念,一个人的‘德’是他遵循‘道’的潜在性”[6]。《论语·子张》:“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论语·述而》:“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道和德是孔子学说的重要思想,它们相辅相成,但更多的时候是做伦理道德讲,“道是人类共存进化之原理,或大路;德是把道付诸实践,仁是德之体,是人类互爱互助的之本”[7]。笔者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句话:“孔子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延续和影响了数千年,但在现代它却死了。”[8]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孔子思想在现代不是死了,而是通过更直接、更有效的方式继续影响着我们。现实生活中,我们提倡讲公德;电视上、公交车上都在不停地播放公益广告,这就是在加强我们的道德意识。现代人越来越浮躁,已经不能静下心来好好地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了,于是当今全球掀起了一股“国学热”, 截至2009年12月,世界8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262所孔子学院和272个孔子课堂。这不仅仅是在给人们传授知识,更是在唤醒人们心中那已经沉睡了的道德之心!
注释:
[1]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版。
[2]唐子恒,鲍时春:《孔子文化大典——思想卷》,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4年版。
[3][4][5][6][英]葛瑞汉著,张海晏译:《论道者——中国古代哲学论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陈立夫:《国学何以重视伦理道德》,录入《孔子文化研究》,广州:华信印刷厂,中华民国六十九年十二月版。
[8]郭富春:《孔子仁爱之道》,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9月版,第5期。
(朱慧 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40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