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49725

[ 李丹阳 文选 ]   

“三言”中作者的皇权思想与平民意识

◇ 李丹阳

  天下应该是百姓的天下,而在封建时代天下却成了一个人的天下,或者姓“刘”或者姓“李”又或者姓“赵”。皇帝独断专权,统治着天下的臣民,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不论这个皇帝是否贤明,他的举动都会影响天下臣民的命运,纵观中国历史,皇帝好的少,甚至是没有,因此明末清初唐甄说:“自秦以来,凡为帝王者皆贼也。”[1]明君与昏君的区别不过是他们鱼肉百姓的方式不同而已。老子《道德经·六十五章》说:“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2]这里是说古代善于利用“道”的人,不是用“道”来教化人民变聪明的,而是教化人民变愚昧的。人民之所以难以统治,是因为他们知晓的道理太多了,所以用智来治理国家,国家必然会发生危机,不用智来治理国家,才是国家之福。了解这两种治国的方式就是法则,经常研究这个法则就叫“玄德”。玄德的道理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这样以后才能顺乎自然。这就可以窥视皇帝是如何统治国家的了,所以说历史上没有真正贤明的皇帝。易白沙也曾说过:“此言帝王宰制天下,不独攘夺人民之子女玉帛,并圣智仁义之号亦盗而取之。观诸蚩尤畔父、黄帝涉江、尧杀长子、舜流母弟、父子兄弟至亲,操戈同室。……盖帝王虽有善政,不过渣矿中零金而已。”[3]易白沙先生指出了帝制的罪恶,揭示出皇权思想对人民的毒害。明代这种情况看来较之前几个朝代好了许多,百姓的平民意识增强了,一些大胆的文人开始在作品中表露出对当政者的不满。赵旭在他的《明清时事小说特征》一文中提到:“俞樾在《茶香室丛钞》对《辽东传》评价的那样:‘实纪当时之事,并姓名官位亦大书之,明人之无忌惮如此!’这真可以说是小说发展史上的新现象。”[4]在“三言”中不论是赞扬明君还是抨击昏君,其目的都是期望能有救世的明主,这样,像赵旭这类的文人才可能进入仕途,不至于有英雄无用武之叹,但是这种皇权思想毕竟是封建的、落后的。比如大家都认为唐太宗李世民是明君,事实上李世民不能算是明君。史料记载“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弑兄杀弟才取得了政权。后来在魏征的辅佐下,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但是因为魏征经常直言犯上,李世民曾经想处死魏征,多亏了长孙皇后从中调解以一句“君明才臣直,家国之幸也”。李世民这才饶过魏征,因此严格说起来李世民根本不算是明君,因为笔者分析的是“三言”中的皇帝形象,所以分类的依据以原文为基础。作者在小说中写的篇目有的是赞美帝王,有的是批判帝王,不论是哪一种,他都没能够突破封建帝制的思想枷锁,所以当他遇到不平之事的时候还依然寄希望于明君出现。这是长久以来封建思想对人民压迫的结果。
  分析平民意识先从字的本义出发,民的基本义是“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淮南子》:“食者,民之本也。”意思是人民以食为本。而民字的本义却是指被刺瞎了眼睛的奴隶。“‘民’是个指事字。”[5]通过甲骨文我们可以看出,民字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上面的形状像人的眼睛,下面就像是一把锥子。上下结合起来一起看就像是一把锥子扎眼睛的形状,这代表的是奴隶。从“民”字的甲骨文构成,可以看到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黑暗现实。后来发展到金文,“民”字还是这种用锥子扎眼睛的图,只是上面的眼睛部分变得更加圆滑更加的线条化,而锥子的形状也作以改变,尤其是锥子柄的部分更加形象了。直到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文字也被统一起来,那时期的文字要求圆滑规整,长方形,所以“民”字的写法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形状。后来隶书和楷书发展了起来,“民”字也就演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了。古代“民”字还有盲和瞎的意思。随着历史的发展,奴隶社会被封建社会取代,刺瞎奴隶眼睛的制度也就消失了。“民”字的本义也渐渐变成了历史。“约从周代起,它开始被引申为受统治者统治的‘平民’、‘黎民百姓’等义,与‘君’、‘官’相对。”[6]在《榖梁传·成公元年》中“民”字的意思就是平民:“古者有四民,有土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这里的“民”就是指从事四种工作的百姓。从唐代开始“民”字被“人”字代替,这是因为唐太宗的名字是李世民,所以为了避讳就把“民”称为“人”。此外,后来人们把“民”与有逃亡意思的“亡”字结合创造了一个“氓”字,从二字结合的意思就可以知道“氓”的意思是逃窜的人。“《广雅》:‘民,氓也。’”[7]从“民”字的溯源、演变、转化我们可以分析出民是中国古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生活在最底层的人。平民意识在古代就是市民阶层意识,封建时代市民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他们的生活没有保障,社会的动乱、战争都使这一阶层经受着痛苦。然而从“三言”作品中我们看到宋元明时期市民阶层已经扩大了,平民意识在不断地加强,这不仅在文学史上是一种进步更在人类社会上是一种进步。“三言”讲述了大量平民的故事,从市贾商人到娼妓尼姑,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民。人物形象的塑造使得我们了解到当时人民的生活状态,可以从中分析出当时统治者实施的政策,为读者呈现一幅古时人民生产生活的画卷。作者利用小说的形式或抒发心中不平的愤慨,或讽刺当时社会现实的黑暗,或表达对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同情。
  宋元时期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市民阶层也开始不断地壮大,这仿佛是一股力量冲击了千年以来的封建思想,市民文学在这一时期开始蓬勃发展起来。虽然市民文学中有着进步的思想,但因为刚刚萌芽所以这种意识还没有形成强大的思想体系,不能够在当时取得支配地位。因此在“三言”中有很多都是宣传封建思想皇权帝制的糟粕。鲁迅说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为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不论是作者还是编纂者都没有意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体,才是社会的主体,是人民而不是皇帝创造了历史。当然,作者的平民意识没有提高到此高度也是因为在封建社会里民间的言论和书写都是会遭到封杀的。平民意识就是追求自由,追求平等,追求尊严。虽然“三言”中有封建思想的糟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平民意识觉醒的进步性。“三言”思想深深影响着后世小说的发展,所以后世学者应继续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注释:
  [1]唐甄:《潜书注》,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2]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版。
  [3]易白沙:《帝王春秋》,北京:华艺出版社,2007年8月1版。
  [4]赵旭:《明清时事小说特征》,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第3期。
  [5][6][7]蔡艳艳:《说文解字》,北京出版社,2009年8月版。
  参考文献:
  [1]缪咏禾.冯梦龙和“三言”[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宋若云.逡巡于雅俗之间——明末清初拟话本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0.
  [4]杨岚.“三言”对封建政治秩序的维护意识[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3).
  [5]阎玮.“三言”“二拍”主要男性形象管窥[J].明清小说研究,1997,(3).
  
  (李丹阳 辽宁锦州 渤海大学研究生院中文系 121000)

“三言”中作者的皇权思想与平民意识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