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如果想走高效之路,必须求真求实。我们反对机械的重复和枯燥的语言文字训练,提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情境中,相机进行多样的语言文字训练;我们反对课堂上的形式主义,搞花架子,强调选择合适的具体的学习方式,采用必要的课件;我们反对任务不明,漫无边际的延伸拓展,提倡整合必要的课程资源,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内外融合,提高学习的效果。要构筑有效的语文课堂,实施有效的语文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研读文本有深度,忌浮于表面
课堂教学是否有效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教师对文本解读是否到位,如果教师对文本理解不深刻,那么,学生就学得肤浅,收获就不多。文本解读的过程,其实是一种特殊的“入”与“ 出”的过程。教师要深入文本,充分与文本深度“对话”,然后在组织学生对文本真正参与、真情体验、真切感悟的基础上,完成对文本阅读的再创造。文本解读过程中要“入”好,悟透,深入巧出。语文课堂教学中对于文本的解读,需要科学处理好疏与密的关系,力求做到课堂教学环节“疏密有致”。如果只密不疏,处处做过细的分析,结果欲密不密,教学重点不突出,效果不见佳;如果只疏不密,处处只做蜻蜓点水式的分析与点评,课堂就显得空泛,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必然是浅尝辄止。
《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的名篇。行文平朴,从容不迫,明净的文字,纯粹老练,看似不经意的笔墨用字,却传达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力和极高的语言素养。窦桂梅老师充分考虑了文本的这一特点,教学中紧紧扣住课文的语言,让学生在文字与情感里走了个来回。不得不提的两处经典:一是引导关注母亲的行为,通过关注三处“悄悄地”这些细节背后传递的信息,让学生在反复阅读揣摩中,把握母亲对肢残的儿子的“细心”“耐心”和“小心”,进而感受母亲的“良苦用心”“苦口婆心”,如此这般,母亲形象也在学生心头“悄悄地”树起,且一次比一次丰满、厚重;二是关于母亲动作的描写,窦老师抓了一句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这“扑”与“抓”与上句中的“悄悄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失控中体会母亲的焦灼痛苦,接着通过一个“忍”字,展开对话,母亲忍住的是什么?是自身的病痛的折磨,是对失去生活信心的儿子的一万个不放心,是身心俱苦的肝肠寸断,一“忍”三叹,层层递进,“把所有的苦都一个人扛”,如此坚毅的母亲,怎一个忍字得了!这一环节,窦老师的高明之处,不仅仅让学生体会毫不张扬的母爱之伟大,而是更多感受母亲用自身的行动来诠释“好好儿活”的真谛。窦老师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史铁生的好好活,还感受自己的好好活,感受人类的好好活。
深入研读文本,这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所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为了上好一堂课,你一辈子都在备课。”语文课堂上我们希望能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学会解读,在欣赏作品中学会欣赏,在情感体悟中陶冶情操,这一切的一切如果离开了老师对文本的深入研读,都将是一句空话。 所以研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必修课,是语文教师一生都必须修炼不止的看家功夫。我们需要认真地将之进行到底,才能当好学生遨游文学殿堂的“导游”。
二、 节外生枝须重视,忌随意处置
课堂因生命而美丽,教学因生成而精彩。新课程改革非常关注和提倡课中的动态生成,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因素,从而构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创造的空间,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美。因而动态生成的课堂,必定是一个真实的课堂,是学生思维开放的课堂,更是闪动着学生灵性的“活”的课堂。课堂上随时会碰撞出“意外的火花”,如学生的回答或发问老师课前没预设,学生的行为让老师尴尬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集中精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应,着眼于学生真实的学情,不拘泥于预案,凭借自己丰富的教育积淀和智慧,顺应学生发展的需求去创造性地实施,灵活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将教师教的思路与学生学的思路动态地融合在一起,在对话中生成,在生成中引导,在引导中感悟。
然而,有些教师由于对文本的重点把握不准,要么顺着学生的生成讨论下去,要么不加理睬,我行我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有的让“生成”偏离文本。某教师执教《曹冲称象》时,有一学生问道:“老师,这头大象究竟有多重啊?”教师立即围绕大象的重量展开讨论,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让“生成”偏离价值。某教师执教《倔强的小红军》一课时,有学生问道:“老师,小红军不要青稞面、不坐马,连自己的生命都不要,这怎么叫珍爱生命、以人为本呢?”教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问题,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让学生展开讨论,有关“珍爱生命”的话题,一节课就这样不了了之。有的让“生成”偏离目标。某教师执教《猫》一课有这样一个细节,当学到猫小时候很淘气那段课文,有学生提出:“老师,猫把盆景弄得枝折花落,你还不责怪它,花草树木怎样得到保护呢?”于是,教师抓住的“怎样保护花草树木”展开议论,学生说得头头是道,课堂热闹非凡。有的对生成充耳不闻。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中教师问:你认为孙中山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说“心狠手辣”“残忍”“进退两难”,可能学生的答案出乎老师的意外,教师一时无法把握,因此没有理睬,继续按照教案讲了下去,既没有讨论,也没有纠偏。上述案例中,暴露的是教师在语文课堂生成的应用上,与正确把握文本的目标、价值和作者的情感之间的矛盾。当学生“节外生枝”的时候,教师面对种种意外生成,要宽厚地对待学生的纯真,进行睿智的引导、智慧的启迪、情感的迁移,切莫刻意追求标新立异、热热闹闹、随波逐流、天马行空。只要我们找准生成资源与文本、作者之间的结合点,把握好课堂生成资源应用的切入点,学会倾听,成为学生的忠实听众,并在倾听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困惑的焦点,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批评的价值,再因势利导进行教学。学生一旦出现错误,教师对此千万不可忽视,切莫让其在交流中悄然溜走。所以,交流的时空占有量不足,或教师轻易放弃了学生在交流中提供的宝贵的教学机遇,必然会严重影响课堂教学交流的有效性。
古人云:“风弄林叶,态无一同,月当流波,影有万变。”“节外生枝”,叶更繁茂,枝更坚实。课堂中即时生成的资源是宝贵的,教师用好这些意外,课堂必将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充满激情的天地,课堂教学效果更为显著。
三、 感情朗读讲实效,忌装腔作势
纵观现阶段语文课堂,欣喜地发现,许多语文教师已认识到“读”的重要性,“书声琅琅”也成了阅读教学的一道风景。但静观细思,占了阅读教学“鳌头”的“读”是否真的有效呢?不难发现,有些课堂走马观花读,装腔作势读,作秀表演读大大降低了“读”的实效,因而导致语文课堂效率低下。
“谁来把这个句子读一读?”“很好,谁能也像他这样读一读?”“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教师这样的朗读指导大家也许并不陌生,采用在个别读的基础上再集体读是指导朗读的最基本方法,也是许多青年教师课堂中最常见的“读”。然而,在这样的读里,“预期目的”为何?读的“效果”又如何?读了之后又有何“发展”?虽然这样的“读”做到了由点及面的扩面工作,但是这种点和面的移动却是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的,“读”的质没有得到发展和提升。朗读指导的有效性,不但要从朗读的水平、质量上看,还应该扩大范围,丰富其内涵,如对课文的理解,对重点句的品读,一种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读把作者想表达的意思表达出来了;还有学生通过读,领悟了作者的意思,并在对话中把领悟到的意思表达出来;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只能达到读准、读通、读懂的水平,你就不要提高到诵读、欣赏的水平。“读”是一项被引领的创造,我们要寻求朗读的最佳路径,因文而异,因情而异,因人而异。细观名师课堂,他们的过人之处也体现在能根据文路找到独特的角度,并形成自己的教路,从课文中抽出相关语句对学生进行整合式的朗读指导和品读训练。
王崧舟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读课文《鱼游到了纸上》时,便是抓住“游”字进行练读,就有智慧在里边了。我们来看王老师指导读题的片段实录。
师:我把第一次读题的机会让给他。但是,得增加一点含金量,怎么读呢?注意听,不着急。我问你读,会吗?
生:会。
师:会。我们来听一听,他究竟会不会读。好,现在我问:请问,鱼是怎么到纸上的?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我再问一遍,注意听啊。鱼是怎么到纸上的?
生:鱼/游到了/纸上
师:对了,读得好,好就好在“游”字读到位了。那个声气,那个节奏,分明在告诉我们鱼是游到纸上的。谁再来读,谁再来读一读?
(个别读——齐读:鱼/游到/纸上)
师:好,同学们,第一次读到这个题目,第一次读到这个“游”字的时候,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
生: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它怎么能游到纸上?
师:所以你的脑子里打上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这叫惊奇,这是她的感觉。你们的感觉呢?
生:鱼是怎样游到纸上的?
师:你想探一个究竟,是吗?你充满了疑问,好的,这是他的感觉。
生:鱼为什么要游到纸上?
师:对呀,鱼怎么会游到纸上,鱼为什么要游到纸上,这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是吗?
生:鱼游到纸上,会不会死去呀?
师:对呀,你对鱼充满了担忧之情,是吗?
师:惊讶,疑惑,不可思议……带着第一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题目。
(生齐读。)
师:我也纳闷,为什么一个普普通通的“游”字,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游”字,怎么会让我们的同学产生这么多的感觉、疑惑,为什么?自由朗读课文,两个任务,听清楚:第一,把句子读通,把生字读准;第二个任务,请你找一找,在咱们这篇课文当中,有多少个带“游”的句子,读完以后把它找出来,然后把它画出来……
这样一个短短3分钟的开讲片段,王老师没有说任何跟“提问”有关的字眼,而学生却自发地产生了这么多的疑惑,惊奇也好,疑惑也罢,不可思议还有担忧之情,都昭示着他们想一探究竟的欲望,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引领学生进行了智慧的读。一个简单的“游”字,读出了课题的节奏和声气,读出了学生的疑问,读出了学生探索的欲望,读出了文章的脉络所在,更读出了智慧。
朗读指导要隐而无痕,润物无声,就像春雨点点,沁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美好情感的氛围中,体味作者的感情,把握作者的脉搏,读出文本中固有的语气语调,再现文本中固有的形象,表达文本中固有的情感,读得情意浓浓,读得眉开眼笑,读得兴高采烈,读得热泪盈眶,读得潸然泪下,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而情感的建立,需要酝酿、需要一种情境,而这种酝酿、这种情境是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的。
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以教学理论作指导,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完善和创新,熟练地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吕建明:江苏省张家港市塘市小学]
[吕 娜: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