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62

  

《咏华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乔 萍

  [教学目标]
  1. 学习课文里的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写对写好“华、与、齐”三字。
  2. 正确流畅地朗读课文,对四句诗熟读成诵。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华山的高险峻美。
  4. 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随机学生字
  
  板书“华山”,谁能读准这个词?指名读。领读。齐读。(“华山”的“华”读第四声,不能读成第二声。)你有好的方法记住“华”字吗?指名说。(“花”去掉草字头,在下面加上“十”,就成了华。)师范写“华”。教师指点:华山在我国陕西省,远远望去就像一朵花。(参见《水经注》“远望之若花”。)请大家把书打开到139页,完成书上“华”的笔顺描红。
  (字音,字形与字义教学的相互渗透,更利于学生对生字的掌握。)
  板书“咏”,谁来把课题完整地读一遍?指名读。领读。齐读。
  
  二、 学习生字词
  
  “咏华山”是什么意思呢?大家别着急,我们先来读一读课文。读的时候,把生字在文中组成的生词画出来,多读几遍,等会儿我请同学读给大家听。学生边读边画,边画边读。教师巡视指导。自读完毕,指名读。请读得好的领读。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领读。齐读。去拼音,再读。
  (“自读课文,读的时候,把生字在文中组成的生词画出来,多读几遍,学生边读边画,边画边读。教师巡视指导。自读完毕,指名读。请读得好的领读。”这一学生自学生字词的环节,要求学生的手、眼、口、脑都动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注重发挥语感好、发音正确的学生的优势,带动全班同学共同进步;真正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字词句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三、 学习第二节,理解诗意,指导朗读
  
  大家想去华山看看吗?出示华山图。你觉得华山怎样?有同学在看的时候,发出“哦!哇!”的声音,你为什么会发出这些声音?(吃惊,惊讶于华山之高)出示“啊!华山真高哇!”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一句,读出你的惊讶来!指名读。齐读。
  这么高的山爬上去容易吗?(不容易,很累)这就是“艰难”。出示“艰难”,谁来把这个词读出艰难的感觉来?指名读。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你再接着读读这句话。齐读已出示的三句话。教师点拨:我认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这一句也写出了华山之高,你同意吗?为什么?(写爬山的艰难,从侧面衬托出华山之高)看来,同学们和老师有着相同的感受。
  (“儿童是用声音,色彩和图象来思维的。”当华山的图片展现在孩子们的眼前,无须讲解,他们已心有所感:“啊!华山真高哇!”这是符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的。有感情的朗读是“感于心,形于色”,而诉诸于声的。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读的人与写的人产生“共鸣”。告诉学生读“啊!华山真高哇!”的时候,把“真”和“哇”强调出来,应在学生对华山的高有了真切的感受的基础上,否则这种朗读技巧的指导有如“隔靴搔痒”。)
  艰难地爬上山顶,会看到什么?请大家把书打开,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把登上山顶看到的用“——”画下来。
  学生交流:啊!华山真高哇!教师点拨:登山之后,首先感受到华山高。根据学生发言,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脚底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自己读一读这两句话,你觉得这两句写出了华山的什么特点?为什么?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华山的感受。学生交流。
  “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脚底下”说明他们站的地方——华山顶,很高,不然,远远近近的山不会在脚底下。
  “太阳显得那么近”是华山高的缘故。“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也说明华山高,因为平常白云都在我们的头顶上的天空中飘呀飘的,而现在白云飘在了山腰间,说明华山已经高于天了。
  “我觉得华山还很美,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飘呀飘的。”
  教师小结:你爱动脑,也会动脑。想的和说的都很好。让我们一起来把这两句话读一读,读出华山的高与美。
  (诗有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读能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华山的感受,启发了学生想象,有利于诗的意境在学生脑海中生成。)
  师述:站在高高的华山上,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蓝天,红红的太阳离我那么近,雪白的云朵飘呀飘呀,我再也忍不住了,想要大叫,忍不住地想去做,就叫“情不自禁”。登山的孩子情不自禁地做了什么?(吟诵起一首诗来赞美华山。)
  (师点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的这篇课文的课题“咏华山”的意思,用诗歌等其他形式来吟咏赞美华山。齐读课题。
  (与前面的问题“咏华山是什么意思呢?”相呼应。带着问题的阅读更能激发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和兴趣。)
  出示诗句。谁来学学这个孩子吟诗。
  只有 / 天在上,
  更无 / 山与齐。
  举头 / 红日近,
  回首 / 白云低。
  指名读。集体读。标出停顿处,再读,读出节奏。古诗写的是华山的美景,共有两句话,课文里有两句话写的就是这两句诗的意思,你能找出来读一读吗?指名读。你能完成下面的连线题吗?出示连线题: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抬头看太阳显得那么近,低头看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除了蓝天在上面,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指名连线。连好后,齐读。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诗的大概意思?
  谁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大概意思。指名说。知道诗的意思后,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好。齐读。请大家有感情地读一读,根据诗句的意思,一边诵读,一边加上动作。指名表演读。全体起立,加上动作读。试着背诵这首诗。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一边读书一边动笔,一边读书一边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华山的高和美,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会让学生更易于理解文句,感悟文句,语文的“生活化”促进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化”。孩子的想象及加上动作的表演性的诵读,会让诗句在学生的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许“课本情结”已在孩子心里生根发芽……)
  
  四、 巩固生字,书写生字
  
  检查生字词。齐读。开火车读。
  学习诗中的生字:与齐教师范写。书空。完成书后的笔顺描红。
  (学古诗仍然离不开低年级段的基本教学目标,读书,识字,写字。)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实验小学]

《咏华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