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49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 王 毅

  一、 多媒体手段在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使用现状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根据新课改的要求,现在多媒体技术广泛介入到了语文教学领域。的确,传统的“三一”语文课堂(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加老师一张嘴)有其不足之处,缺乏形象性、直观性,学生的接受方式单一,等等。多媒体运用集文本、图像、声音、视频为一体的教学软件(课件)来进行课堂教学,弥补了传统语文课堂的不足,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单一的课堂结构多样化,营造情境、化解难点、激发兴趣,给语文课堂带来了活力和新鲜感。广大教师对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日益重视,有的地区甚至在评优、赛课的要求中,专门为“是否使用多媒体”留出分值,其重视程度可想而知。
  然而,多媒体作为一种教育手段,是一把“双刃剑”。人们只要稍稍留意,走进课堂,或者在网络资源库下载一些多媒体课件稍作研究即可得出结论: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不当的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对语文课堂效果造成了负面影响。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些教师对新课标的相关要求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对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辅助性认识有误区。
  
  二、 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界定
  
  “媒体”一词来源于拉丁语Medium,本意为两者之间,是指承载、加工、传递信息的介质和工具。而当某一媒体被用于教学目的的时候,就被称为教学媒体。而多媒体通常是指多媒体信息和多媒体技术,是一种集数据、文字、图形、图像为一体的综合媒体信息及其处理系统。这样的系统最重要的特点是集成性、交互性、控制性。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则是新课改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时代的要求和技术发展的必然。
  
  三、 多媒体手段运用的原则及依据
  
  (一) 定性研究
  对中学语文课堂使用的多媒体手段的定性研究,主要是针对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性质认识不足及相关的新课标要求理解不够而提出的几个使用原则,包括辅助性原则、选择性原则、生成性原则。
  1. 辅助性原则
  这是手段使用方面的主、次问题。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三个层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的。而语文课要实现上述的目标,最重要的手段是语文手段,比如朗读、写作、口头表达等,其他任何手段都应该是次要的,辅助性的。多媒体手段作为课堂使用的手段之一,只能也只应起到辅助作用,因此,使用多媒体手段,必须先明确理解新课标的理念,在每一节语文课的人文目标、语文目标的统摄下使用,才能实现课堂结构的最优化、教学效果的最佳化。否则,只能适得其反。比如有位老师在讲授《沁园春·长沙》一课时,完全依赖ppt课件,其课件上有背景介绍、作者介绍,下载的课文朗诵、课文原文以及重要词语解释,穿插着毛泽东的几幅人物图片和多幅“秋景图”“湘江图”,最后是练习、答案。整个一节课,教师除了导语和不多的几句过渡的话,其“主导作用”仅表现为一个劲儿点击鼠标,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为被动地看文字资料,聆听录音(多遍),看图片。这样的课,多媒体课件反客为主,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全都被课件牵着鼻子跑,整个教室都拉上窗帘,一片阴暗,课本、笔记都丢在了一边。诗歌的教学,课堂里如果少了学生的朗读和教师的朗读指导,怎么能达到既定的目标呢?所以,在认识上必须明确,多媒体手段在语文课堂上只是手段之一,必须服从语文课的特定目标,其作用是辅助的,如果喧宾夺主,其效果只会适得其反。
  2. 选择性原则
  这个原则涉及用与不用的问题。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以多媒体为时髦、以多媒体为必需的滥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情形。比如不少教育主管或行政部门就在优课评定时加上“是否使用多媒体”一栏,如果不用,这项目就不得分,这节课往往就与优秀课无缘。这种做法显然值得商榷。固然,有些类型的课文,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很有必要,可以轻松的化解难点、激发兴趣。比如教读《景泰蓝的制作》这样一篇程序说明文,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制作景泰蓝的工艺流程(央视10套录制的《皇宫绝技》),很形象轻松地帮助学生解决了说明顺序和说明详略的问题。但是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制作的成本常常是比较高的,加之每一节语文课的要求、内容、特点等又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不用多媒体这一种成本较高的教学手段就可以很好地达成教学目标,为什么一定要使用呢?何时用何时不用,当然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适用这种辅助手段必须为达成语文目标服务。有一位老师上《群英会蒋干中计》,先找来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相关片断让学生欣赏以“激发兴趣”,然后再进行教学。这显然有悖语文教学的初衷。本来这节语文课是以语言为中心,让学生通过深层的文本接触,体会中国古典小说的语言特点和人物形象塑造的精妙,但是连续剧的视频材料悄悄转移了学生的感受对象,变语言感受为图像感受了。因而,知道多媒体课件在什么时候不必用同样重要。
  3. 生成性原则
  这是一个最为人们所忽视的原则。新课标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课堂要具有互动性、开放性,这就不能不重视“生成性原则”。
  所谓“生成”,是一个相对于“预成”、“既定”的说法,《辞海》中的解释是“自然形成”,这一概念与教学相连,构成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它反对的是教师对学生一味“塑造”,强调教学的过程性,突出教学个性化建构的成分,追求学生的生命成长,是一种开放的、动态的、多元的教学形式。
  只要稍作留意就不难发现,语文课上几乎所有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的任何一个问题,其后都会配有“标准答案”,一系列的问题——答案之后,课也就结束了。对于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有多种理解角度和理解层次,由于课件设计的预定性,一切结果都被其后点出的答案取代。这样,整个语文课的过程就是一个单一直线型的流程,没有给作为主体的学生留下一点儿发挥的空间,看不到任何尊重学思维成果的迹象,板书也基本被课件取代。
  要改变这种现象的最简单的办法是,课件上面只打出问题,不给出答案,答案在学生的解答或讨论中形成,教师把学生讨论的结果按顺序板书,最后让学生自己比较取舍,通常应该是允许多种答案并存。比如,在研讨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苏教版必修五)一文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来自学生预习中的一个问题:《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不太像悲剧(类似问题还有“为什么莎士比亚只有四大悲剧而不是五大悲剧?)课件上是没有答案的。学生讨论之后,形成多种答案的板书如下:
  1. 主人公虽然殉情,但世仇和解
  2. 爱情战胜了仇恨和死亡
  3. 爱情的热烈、甜蜜冲淡了结局的悲惨
  4. 为莎士比亚早期作品,他尚未进入人文主义的幻灭期
  上述四个答案都是学生思考或查找资料自主得出的结论,都有相应的合理性,理应得到尊重和肯定。
  如此,就比较充分体现了课件的辅助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气氛也更加灵动、活泼,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 定量研究
  多媒体手段使用原则的定量研究主要考察多媒体课件在制作、运用过程中的不同类型的信息的量的配置,它也直接关系到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使用的效果。
  1. 文字信息的简约原则
  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注意到,有些老师的多媒体课件几乎每一页都是满满当当密密麻麻的文字信息。而在授课过程中由于时间关系,学生往往来不及细看也来不及做任何记录,老师鼠标一点,就翻到了下一页。老师的初衷是好的,大约是想让学生通过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尽量多的了解一些信息,增加课堂容量,但是实际上贪多必失,物极必反。类似这样的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头脑空空,连课堂笔记也留不下什么,收获何在呢?所以,课件上的文字信息,一定要非常简约,有时突出关键词语即可。过多的信息量,反而会将学生主体性淹没。
  2. 图片信息的适量原则
  几乎不会有人反对,语文课最重要的目标达成方式是具有语文特点的“读、写、听、说”,也就是说,学生只有主要通过与典范的语言材料的亲密接触,才能培养良好的语感,深入理解文本,体验文章意境或情感。但是不少老师却经常无视这一点。比如,在教读《林黛玉进贾府》一文时,某老师的多媒体课件上几乎每一页都有电视连续剧《红楼梦》的人物画面。在学生阅读文本之前,还给学生观看了陈晓旭主演的连续剧片断。这些做法严重背离了语文课的认知原则。一是如上文所述,偷偷改换了认知对象,转移了兴趣点,二是图像认知几乎是一种完全被动的认知,林黛玉的衣着、容貌、表情等都由演员表演给定,背景、画面、色彩也都根据导演一人的理解而设置。这样,五十个学生心中只有同一个黛玉的形象,完全不是文学欣赏中的“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情形。图片信息虽然直观、生动,但是其接受方式是被动的、给定的,而文字信息是抽象的,其接受方式是主动的、创造的。同样,在《沁园春·雪》的教学课件中插入多幅“北国风光”国画图片“生动展现诗歌意境”,其实是对学生通过文本诵读再创造诗歌意境的严重阻碍。有鉴于此,多媒体课件中图片、视频使用的适量原则就很重要。
  3. 动画效果的低频原则
  在常见的ppt多媒体课件中,无论文字进入还是图片插入,都可以设置“自定义动画效果”,这些动画效果经常让人眼花缭乱。根据上述的语文课堂的目标和结构原则,图片的动画效果尤其是带着各种怪声的动画效果须尽量少用甚至不用。大量的动画、搞笑的声音效果花哨无用,分散了学生对重点问题的注意力,严重影响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正确使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涉及到对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的正确认识,对语文学科特点的准确把握,对语文新课标深入的理解。
  
  [参考资料]
  ① 钱家渝著:《视觉心理学》第二章,视觉与思维的特殊关系,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
  ② 朱施南编著:《多媒体教学与课件创意》,第二章多媒体教学设计,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③ 祝智庭主编:《教育技术培训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④ 郑金洲主编:《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

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原则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