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式、评级式、评语式……在目前的作文批改中,教师大多在越俎代庖——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然而,真正的“主角”学生呢,是“听众”是“看客”,他们对老师批改的作文冷漠,无动于衷。
下面我想谈谈我的作文批改方法。
学生作文我注重当面批改,一个学期每位学生面改少则一二次,多则三五次。开始,学生有些惴惴不安,以为被叫到办公室,总是要挨批评的。后来证明并非如此,不过学生初次来办公室面改还是有些踌躇。有位学生郑重其事地在日记中写道:“冯老师,我多么想来面改作文,但我几次到您的办公室门口,都看到您总是低着头在备课。我怕影响您的工作,只好退了回来。”我随即在他的作文后批道:“面改能提高写作能力,你提高了成绩,就是帮助我搞好了工作。来吧,就今天。我等着。”
面批时,我桌上放着《新华字典》和练习本。我一面拿着红笔,一面指着文句读下去。碰上错别字,有的学生马上觉察了,要是他不知道,就马上叫他查字典。读到错句,缺少句子成分或漏字什么的,学生也领悟了。如果是属于思维混乱,表达不清,那么就帮助分析,叫他在练习本上写通句子。这种情况初一学生比较多,到初二、特别是到了初三就少了。初二、初三另一种情况比较多,如我嫌原文的用词或文句不够深刻或不够生动或不够得体,要他换一种说法,他口述,我在原文上笔录。至于文字思路和段落过渡上的毛病,经这么一读,基本上都暴露无遗,学生往往会笑笑说:“不对了,不对了”,应该怎样怎样。等全文读完,文字和思路基本解决,我就与学生讨论立意和构思的问题,提些建设性的意见,他们有时会点头称是,有时想到的主意比我高明。
面改一二次后,学生似乎是尝到了甜头,兴致极高,有时两三个人一起来,围成一圈,一篇篇读过去,改过去。这样批改受益面更广些。印象最深的是有个姓魏的学生,他的思想已超出了初中生的阅历和水平,但是表达杂糅不清,文字又是洋洋大篇。而他总是迫不及待,上午作文交来,晚上就跑来笑嘻嘻地说:“冯老师,你赶快给我改一下,你思路敏捷,改起来很快的。”我就与他讨论和文章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理论问题,待这些问题基本搞清了,就请他重写有关段落。这样搞了两三次,他似乎无师自通,毋需我为他代劳了。
面改议论文最省力,见效最快。如果文字基本清楚通顺,思路基本畅顺,那就是是否掌握议论文写作的基本规律问题。这用不着一句句读,眼睛扫过去,七八百字的文章一两分钟就可看完。我的议论文教学,一定要叫学生学会分析论点,分析材料,提炼观点,学习论证。记得有位别班的学生,听说我面批作文效果不错,叫我班的同学陪着他来,拿了篇题为《知过能改,善莫大也》的议论文叫我来面改。我翻了翻说:“文句通顺,结构清楚,观点正确,材料丰富,但内容肤浅。”他以为我心不在焉,在应付他,很失望和扫兴。我就和他讨论“知过能改善莫大也”这中心论点的内涵,分析他作文中几个材料所隐含的几个观点,比较几个观点之间的关系以及与中心论点的关系。他重写后再拿来,我再与他讨论。他说:“我懂得写议论文的基本规律了。”我告诉他,那就得在扩大知识面、锻炼思想的敏锐性和深刻性上下点工夫。
记叙文的面改就要费神些,主要是炼词炼句和构思两件事。往往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词用得好,能使文章显出若干亮色,这就要颇费思量。有时我和学生要斟酌好一阵子,一旦到手,大家欣喜不已。至于构思,包括立意、组材、结构。有位学生家里种植草莓,写了篇《草莓》的文章。草莓是稀有果品,了解的人不多。他写得很详细,既有景物特色,又有草莓本身的物性特色和经济价值甚至风格品质的介绍,既有丰收场面的描写,又有农民热情待客的风貌,最后歌颂大好形势,歌颂党的政策的英明。这或许也不失为一篇好文章,但我对他说:“你把很有特色的草莓写得太一般化了。”我抓住他文中的“奇果”两字,要他由此立意,把原来的材料在“奇”字统帅下进行改造,并再挖掘新的材料。他由于对原来的东西不肯割爱,加上思维的定势,第二稿我还不满意。第三稿,他写出了草莓的奇,花奇,果奇,果皮奇,甚至采摘、吃无不带上一点“奇”的色彩,并穿插了农村的景物特色和人情风貌。后来,全省作文竞赛得了一等奖,被好几家报刊转载。
学生的批改是不大可能人人如意、篇篇得法的。但经过指导、磨练,学生一次比一次提高了水平。这就能激发学生批改的成功欲望,增强成功的信心。另外,还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磨砺学生的写作意志等等。以上的体会表明,在作文批改时,构建并运用“面改”模式,我们收获的决不只是学生提高了写作水平,更是提高了学生的人格修养。
[作者单位:湖北省鄂州市华容区临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