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47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度”

◇ 路 侠

  课程改革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确有了新的变化。但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把课改精神落到实处,让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在语文课堂中还应把握好几个“度”:
  
  一、 把握好语文课堂的进度
  
  在一节课中,会有许多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如何展开,时间如何控制,很有讲究。有些环节应该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想、写。但也有这种情况,学生刚拿起书来读一会儿,就被老师打断,读书声戛然而止,然后老师就要求学生交流阅读的收获。试想没有深入阅读,学生能有什么好交流?特级教师孙建锋执教《最大的麦穗》一文,整个一堂课用在读的时间近二十分钟,学生朗读、默读、单个读、集体读,多种形式充分地读,给学生充裕的时间领略读的魅力。对学生而言,整体感知靠读,独特感悟靠读,培养语感靠读,情感熏陶靠读,语言积累更要靠读。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学生惟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读书,这是不言而喻的。孙老师追求的“‘读’占鳌头”令人叫好!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感悟、品味揣摩,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这是孙老师突出的教学特色之一。我们看到,学生批注课文时虽然课堂“一时寂静”,却由此而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抒发了学生的感受、展示了学生的个性,学生心潮澎湃,这一做法真是既务实有效,又返璞归真!教学过程就像以石击石的火花迸射、以思引思的丝丝联结、以情生情的心潮相逐,学生由此心扉敞开、精神遨游、衷肠尽诉。课文中有些内容很浅显,老师不讲学生也懂,如果这时老师讲述,那么就浪费学生时间了,造成该给学生时间的地方因没有时间只得匆匆带过的情况发生。课堂进度处理巧妙,整堂课才会疏密有致,有快有慢,有高潮,也有深度。
  
  二、 拓展好语文课堂的宽度
  
  从大语文观的角度看,语文课堂需要拓展空间,具有宽度。“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仅仅关注课本是不行的。课内外要结合,例如在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课时,课文关于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情况只写了一句话:“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对于司马迁在写《史记》的十几年中,发生的许多感人事迹,学生并不知晓。这时如果能在课堂上介绍司马迁写《史记》的一些感人事例,那么对于学生体会文章的中心“发愤”,是会有很大帮助的。
  
  三、 挖掘好语文课堂的深度
  
  一节语文课上完以后,挤去“水分”,剩下什么,有什么能拿出来“见人”,这值得每一位老师课后认真地反思。现在有些课看上去热热闹闹,可惜作秀太多,透过热闹,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到什么东西。我看了好多特级教师的教学实录,也听了几位特级教师的观摩课,最深的感触就是他们的课有深度,学生思考得深,真正做到了与文本进行深入的对话,并且有所得。例如在教学《印度洋上生死夜》时,如果仅仅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皮埃尔面对危险,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就算完了的话,那么这一节课就缺乏深度。如能在最后设计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学了课文后,同学们一定对生死有了深刻的理解,请用简洁的语句写出自己的生命感言。”这样做,学生思考就深了,有画龙点睛之作用。上课如射箭,一定要用力“射”,“箭入石棱”才显示出教学的力度。
  要想语文课堂有深度,不可以单让学生自由地阅读,随意地交流,什么都说好,还美其名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要教师思考得深,把握契机准,重视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因势利导,把学生往知识大海的深处领,最好能看到海底的五彩景象。不要为“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有教学机智,要引领到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如何把握课堂教学的“度”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