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81

  

“长勺之战”取胜原因

◇ 温举卫 徐金国

  《左传》记载的公元前684年的齐鲁“长勺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弱小的鲁国何以能战胜强大的齐国呢?各家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败的因素很多,取胜的原因也不能简单地归结到某一个人物身上。在教学中,过分强调某个历史人物的作用,会给人一种“英雄创造历史”的错觉,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还会影响学生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因此,必须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对事件产生的影响。
  战争的性质决定鲁国取胜的可能性。春秋时期,各国之间互相争战,“强凌弱、众暴寡”,战争是家常便饭。而“齐师伐我”,齐发动的是一场侵略战争,“公将战”的鲁国在实施一场反侵略战争,正义的战争必将激发全鲁国人民同仇敌忾,也就有了曹刿挺身而出、为国效力的动人场面。
  鲁庄公勤政爱民,任人唯贤的主导思想是长勺之战取胜的政治基础。“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大小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正是鲁庄公勤于政事,取信于民,受到群众的爱戴,将士们在战场上才愿随国君冲锋陷阵,拼死作战。也正因为庄公任人唯贤,才会“兼听”善言,知人善任,充分认识曹刿这块“真金”并发挥他的作用,言必听,计必从,才有强齐被逐的千秋佳话。有些“教参”认为鲁庄公“昏庸无能。”试想,昏庸的庄公能听进布衣百姓的金玉良言么?曹刿纵有经天纬地之才,鲁庄公不信不用也枉然,才能再高、见解再独到,也会永远成为埋在沙土中的金子,郁郁终生,这在历史上是常见的事情。再说,重用曹刿这样一介平民,无疑会遭到朝野上下强烈的反对,但鲁庄公顶住压力,接受“从战”的请求,还让他直接参与战争的指挥,这需要何等胆识和气魄啊。仅鲁庄公不拘一格用人才的行为,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位贤明君主。
  曹刿的爱国热忱和杰出的军事才能是长勺之战胜利的重要保证。面对强齐的大举入侵,平民曹刿,不顾出身低微,不顾“肉食者谋之,有何间焉”的劝阻,毅然直闯宫殿,“请见”鲁庄公,出谋献策,主动关心国事所体现的爱国热情和勇气十分感人。在战争中,曹刿足智多谋,表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他采取后发制人的战术,以逸待劳,抓住齐人“三鼓” “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的最有利的时机进行有力反击,出现“齐师败绩”的胜利局面,但曹刿没有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没有轻易冒进,而是指挥若定,洞察敌情,根据“辙乱旗靡”,断定不是诈败而是溃退,无埋伏,才下令“逐齐师”,最终取得长勺大捷。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长勺之战取胜与战争的性质有关,与鲁庄公勤政爱民、善于用人有关,也与曹刿忠心报国、足智多谋有关。这些因素缺一不可。如果单从某一个人或某一方面去分析,势必给人以片面、教条的感觉,对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也会产生不利影响。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教研室]

“长勺之战”取胜原因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