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29

[ 王小欣 文选 ]   

缘文入

◇ 王小欣

  把握现代文阅读中情感和态度及变化和原因,属于现代文阅读要求中“分析综合”中的第四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鉴赏与评价”中的第二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这两个考点。情感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对象和现象的刺激所产生的或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反应,如喜欢、愤怒、悲伤、恐惧、爱慕、厌恶等。在阅读过程中,应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及其变化路径,以提高阅读效果。作为心理过程的情感具有三个基本成分——主观体验、生理反应和表情动作,三者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过程。基于此,我们在阅读中要善于从这几个方面把握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感情。态度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或事物的发展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指向,包含对于事情的基本观点和采取的相应行动。“情感”与“态度”常常是紧密相连的。换言之,态度常源于情感,情感萌生出态度。
  把握现代文阅读中情感和态度及变化和原因的主要方法有“抓关键词语” “把握关键句子的含义”和“揣摩上下文段的变化”等。面对这类题目,很多同学往往因为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作者情感和态度以及变化而丢分。因此,准确把握现代文阅读中情感和态度及变化和原因,对提高我们的现代文阅读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一、 把握关键词的方法
  
  把握关键词,是指把握文章中能表现作者情感或态度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语能比较清晰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态度,为准确答题提供必要的支持。有时候只要能准确把握这些词就可以获得有效答案。因此同学们在答题的时候,必须具有敏锐的眼光,以使自己能准确筛选出有效的关键词,从而构成答案要点。
  示例一:告别三峡,已经讲了几年。其间除去旅游部门炒作的成分,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多是怀着真诚惜别的心情去三峡的。建造三峡大坝是经过科学论证的,我们不怀疑它将在防洪、发电、航运等诸多方面发挥特殊的功用。但当这条亘古以来一直追求自由的大水终被锁住时,人们还是蓦然生出一种怜惜、怅然和失落。
  去年十月底,我终于去了三峡。正是深秋时节,长江两岸的山峦有些冷峻之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我的确感受到了大江的气势。此时,距三峡明渠截流只有几天的时间了,届时将要断航,该运的急用的货物要赶快运出,天南海北赶来的游客要最后看一眼原始的三峡。那时,我和所有的游客一样,都显得多情而惆怅。但在后来的日子里,当我实地目睹了涪陵、万州、云阳、巫山等地移民拆迁的许多现场后,却突然发现自己和游人的多情惆怅是多么的空洞。
  (节选自赵本夫的《告别三峡》)
  问题:上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
  分析:根据题目的要求,该题的答案必须是从上文表示情感的词语中筛选,或是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揣摩归纳。筛选文中有关情感的关键词汇总如下:惜别、怜惜、怅然,失落、怜惜、怅然,失落、多情而惆怅。因为“惆怅”和“怅然”基本是一种情感类型,“怜惜”、“惜别”也属于怜惜类情感,再加之“失落”,因此合成答案:怜惜、惆怅而失落的感情。
  
  二、 把握关键句的方法
  
  有时要回答关于作者在文章所表露的情感或态度这类问题不得不把握和分析关键的文句。针对一篇现代文,在确定答题区域后,我们依据“问什么答什么”的原则对文章中与题意相关、相近的语句进行改动,从而根据题目的要求有层次地把题目答案表述出来。这一切的基石就是关键句。如下面的文段:
  示例二: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
  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选自《叶圣陶和他的世界》第九章,有删节)
  问题:和朱自清见面,叶圣陶为什么会感到“格外高兴”?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解决这道题第一问的第一步是筛选出关键的句子。根据题目要求,从原文中找出“为什么叶圣陶会感到格外高兴”的句子。汇总如下: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 “题字” “校对”等;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当这些关键的句子找到后需要进行答案的整合。很显然五句话主要表达三层意思:一是叶圣陶和朱自清两人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二是两人在关键时候都互相鼓励和帮助;三是两人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然后再对三层意思进行概括可以获得答案要点:①有着几十年亲似手足的友情。②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③互相鼓励和帮助。
  解决第二问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先找出关键句子,然后再对这些句子进行概括整合。要分析他们谈心时为什么能达到“随意之极致”,首先要把握上下文中的关键句: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以上几句话几乎传递出最重要的三点信息:①随兴之所至,无话不说。②没有功利目的,无所顾忌。③心领神会,肝胆相照。这3点信息也是答案的要点。
  情感和态度的变化是有发展路径的,因此要能准确把握作者或是作品中的主人公的情感和态度的变化,还需要从上下文的诸多信息中来筛选、分析和得出结论。当我们获得情感和态度变化的路径,分析原因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因为情感和态度的转折点就会非常清晰,这一转折点上下的文段就自然成为答案的有效源头。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中学]

缘文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