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难,难于上青天。但是最近的几次作文,学生和老师都感到十分轻松,这是怎么回事呢?
本学期我到江阴市西郊实验小学挂职学习,代了两个礼拜六年级的课,凑巧教的是六(2)班的课,与我在原单位所教的班级一样。看着他们同样为作文苦恼的脸,我心有所动,琢磨着能否搭设一座桥,让两个班级的孩子互相通信,在通信中提高与人交流的乐趣,从而提高表达的能力。于是,好戏就这么上演了……
作文前,我隆重推出长泾实验小学六(2)班的各位同学。课件展现的是我们班同学一张张欢愉的笑脸,再配以我略带夸张的语言描述:
“看!这就是我们长泾实验小学六(2)班的宝贝们。虽然你们彼此之间并不认识,但通过老师的介绍,相信你们对他们不再陌生。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小才女——包忆铭,神奇小子——韩飞翔,铁蛋+飞毛腿=马兆忆……”
同学们被逗得乐不开支,对长泾实验小学六(2)班同学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感。最后我代表长泾实小六(2)班的同学向他们下达了战书:要挑战西郊实小的六(2)班,看哪个班级的同学的介绍最有特色。孩子毕竟是孩子,在我的三言两语的“刺激”下,他们摩拳擦掌,誓与长泾实小六(2)班的孩子一较高低。
“情动而辞发”,此时学生心中有话,激情涌动。我看“火候已到”,再加上“一把火”,说:“听了黄老师的介绍,是不是很不服气?难道我们西郊实小的孩子会比长泾实小的孩子差?真是太小看我们了!谁不知道我们西郊实小六(2)班是人——才——辈——出!”我故意拖长了声调,注意看孩子的表情,只见他们忙不迭地点头称是。
“那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来,拿起笔,写出属于我们班同学的个性,写出自己的风采吧!你可以通过一件事,也可以通过一个片段来写。”
无需过多的写作技巧指导,学生写作的激情已经激发起来了,真言真语,真情真感,扑面而来,让我眼睛一亮,真是喜不自禁。
于是,学生带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带着一股热情,尽情描绘着班级众生相。在他们的笔下,每个人都栩栩如生,让人忍俊不禁。
她是一个爽直泼辣之人。这天,我的手被铅笔刀划伤了,她见了,二话不说,大步流星就拉我到医务室。我可是男生耶,被这个小女生拉着成何体统?我刚提出抗议,她柳眉倒竖,大喝一声说:“闭嘴!”天哪,那架势,我只有乖乖听话的份。呜呼,我仰天长叹,欲哭无泪。
——杨光《我的“野蛮”女同桌》
而当我回到长泾,带着西郊实小孩子的祝福来到课堂,孩子们看到讲台上那厚厚的一叠信时沸腾了,他们的眼中亮晶晶的,那是激动、兴奋的泪光。他们拆着、读着同龄人的信,心中溢满喜悦。紧接着,我如法炮制,引导他们写回信……两地的孩子通过书信架起了一座友谊之桥。
虽然,这次作文几经周折,但学生都兴致勃勃,乐此不疲。而在此过程中,我也收获颇多,在不经意间,我完成了好几次的作文训练,并且质量是出奇的高。反思这次的两地书信传递活动,对我有如下启示:
一、 让表达成为一种精神的需求
曾有人说过,要想把文章写好,必须点燃孩子表达的内心欲望之火——这是一颗种子,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旦破土而出,必定以蓬勃的力量成长。只有当我们激起学生写作内在的需要,学生的习作才不会是干瘪、乏味的应付之作,而是充满灵气如潺潺清泉。这次习作就不是在老师的强迫下进行的,而是源于生活的交流,满足了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心理需要。当孩子们伏案奋笔疾书,尽情书写他们的喜与忧时,当孩子们收到同龄人的信欢呼雀跃而又一本正经地回信时,当他们在这种书信往来乐此不疲时,他们还觉得这是习作吗?还觉得这是让人头疼的事吗?
二、 让文字成为一种神奇的力量
习作是什么,习作就是交流,就是以文字为符号的人与人之间独特的交流方式。作为教师,就是要千方百计创设真实的交流场,让学生在这个场里以文字为载体,用心去触摸文字背后的心跳与灵魂。看,学生在与未谋面的同龄人书面交流时,他们的思维高速运转,情感波澜起伏,他们尽情地表达,尽情地书写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尽情地享受着对方带给自己的强烈共鸣。就在这酣畅淋漓的倾诉中,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并理解了:语文就是生活,就是精神的火炬,语文有着神奇的力量。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长泾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