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作文平淡如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语言缺乏文采,笔者就此问题对所教班级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使用举例]
1. 那一刹那,好似晴空霹雳打在我的头上,令我心中雨雪纷飞,其实在成绩宣布之前就有预感,感到这次考试成绩不妙。(《我找回了自信》)
2. 校园里同学们的吵闹声好似对我的嘲笑,校园里的花草似乎也快凋谢、死亡,眼前的高大的水杉似乎也在发出哀愁的呼唤,真像诗中所说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我找回了自信》)
3. 一天不见它,就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我找回了我》)
4. 我也发誓不再去玩游戏,但是“新官上任三把火”,最终还是忍不住去了。(《我找回了我》)
在调查的作文中,学生运用修辞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个:
1. 运用少而单一。按照新课程标准,初中学生应当掌握最常见的8种修辞手法,但现在达不到,在学生作文中,运用较多的是比喻,也是运用得较好的一种。其他修辞用得很少,对偶等文学性较强的修辞根本就找不到。
在调查的作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很少,甚至达不到每篇作文有一个修辞的平均数。所调查的作文都是记叙写景类的文体,这类文章不用一些修辞手法就不能生动地表达,即使在优秀层次的学生作文里,感受到的也是言语干瘪无味,这实在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2. 运用错误率高。由于学生对最基本的修辞手法不熟悉,基本上是停留在认知的层面上,还没有达到运用的水平,所以用得不很恰当,比如上面所举2、4两例。
孔子说:“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中考和高考都把作文“富有文采”作为评判质量的重要标准。考场佳作,总是文采飞扬,容易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而那些语言平淡的文章,理所当然地要被判为低档。作家秦牧说过:“文学作品的文字,除了要求清晰流畅之外,还要求优美。文字如果不能给人以美感,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就会大大降低。”
我认为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首先,要拓宽学生的课外读书面,加大课外阅读量。引导学生“好读书,读好书”。只有多读书,读好书,才能熟悉文学中的修辞运用。学生读课外书,需要教师指导阅读范围,甚至指定读物,如订阅什么报刊杂志、推荐什么名人传记、中外史书、文学名著等,学校图书室、阅览室一定要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能随时接触到文学书籍。通过阅读获取大量的课本中得不到的信息,以提高学生文学素养,激发学生写作欲望,为他们写好作文打下扎实的思想和知识基础。第二,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与爱好。学生作文时无从下笔,或无话可说,主要原因是学生对文学没有兴趣爱好。建议教师家长先引导学生观看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走进科学”“人与自然”等既生动有趣又增长知识的栏目,以此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培养兴趣。第三,坚持积累,厚积薄发。要求学生在阅读课内外书籍时,要学会略读与精读。碰见好词好句、名句、观点句、哲理句、描写句、排比句、比喻句等,要摘抄并分类,便于查找。读到好的文章,观看好的电视纪录片不能一看了之,要概括、记录,并写随感。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尽量将阅读中或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信息联系起来,激发灵感,并恰当、合理引用名言警句,正确使用成语典故,以及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准确表情达意。能做到上述这几步,学生运用修辞的能力自然就增强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东海县西双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