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主张打开樊笼,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课堂充满笑声。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因势利导,激发童趣、凸现童真、放飞童心,这样教学就会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沸腾学生的“血液”,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一、 说说唱唱,童情共鸣
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恰当运用音乐,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课文适当配上音乐,能使作者情、教师情、学生情“三情共鸣”。如《庐山的云雾》是一篇优美清丽的散文,为了学生更好地感受庐山的美景,教师可先出示画面,然后插入导语:“庐山的云雾真美啊!让老师和你们一起爬上庐山,尽情饱览那奇丽的景色吧!”接着放音乐,教师以导游者的身份范读课文。此时,学生的视觉感受是秀丽的庐山图画,听觉感受是优美的音乐和入情的范读,他们已完全陶醉于庐山秀美景色之中。
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或播放乐曲、歌曲,或学生演唱,或师生齐唱,或配乐范读,学生学习如同欣赏音乐一样轻松愉快,课堂富有诱惑力。
二、 读读画画,童趣盎然
适时的画画,可以激发学生动手动脑的兴趣,化枯燥无味的说教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是发展儿童形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一条捷径。古人云:“口而诵,心而惟。”在读悟的基础上再画画,读画结合,便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荷花》一文,对荷花有如此描述:“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些语言生动优美,文中有画,画中含情。教师先让学生反复读悟,然后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画一画:“你看到荷花开得怎么样?请你画出来。”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个性思维喷涌而出,纷纷画出自认为最美丽的荷花样:有的画全开的荷花,有的画半开的荷花,有的画含苞欲放的荷花……涂上相应的颜色,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展示于眼前。教师再有选择地把部分优秀作品展示出来,让全班学生欣赏、评论。这种轻松愉快的活动帮助学生感受荷花的美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想像力和主动探索能力得到发展。以读书为基础,读画结合,学得轻松,其乐融融。
三、 疑疑议议,童真璀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会提问的学生就不会学习,学生不仅要“学会答”,而且更要“学会问”。“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牛顿就是因为头脑中产生“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飞”问题,才有“地球引力”学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生疑、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问乐问、勇于创新的好习惯。
例如教学《恐龙》一课结尾,我让学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理解。一个同学对课文结尾提出疑问:“我在课外书里看到,恐龙是因为大陆板块下沉,而把它淹没的,失踪了,应该不会是个谜团。”教室里马上响起反对的声音。我抓住这一时机,因势利导,让学生小组找资料,议一议。整个课堂沸腾了,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说:“恐龙是因为没东西吃了才失踪。”有的说:“恐龙是因为自然界发生一场大火灾失踪的……”从质疑到释疑,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迸发出来了。
四、 说说演演,童心飞扬
从儿童的生理发育特点看,抽象思维的能力比形象思维能力弱得多。小学生活泼好动、乐于自我表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用表演的形式,把抽象的文字变换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让孩子们愉快地投入到教学中,快乐地学习。
如在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戴上头饰,分角色表演。要求在不改变原文内容风格基础上,可创造性添加语言和动作。学生们争先恐后地要求表演,通过生动的对话和精彩的表演,台风和气象卫星的艺术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学生如同身临其境,真切体会文章的情感,文章所揭示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作者单位:江苏省句容市行香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