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都遇到过这样的困惑:总有那么一些学生,在阅读上有这样或那样的缺陷,如不能流畅地读出课文,不知道文章主要写了些什么,甚至对文章的理解与作者原意相去甚远。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一般都会归因为学生脑子不聪明或阅读不认真。但笔者认为重要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把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当作重要工作来抓。
语文教材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作名篇,是古今中外优秀作家思想结晶。这些作品有些运用的主要是形象思维,有些则主要运用抽象思维,虽然它们同是思维的创造,但形式不同、风格各异。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大有益处,根本原因在于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一、 阅读形象思维的界定
在心理学中,通常将思维定义为:“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是借助语言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形象思维是思维的基本类型之一,是以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正常成人虽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也不可能完全脱离形象思维,特别是在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时,鲜明生动的表象有助于思维过程顺利进行。如读一段景物的描写,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这是再造想象的结果,用的就是形象思维。
智力与能力的核心成分是思维,阅读能力的核心因素是思维,阅读过程的主要心理活动是思维。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方面,思维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不可缺少的一种心理活动。阅读思维是指学生在感知阅读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理解读物内容的一种心理活动,它能使阅读由现象进入本质,从而达到一定深度。学生的阅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情况。本文提出“阅读思维”,只是依据思维在阅读过程中的重要性,限制了思维的范围,使它有别于一般的思维能力,只针对学生的阅读,并没有另外创新概念的意思。
小学时期是人身体发育的重要成长期,小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往往对直观的事物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对鲜明的形象较容易产生深刻印象。语文教学中尤其要注意从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出发,从发展形象思维入手,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语文教育的全过程,思维训练伴随始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与中学阶段相比,小学生语文学习以形象思维为主,侧重直观感觉。小学生身心发育特征、学习与思维特点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阅读形象思维能力的途径、方法与策略的内在依据。
形象思维加工最基本的材料是存在于人脑中的各种表象,“表象是在物体并没有呈现的情况下,头脑中所出现的该物体的形象”。人的思维是在大脑中进行的,它不能直接以客观事物为加工对象,所以如果学生头脑中缺乏足够的表象储备或是无法正确利用脑中已有的表象,其阅读形象思维能力便存在一定障碍,提高更是无从谈起。根据不同角度或标准,表象可划分为不同的种类,绝大部分心理学家按表象的产生通道,把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味觉表象、嗅觉表象和运动表象等。形象思维能力的提高主要包括对表象的培养和对回想、联想、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等能力的提高。本文根据阅读形象思维的特点主要从联想和再造想象两方面来谈阅读形象思维的培养。
二、 训练观察,积累表象,为发展阅读形象思维打好基础
通过观察获得丰富的表象积累是阅读的一个重要基础。学生阅读课文时,根据课文的描述对自己头脑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通过再造想象领会课文,如果没有与课文相关的表象积累,即使感知课文也难以理解文章所描写的形象和画面,也就难以领会课文的内容。
语文教材的内容,都是语言文字符号,阅读的目的之一就是要把印在课本上的文字符号——字、词、句、段、篇转化为学生头脑中活生生的形象,并让他们把这些形象在头脑中清晰地保存积累起来。比如在学习《翠鸟》一文时,表现翠鸟身上羽毛颜色的有三个词语——“淡绿色”“深绿色”“翠绿色”。学生从文字上并不能认识这三种颜色的特征,老师先拿来这三种颜色的羽毛,告诉学生什么是淡绿色,什么是深绿色,什么是翠绿色;再拿出翠鸟的标本让学生辨认羽毛的颜色。学生亲眼看到了真实的形象,在头脑中把这三种鲜明的形象转化为表象积累起来,深深地印在了脑中。如果只教这三个词怎么写,只空洞讲解意思,学生并没获得表象,也就没有真正学懂,不会运用。
其实在阅读课堂上训练观察、积累表象有多种途径,如指导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利用多媒体出示相关图片等等。而课外拓展观察更是训练学生阅读的好机会,如在学习苏教版第五册《北大荒的秋天》一文后,学生对北大荒的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等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回去观察现在的季节有什么特点,有了明确的观察角度,相信他们一定兴趣盎然,会收到很好的积累表象的效果。
三、 展开联想,凭借已有表象理解课文
联想是指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过程,是回想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充分的感知为学生展开联想准备了条件,在感知的基础上,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图画、投影、录像、表演、游戏、配乐朗诵和有感情的复述等教学手段,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唤起、激活学生头脑中原有的表象,从而产生新的表象。同时,按照课文的描写,对表象不断地进行加工,产生种种联想,使课文中描述的形象和画面,在学生头脑中渐渐清晰、具体、鲜明起来,有身临其境之感。笔者曾听过一节公开课,教师巧妙地运用帮助学生建立表象——依据课文展开联想——深刻理解课文内容这一流程,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果。上课内容是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课文《梅兰芳学艺》,学生普遍对梅兰芳训练眼睛灵活度的过程没有什么深刻体会,因为他们不明白“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底游动的鱼儿”这样的事情到底有什么难度。在学习这段内容之前,老师先和学生做了一个小游戏,老师手拿一个白色的纸鹤,在学生间、讲台前来来回回,不停地挥动纸鹤,要求学生眼睛一定要紧盯着纸鹤,几圈下来,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觉,学生感觉眼睛酸涩是必然的,此时再想想梅兰芳长年累月坚持练习是多么辛苦,联想到自己的切身体会,学生对文章的理解自然就比较深切了。
又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荷花》一文,文章描写一池美丽、清香的荷花。上课时,首先在学生面前呈现一幅色彩淡雅、形态优美、姿态各异的荷花图,在轻缓流畅、节奏优美的音乐声中,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室一角点燃着花香型熏香,一缕缕清香徐徐飘来。就在这种视觉、嗅觉、听觉的刺激下,随着老师的朗读,学生头脑中展开种种联想、想象,好似置身于荷花中,被荷花的美陶醉了。这时,学生对文章中“一池荷花就像一幅活的画”这样有一定难度的句子的理解就容易多了。
四、 凭借已有表象,再造想象理解课文
再造想象是指人们根据现成的文字描述或图形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它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特别是在记叙文、诗词的阅读教学中,学生如能通过再造想象去再现文章或诗词所描绘的人物或景物,往往能产生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文章或诗词的内容与意境。在一般情况下学生阅读文本是会自然而然地运用再造想象来理解内容,但对于充分理解课文这是远远不够的,此时教师得法的再造想象的引导便显得尤为重要,例如,苏教版第五册所选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 “……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只是寥寥数语,就将一幅美好而充满生命力的美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反复深情诵读这些优美的语句,再适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文中美丽的插图进行再造想象才可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如何更深切地理解作品中的情,关键在于学生如何运用形象思维再现作品中的景。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仅有利于培养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课文中的生动、形象的语言。事实表明,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可以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脑海里形成一幅幅图画,跟作品中描写的人物共命运、同呼吸,受到感染和教育,从而达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境界。而学生在充分体验了作者感情的同时,再造想象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加强。如在第五册《小稻秧脱险记》一课的教学,抓住“一群杂草把小稻秧团团围住,气势汹汹地嚷道:‘快把营养交出来!’……这时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来:‘这不是毛毛雨,而是化学除草剂,是专门用来收拾你们的。’……杂草有气无力地说:‘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啦’”等能够充分表现人物特点的句子,教师生动地范读、引导学生朗读,使人物个性鲜明、具体,学生对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把握也就更准确、生动了。
以上从四个方面简要分析了培养阅读形象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培养策略,事实上我们的小学老师并不是完全忽视了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已经这样做了,但那多是来自经验,而不是自觉地、经常地去做。鉴于阅读形象思维能力对小学生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重要意义,让适时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成为教师的一种基本的、运用自如的技能,这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①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语文出版社,1994年。
② 辛涛 黄高庆 伍新春:《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③ 温寒江 连瑞庆:《开发右脑——发展形象思维的理论和实践》,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
④ 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⑤ 乔建中:《现代心理学基础》,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⑥ 王艳杰:《论小学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克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
⑦ 孔令翠:《试论批判性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化第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