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引,是我忽然想到抑或说想出的一个词语或一种思路:对于某些曾产生过相当影响、作出了一定贡献、但因为其著作已经漫失或史籍中对其的记载语焉不详的历史人物,我们可以借助与其相关的,尤其是与其同时期的或略晚的历史人物及其著作中,对他的零星记载或臧否评价推其大概。则这些相关的历史人物及其著作,即如“桥”一样能够“引”领我们通向历史的彼岸,找回对那些历史人物的印记。
正是本着这一思路,笔者借助《庄子》,推知出了先秦名学大师惠施(公元前370年?—公元前310年)的有关信息,可以略补人们对这位与公孙龙齐名的、曾在先秦诸子中产生过广远影响的名学大师认识之不足。谨此,笔录于
下,待教于方家。
一、 务实的政治家
惠施,宋人,但他主要活动于魏国,曾相魏17年。这期间虽然因为与张仪不和,于公元前322年魏惠王时被贬斥出魏国,但公元前319年后又返回魏国,与公孙衍共同辅政。作为合纵的组织者之一,惠施不只在魏国享有盛名,而且在当时的各个诸侯国中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曾多次因为外交事务被魏王派往其他国家,曾随魏惠王到齐的徐州朝见齐威王,并为魏国制定过“民人皆善之”①的法律。一言蔽之,惠施堪称战国中后期一位卓有建树的政治家。那么,惠施何以能成为这样一位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抑或说惠施是在怎样的施政理念和特色指引下,取得这样突出的成就的呢?惜乎其著作已基本漫失(仅《汉书·艺文志》存有《惠子》一篇),后人亦难以详知。但是,借助于《庄子》,笔者以为,我们仍可以推知惠施施政理念最基本的特质是重用、务实,换言之,惠施乃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
在《庄子·逍遥游》中,记载了惠施与庄子的两次辩论:“大瓠”之有用无用和“大樗”之当用当去。惠施认为,“大瓠”大而无当、“大樗”大而无用,都不是事物最理想的状态和结果。在他眼中,判断一件事物优劣的标准全在其“有用”“无用”:有用之物,虽贱实贵;而无用之物,即便貌似尊大,实则外强中干、一无足是。借此,我们不难推知:在惠施的认知底层,他更看重用一种客观实用的尺度来衡量问题;在“名”“实”之间,惠施轻形体而重实在,较之于形而上的理想遇求和审美上的美好判断,惠施重用而务实,而这种认知意识和价值判断,必然也会落实到他的政策纲领和施政理念当中。换言之,重用、务实当是作为政治家的惠施最基本的施政理念和特色之一。这两场辩论,表面上是庄子略占上风,实则反映出的是两人不同的价值认同和理想判断,并让我们从一个侧面认识到惠施作为一名政治家重用、务实的本色特质。从这一角度而言,二人原没有胜负高下可言。
较之于《逍遥游》中的论道之争,在《庄子》的另一篇《秋水》中,还记载了惠施和庄子关于“官位”的一场“冲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之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关于这场冲突,后人多以为这体现出了惠施和庄子的认知差距:惠施深受了“官本位”思想的桎梏,远不及庄子开通、自由。但是,笔者以为,这一事件,当与齐相晏婴力阻孔子仕齐有诸多相通之处——关乎理念思想之争,而无关道德境界之别。惠施之所以“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并非因为他看重相位,怕庄子取代自己,而更多的是因为他深知庄子的思想,担心万一庄子相魏而影响到魏国的治理和发展。正是出于对魏国的负责和重用、务实政治理念的支撑,惠施才做出了这种看似偏斜、狭隘的举动。对此,庄子亦如当年的孔子,还是能够理解或接受的。他在奚落了惠施一番后,仍然继续保持了和惠施的交往和辩论——这一事件刚结束,两人即有了流传后世的“濠梁之辩”,这无疑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庄子对惠施人格修养和道德操守的认同。试想,假如惠施真是一个“禄蠹”,高傲而清高的庄子还会同他论道、交游吗?庄子何所取而非如此不可呢?由此,不难得出,作为一名卓有建树的政治家的惠施,他时刻为国家劳心、为社稷谋利,凡对国家有用、可用之事,他甚至可以暂时不去顾及个人的名声、得失。惠施为魏国制定的法律之所以能够“民人皆善之”,究其根本,当在于他重用、务实的政治理念和施政特色,使这些律令符合魏国的实际因而顺乎了人民的真实要求。
庄子说“惠施多方”②,笔者以为,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验证了惠施的重用、务实,善于审时度势、具体问题具体对待——惟其善于并且能够在变化、转化中依据实际情况而解决问题,他才能示人以“多方”。由此,我们即不难理解为什么惠施会成为合纵抗秦的最主要、最积极的组织者和践行者以及他主张魏、齐、楚三国联合并建议尊齐为王。惠施的这些举措和主张,原其根本,正是在重用、务实政治理念的指引下,对天下形势和本国实情做出的一种最客观、最清醒也最实在可行的判断和筹划。
综上所述,不难得出,惠施不只是一位对后世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名学大师,也是一位务实的政治家。正是他重用、务实的特质和风范,使他能够在政治上卓有建树,博得天下人的普遍认可和广泛推重。
二、 不懈的求索者
惠施贵为宰辅,而庄子终其一生不过担任过漆园小吏,生活困苦以致不得不借贷度日。但社会地位和贫贱富贵的天壤差别,并没有妨碍到惠施和庄子的论道、交游。而且,由《庄子》看,似乎还是惠施更取主动,如《逍遥游》中的“大瓠”“大樗”之辩,都是由惠施主动向庄子发问。由此,又可得出什么呢?笔者以为,这除了表征出惠施高尚的人格修养和不以世俗之心量人待物的气度外,更见证出了惠施作为一名不懈的求索者的本色。
在《庄子·天下》篇中,记录了惠施的“历物十事”③,这是我们现在了解惠施思想的最主要依据。惠施的这“历物十事”,主要是关乎宇宙万物的学说,反映出了惠施主张广泛地分析世界上的事物以从中总结出世界的规律。在他看来,世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变动之中,“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据此,笔者以为,为了研究时刻处于变动中的事物,惠施必然时刻保持思考的意识和能力,而这种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必然内化进惠施的认知底层,使他具有了一种不懈求索的惯性和特质。否则,他就不可能随物之变而“遍为万物说”。尽管在庄子看来,惠施是“以坚白鸣”④,批评他“非所名而名之,故以坚白之味终”⑤,并借南方奇人黄缭“问天地所以不坠不陷,风雨雷霆之故”事⑥,来批驳惠施的“说而不休,多而无已”的做法。而笔者以为,这其实正可以反证出惠施具有不懈求索的精神和能力——正因为惠施对事理求思之深、之细、之不辍,他才会“不休”“无已”。
在《庄子·秋水》篇的“濠梁之辩”中,最集中地体现出了惠施作为一名不懈的求索者的精神和风范。在这场论辩中,惠施将庄子驳斥得几乎哑口无言,只能转而言他:“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正是在惠施的不懈追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后,他找到了庄子思想中的逻辑漏洞,使原本一直处于教诲者身份的庄子,居然偶落下风。“濠梁之辩”,在让我们感受到庄子的幽默洒脱、率直自由外,更让我们见识到了惠施的法度严谨、逻辑缜密和不懈的求索追问精神。
纵观《庄子》一书,我们不难发现,庄子对惠施的否定,似乎只关乎思想体系的认同和认知理念的差异,对于惠施的求索意识和能力,庄子还是肯定和褒扬的。否则他就不会感叹“惠施之才,骀荡而不得,逐万物而不反,是穷响以声,形与影竞走也”,并深为惋惜“悲夫”⑦了。原其根本,虽然惠施和庄子“道不同”,但两人都具有“穷万物”的不懈求索精神和品质,作为一名不懈的求索者,惠施仍然得到了庄子的敬重。是以,庄子才会讥其道而推其人。
三、 真诚的道德君子
如前所述,惠施和庄子虽然存在巨大的社会差异和贫贱差别,但这并没有影响到惠施主动与庄子交游、论道,而且,在论辩当中即便再受庄子的奚落、讥诮,惠施不但不以为忤,更绝无依仗其强权而表现出丝毫的蛮横和霸道,对待庄子,惠施始终表现出了以诚相待、平等相处。在《庄子·至乐》中甚至记载了庄子妻子去世后,贵为宰辅的惠施竟能亲赴吊唁。凡此种种,笔者以为,这足以表明惠施不只是一位名学大师、卓有建树的政治家,更是一位令人敬重的真诚的道德君子。
《庄子》当中,言及惠施者不下三十余次,仅“内篇”中即有十三四处之多。可以说,在庄子心目中,终其一生惠施绝对是他非常重视的一位辩友。《徐无鬼》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惠施去世后,庄子携几个门人来到惠施墓前,他意味深长地为他们讲了一个“运斤成风”的寓言。从中,我们不难找到庄子和惠施的影子,而庄子借匠人之口的慨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也”,则无疑最集中地展示了庄子对惠施品德和操守的敬重,他们二人实是相悖于道,但相稔于心、相敬于德。
“杨意不逢,扶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⑧惠施和庄子,虽非思想上的知音,但绝对有相敬相惜之谊。而这一切,笔者以为,当与惠施是一位真诚的道德君子有直接关系。否则,假如惠施是一个禄蠹市侩,辨人只以富贵贫贱为准且心胸狭隘,他断不会屈尊与庄子交游论道、相互拜望的;而清高孤傲的庄子更不会以与惠施论辩为乐,更遑论与其结伴并游、对弈共饮了。
并上所述,笔者借助《庄子》推得了先秦名学大师惠施的相关信息。其实,对于《庄子》的研究惠施的价值,前人已多有认识和贡献。笔者之所以不揣简陋,连缀成篇,是想尽一己薄力,或可略补人们对于惠施认识之不足,并想借此申明一种思路或一个概念——桥引。笔者发现,桥引并不仅限于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亦可推之于对佚文的考据稽录、思想的溯源整合和历史事件的梳理分析中。或许,这种思路和方法早已为前人不足于齿,但笔者以为,一己陋识于事略有补成可喜,于事毫无益处亦无足羞。能够“见笑于大方之家”⑨,又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和收获呢?关键是我们要学会做一根“能思想的芦苇”⑩。
[参考文献]
①《吕氏春秋·不屈》
②⑥⑦《庄子·逍遥游》
③惠施的“历物十事”: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无厚不可积也,其大千里;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与小同异,此之谓小同异,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南方无穷而有穷;今日适越而昔来;连环可解也;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也;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④《庄子·德充符》
⑤《庄子·齐物论》
⑧王勃《滕王阁序》
⑨《庄子·秋水》
⑩[法]帕斯卡尔《帕斯卡尔思想录》
[作者单位:山东省无棣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