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创新是这种劳动的核心。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下面谈一些自己肤浅的认识。
一、 重视信息积累 打好创新基础
学生的作文是否有创新意识,取决于他们知识面和生活经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培养学生作文创新意识的基础工程。
1. 阅读积累。古人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先生在谈写作经验时也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别无心得和方法。”这充分表明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范围越广越好。在大量的阅读中,积累实用的语言材料,积淀丰富的语感,积累写作的技巧,积聚人生的感受,从而提取精华,存“款”聚“财”,内化吸收。有了一定的继承,创新才有了坚实的基础。
2. 观察积累。“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个善于观察的“有心人”,许多有用的材料就会从自己的鼻子尖下溜走,写起文章来必然笔重千斤。因此,平时我们要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如按顺序观察,对事物有整体认识;分类观察,抓住事物的特征;比较观察,发现事物的不同特点。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一切。如观察乡村、街道的重大建设与细微变化,家庭中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如民警指挥交通,医生为病人治病,教师教育学生……观察大自然中时圆时缺的月亮,东升西沉的太阳,千姿百态的云朵,万木争秀的群山……通过观察,学生心中积累了见闻,也就有了自己的感悟。
3. 实践积累。常言道:实践出真知。我们从作文教学的需要出发,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从事家务劳动、开展演讲比赛、组织郊外野炊、做小制作、搞小发明、展开社会调查……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他们要思考,会碰到困难,遇到挫折,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懊丧。正因为有这样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学生作文的创新意识才有牢固的根基。
二、 优化教学过程 提供创新平台
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题目由教师指定,“写什么”不能超越教师划定的范围,“怎样写”必须遵循教师指出的几种模式,甚至一篇习作共分几段写,怎样开头、结尾,怎样表达都作了“详细”的指导……这样“循规蹈矩”的作文教学,其结果学生作文内容相近,写法相似,缺乏个性,扼杀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泯灭了学生创新的灵性。因此,只有优化作文教学的过程,革除传统教学中的弊端,才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 多放少收 “放”,即写“放胆文”,就是让学生放开胆量去写作文,事情是怎么样就怎么写,学生怎么想的就怎么表达,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表达出来,教师充分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收”就是按照“章法”,予以指导,从谋篇布局到遣词造句,推敲琢磨。“多放少收”是就整个小学生作文教学过程而言,先要让学生自由写,在积累了一定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作文。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写放胆文、自由文,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所为所想所感,写出独特个性的习作来。
2. 先写后导。“先指导,再作文”是传统作文的一般步骤,这种模式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由于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过多强调“文法”,使得学生作文“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缺乏个性。“先写后导”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作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顺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让学生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自由习作。而教师的“导”则建立在学生“写”的基础上,跟学生谈一点意见看法,这样既有的放矢,又能保留学生作文的鲜明个性。这样的习作,天真活泼,充满孩子气,自然就有一种灵气,表现出学生的创造力。
3. 多就少改。在作文的批改中应提倡多就少改,即改得要少,保持的要多。以往作文批改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翻开学生的习作本,只见一片红,教师把学生的习作改得面目全非,学生自己的东西所剩无几。学生的劳动没有得到老师的尊重,试想,这样学生还能有写作兴趣、写作积极性吗?没有兴趣,哪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三、 引导思维发散 培养创新意识
古代中国人曾以四大“发明”闻名于世,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但如今学生总是缺乏开拓进取、积极创新的精神,习惯于受人支配,没有自己的思想意识。为什么会这样?追根溯源是由于我们的教育习惯和长期形成的思维定势所致。作文教学中,长期运用一种定势的思维方式,使学生思想僵化,不敢越雷池一步,毫无创新可言。而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总能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不依常规去想问题。这种独特的视角就是发散性思维。思维发散才会闪现创新的火花。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审题、立意、选材、布局、语言等方面突破常规思维的束缚,使思维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扩散,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有的老师在指导学生作文《课间十分钟》时,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从而确定比较新颖的主题。同学们的作文,不再是单一的“课间活动丰富多彩”,出现了各种富有新意的主题,如:“助人为乐好风尚”“课间打闹不应当”“关心集体的好品质”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位同学确立的主题是“课间十分钟的噪音值得重视”,这种从环保的角度观察,认识问题显然是独树一帜,富有时代特色。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