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过:“爱书吧,它是你知识的源泉。”他认为:“我读得越多,书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变得更加光辉,更加美丽。”阅读穿越时空,为人类开辟了一个遥望世界的无限星空。如何引导孩子们在这美丽的星空中
尽情地遨游?笔者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 构建精神家园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平时教师要向学生宣讲阅读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心态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好书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腹有诗书气自华”,坚实且丰富的精神底子是人生最重要的财富。
并不是所有读本都适合小学生阅读,因此,内容的正确选择是课外阅读的前提。学生信任教师,他们首选教师推介的书籍,教师要广泛阅读,认真挑选。选择的读物要既有人文性,又接近学生的阅读兴趣,覆盖面适当放宽一些,照顾各个层次的学生。选文篇幅要短,适合小学生阅读水平。
二、 营造阅读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为了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建设书香班级。每周一节阅读欣赏课坚持不停;每天中午保证学生有20分钟的自由读书时间。让班级拥有丰富的图书资源:每个学生必须有3本以上课外书在班级流通。让全班学生均涉猎古今中外的优秀读物。
2. 倡导书香家庭建设。喜欢阅读的家庭容易培养出喜欢阅读的孩子,亲子阅读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更积极的对话。亲子共读可以是大人读给孩子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大人听,也可以是孩子读给孩子听,重要的是大人与孩子一起享受这个过程,一起享受阅读的快乐,通过爱的传导,让孩子热爱书籍,让快乐阅读的习惯陪伴孩子终身。
3. 积极参加学校“读书节”活动。 “读有用的书,做有根的人”,近年来我校每学期都设立读书节,举办各种读书比赛活动。每次,我都组织班级先行,先在班级举行比赛,有读书笔记、成长日记评比,读书知识竞赛,古诗文诵读比赛……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三、 共享阅读成果
浓郁的读书氛围熏陶了学生,学生们不光“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而且“不动笔墨不读书”。他们畅游书海,尽情抒怀,读书笔记各具特色,精彩纷呈。这本身就是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努力挖掘这个巨大的宝库,实现学生的“自育”与“互育”。为此,我充分利用学生的文章,使之成为学生课外阅读的“活水”,“催发”他们创造的潜能。
1. 学生自主编辑班刊。学生自主编辑出版班刊不断进步:班刊由最初的只有几个人的稿子发展到今天全班大多数同学的稿子;从单一的栏目到今天的众多栏目;从习作到小幽默、小实验、科技小论文;从封面封底的“移花接木”到学生自己创作。孩子们拿到班刊爱不释手,先睹为快,百读不厌,效果令人欣喜。
2. 学生编辑自己的作文集。让学生把自己一学期以来的所有作品(包括周记、日记、练笔、读书笔记、考试作文等)进行整理、修改,或打印,或手写,编辑自己的作文集,开学后就留在班级的图书角,作为大家课余阅读的书籍。这不仅是一个整理的过程,还是一个展示的过程,接受检验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学习的过程。我发现,学生编辑的作文集有许多思想火花、智慧闪光,无论对自己,还是对别人,都是一个很好的反思与借鉴。
课外阅读使语文学习变得丰盈。学习语文 “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作为教师,我们应当引导学生把课内和课外的语文学习结合起来,使课内学习成为起点,并以此辐射到课外,到生活的海洋里,到大语文环境中去尽情阅读,吸取语文知识和思想文化的琼浆,使学生收益终身!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