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习作评价与其它的教育评价一样,被作为一种筛选、选拔的手段,更多体现了它的选拔功能。教师的精批细改,耗时大,效率低,且不及时。老师的评语往往是一家之言,没有顾及学生感受。为此,我努力进行以下改革:
一、 改革传统的评定形式
在作文教学中,分数是一种评判尺度。普遍的做法评分偏紧,弹性小,有些学生成了分数“特困户”,严重挫伤了他们习作的积极性。 为了能够有效地激起学生的习作兴趣和欲望,我对传统作文评分方式做了一些改革。
1. 暂不打等第。传统的评分方法是一次性的,成绩一旦定下来,学生就失去了再修改、再写作的动力。因此,在批改那些暂不能得高分的习作时,总是先指出文中成功之处,再把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告诉学生,学生看到自己成绩的同时又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渴望修改的欲望马上被激发起来,待修改后再打等第。
2. 多次加等第。如果一篇作文只有一个等第,那么就把学生每次习作水平看成了一个“常数”,否定了他们习作进步的可能性。因此,我采取一篇多练的方法,练一次,进步一次,加一次等第。变传统的一次性的“静态作文”为连续的”动态作文”。
3. 舍得送等第。用同一标准衡量全体学生的作文,表扬、奖励就很少有“后进生”的份。对“后进”学生,我不把他们与优等生作横向比较,而是与本人作纵向比较,劣中选优,沙里淘金,只要有进步,就适当提高作文的等第。对于实在不好送等第的,则耐心引导,或教给写法,或分散难点,促其提高。
4. 突破最高分。在一次次的修改过程中,学生习作的成绩越来越高,当达到“顶峰”时,学生的高分心理得到了暂时的满足,兴趣也由此衰减。为此,我尝试突破最高分的评分方法,针对学生的习作实际情况分别给予优星、优双星、优三星高评价,充分挖掘学生的习作潜力。特级教师于永正在一次习作评分中最高打了120分,我想这便是一个高分激励的范例。
二 改变批语的“冷漠”面孔
小学阶段的习作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激发、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因此,老师在评价一篇作文时,首要任务应该是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而慷慨地激励学生,赏识学生,让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充满信心。具体说来,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竭力捕捉闪光点。为了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我竭力在他们作文的字里行间,睁大眼睛寻找优点。一旦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例如一个词用得好,一句话写得好,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这个词用在这里真准确”“这个句子真美”等等,让学生意识到老师在时时关注着他细微的进步,并和他一起感受这种进步带来的快乐。
2. 热情赞扬好文章。学生的作文中会出现教师想不到的妙语或是惊人之句,教师一定不能吝啬赞赏的评语。如一些学生阅读面广,写作中能恰到好处地运用古诗文,对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时,教师不妨送上一句:“你的知识面真广,老师佩服你。”也有学生作文通篇文采飞扬,比班内同学明显高出一筹,教师就可以这样批注:“欣赏你的文章是我的一种快乐,几年后或许你的文章会登在报纸杂志上。”我想,每一个孩子读到这样的批语都会心花怒放。久而久之,学生写作文就盼望你帮他批。通过批语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作文的关注,对他本人的关爱,从而能增强他们继续超越自我的自信心。
3. 婉转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受知识和能力的限制,作文中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老师的批语应当尽量避免刺激性,既要有鼓励性又要有建议性,使学生既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又能在愉快中接受老师的意见。我在《我喜欢的水果》作文上写道:“你仔细写出了它的样子,好像它就在我的眼前。可是老师还想知道它吃在嘴里是什么味道,能告诉我吗?”
三 营造体验成功的氛围
1. 真情朗读学生作品。每一个学生都渴望自己的作文能得到大家的重视和赞同,为了满足他们这种心理需求,我利用晨读、鉴赏课或课前几分钟的时间随时将批改中发现的优秀作文进行表情朗读。朗读他们的作文时,我着力创造一种隆重的氛围。有时,我绘声绘色地朗读他们的作文,动情地表扬文章的佳妙之处,然后,迎着全班敬佩的眼神报出作者的姓名。
2. 积极创造发表机会。作为学生,不仅仅满足于自己的作文被周围的老师和同学认可,还希望得到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和欣赏,这种成就感能极大地激发写作欲望和激情。为此,我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开辟班级习作园地、创办班级作文报、班级作文选和编辑个人文集,积极向镇刊、校广播电视台及各级报刊推荐作文,努力给学生搭建张扬个性、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海门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