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402

[ 丁臻燕 文选 ]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丁臻燕

  表达情意是诗词写作的一个主要目的。通过何种方式来表情达意,自然就成了鉴赏诗词的一项不可少的内容。本文就其中一种方式进行分析。
  苏教版选修课本《唐诗宋词选读》中选取了晚唐李商隐的一首《无题》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此诗人们一般把它看成爱情诗。暂不论其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怎样把刻骨铭心的柔情和坚贞不变的信念表达出来的,在鉴赏这首诗时有一个艺术表现手法我们不得不说,有人称这种手法叫“主客移位”。诗的首联和颔联是从诗人角度出发的,写出了不寻常的爱情遭遇以及分手后的坚贞的盟誓,而从颈联开始诗人就推己及人,把话题转到了姑娘身上,想象她别后的相思之苦,想象着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应”字是揣度、料想的口气,表明这一切都是自己对于对方的想象。本来是自己在思念对方,却从对方的角度出发,以对方的口吻来抒写自己对情人的思念,这正应合了人们所说的“心灵感应”之说。想象如此生动,使感情的抒发更加委婉贴切,淋漓尽致。这就是“主客移位”的表现手法所达到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样在《唐诗宋词选读》中还选取了欧阳修的一首《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熏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这是一首写男女离情的词。这类题材的诗词非常多,而这首词却脱颖而出,原因在于欧阳修运用了“主客移位”的表现手法。上片写男性行人在途中的所见所感,在这么美好的春光中,不能留在家乡和爱人一起欣赏景物,却要长途跋涉,到摇远的地方去,怎能不引起离愁呢?明明想写行者对居者的思念,下片却宕开一笔,写男性行人想象中的女性居者对他的怀念。词人由自己的离愁,推想到了家里的她的“寸寸柔肠”、“盈盈粉泪”的离愁。这遥想实际上是离愁的深化,居者的思念之苦实际上正体现了行者的思念之苦,正可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这种从对方角度来写的手法带来了强烈的美感效果,让此情有一个交流互感的过程,比“单相思”来得更厚重,更深沉,使整个词境更加深远。
  把“主客移位”的手法发挥到淋漓尽致的当然应推千秋“诗圣”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这首《月夜》,是传诵千古的名作。望月怀人,自古皆然,但以此法写相思,不免落入俗套。一代诗圣,却落笔见奇,开篇写得既突兀又形象。诗人身在长安,不写长安的月夜,却写起鄜州的月色;不写自己怀念妻子,反而写妻子想念自己。这种写法虽违常规,但细细玩味,却意味深刻。正是因为诗人在长安望月,在想念妻子,才想到妻子正在思念自己。“只独看”、“云鬓湿”“玉臂寒”写出了妻子望月时的孤独形象以及望月时感情的真挚和凝重。妻子如此,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种寓主观于客观,以客观写主观的手法,新颖而别致。其写法之妙,正如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所说:“心已神驰到彼,诗从对面飞来。”使这首诗在众多的抒写离乱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也正是杜甫那匠心独运的构思。
  常见的运用“主客移位”的手法的诗歌还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等。
  “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本来是为了抒发自己对对方的情感,却从对方的角度出发,在对方身上着墨,写对方的感受,这种“主客移位”的手法达到了双向交流的效果,比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来得更加委婉,更加深沉,因而更加动人,艺术感染力更强。同时如果在鉴赏过程中注意到了这一点,就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体会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
  [作者单位:江苏省梅村高级中学]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