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84

  

诵读、想象、感悟、迁移诗歌的美

◇ 王爱文 张小清

  [学习内容]
  本课文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一册的第一课,是一首现代诗歌。作者以饱蘸激情的笔墨赞美祖国的美丽富饶以及悠久的历史、光辉的成就,抒发了对伟大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全诗语言凝练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充沛强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
  [学生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根据语言文字进行想象的能力。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 通过理解诗歌内容和反复吟诵,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能仿写一到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独特的语言风格,并通过理解、想象、吟诵诗句,表达爱国之情。
  [设计思路]
  本课时的教学设计内容分为五部分:1. 激情导入,揭示课题。主要是通过欣赏歌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顺理成章地导入新课。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学生自由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自学生字新词。3. 细读课文,感悟语言。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诵读、想象来仔细体会课文的第一自然段。4. 迁移学法,自读自悟第二至第三自然段。5. 诵读交流第二、三两自然段,仿写片断:以“我们爱你——”为开头写一节诗,表达对祖国热爱之情。
  [教学片断]
  教学第一自然段:
  师:人们评论王维的诗“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请同学们一边轻声地读课文,一边想象每一行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仔细读课文,边读边想。)
  师:谁来向大家描述一下你看到的画面呢?
  生:我读了“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时,仿佛看到太阳正从东方升起,而高原上还是晚上。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轮红日正从东方冉冉升起,太阳公公笑眯眯地说:“早上好!”而帕米尔高原的上空星星正一闪一闪的,仿佛在说:“晚安,明天见。”
  师:多美的画面!多么丰富的想象呀!
  生:当我读到“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时,仿佛看到了哈尔滨的上空正飘着鹅毛大雪。高山、树木、房子、地面全都白了,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
  师:对!用一个词形容,叫——
  生:银装素裹!
  师:好一派北国风光啊!那南疆呢?
  生:“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
  生:南疆已经是春天了。
  生:那儿鲜花盛开,百鸟争鸣。
  【在情境想象中感悟诗歌的语言美是这一片断的特点。诗歌语言凝练形象,教师联系学生的生活积累,让学生在充分想象中将抽象的语言具体化,既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师:从太阳升起到群星闪烁,从雪花飘飘到春色满园,我们感悟到什么?
  生:时间不同,季节不同。
  生:东西距离远,南北距离远。
  生:我国的面积大。
  师:是呀,作者从时间差、季节差来赞美祖国的幅员辽阔。请同学们把四幅画面连起来想一想。(等待片刻)瞬间,我们领略到了昼夜的不同、四季的更替,心中有喜悦,更有自豪之感。请大家放声读出心中的自豪吧!
  【“言为心声”,诵读是对诗歌感悟的外显表现。朗读、理解、想象、诵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想象,学生才能读出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仿写片段]
  师:我们学习、交流了第二到第三自然段,感悟到了祖国壮丽的山河和丰富的物产。同时你们发觉诗歌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生:都是以“我们爱你——”开头的。
  生:每一句都写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如桂林山水的特点是“清奇俊秀”。
  师:同学们的眼睛真亮啊!下面我们就以“我们爱你——”开头,挑选一个自然段的内容,根据原句进行仿写。
  (生一边读,一边想,并不时地写一写。)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一听,让大家分享你的杰作?
  生:“我们爱你——碧螺春的清香,五粮液的醇美,江南丝绸的光洁绚丽,无锡泥人的”,想不起来了。
  师:两句半写得好。谁能帮个忙?
  生:无锡泥人的惟妙惟肖。
  师:把第三句改一下,想一想:南京有什么特产呢?
  生:南京云锦。
  生:南京云锦的光洁绚丽。
  师:南京云锦色泽灿若云霞,故而得名。部分花纹用金线织出,图案极为丰富。以前只能给皇帝做龙袍,只有皇族才能穿上的,她可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光洁绚丽”这个词不能反映她的特点。
  生:富贵。
  生:华丽。
  师:老师帮你们换个词——绚丽华贵。
  生:老师,我想全写南京的特产。
  师:可以试一试。
  生:(思考了片刻)我们爱你——雨花茶的清香,桂花鸭的酥脆,南京云锦的雍容华贵,雨花石的绚丽多姿。
  师: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课后,请大家继续修改。
  【读中学写是这一片断的特点。诗的结构简明,易于学生模仿,因此设计小练笔。指导练笔时,联系家乡特产,并注意锤炼学生的语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教学反思]
  (一)在想象中感悟诗歌的美
  诗歌的语言是浓缩的、精美的,往往一句诗就是一幅画卷。教学时,要让学生进入诗歌所描绘的情境,必须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展开想象。在想象中展现了四幅美丽的画卷——东海日出、高原星空、北国雪景、南疆春色,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幅员辽阔,景色奇异。可见,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感悟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和形象。
  (二)在诵读中尽显诗歌的美
  本首诗感情充沛热烈,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很适合朗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想象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分地朗读,直至成诵。
  (三)在迁移中锤炼诗般的语言
  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仿写就是让学生将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运用到口语和写作中去,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在指导仿写第三自然段时,学生把握不住“云锦”的特点,教师相机拓展有关云锦的小知识,引导学生概括其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准确用词,实际上是在锤炼学生的语感。而一学生别具匠心地写“南京特产”,将家乡的物产融于诗歌中,真可谓是“仿中求新”。仿写,拓展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感悟能力,锤炼了学生诗般的语言。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竹山小学]

诵读、想象、感悟、迁移诗歌的美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