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作为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优化练习设计,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练习设计张扬个性
《语文标准课程》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1. 设计“自主型”练习
“自主型”练习最能体现学生自主性,发挥学生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特长,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如教学《我们家的猫》后,可设计以下几个题目,让学生自选:
① 摘抄文中你喜欢的句子。
② 你喜欢画画吗?画一画文中的猫。
③ 学习老舍先生的写法,写一写你喜欢的小动物。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选题目,练习积极性非常高。此外,还可以定练习目标,学生自选完成形式。
2. 设计“开放型”练习
“开放型”练习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张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如教学《狼和小羊》后,教师让学生讨论:“狼龇着牙向小羊扑去,结果怎样呢?”学生有的认为小羊被狼吃掉了,有的说:“小羊飞快地逃走了。”有的想象:这时“呯”的一声枪响,可恶的大灰狼被打死了,小羊得救了。开放型问题情景的设置犹如一方强劲的催化剂,有力地催生个性的种子破土而出。
二、 练习设计体现创造性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要求:“语文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1. 设计“求异性”练习
求异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是创造思维中最重要的思维方法。“求异性”练习能启发学生跳出课文原有的框框,突破课文中现有的方法、结论和观点,探求不同见解,得出不同结论,获得新的结果。如学习《捞铁牛》一课,可设计这样的练习:你有比怀丙和尚更好的方法捞铁牛吗?这一问题的出现,激起了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有的学生说可以用石头代替沙子,有的说用水更好,还有的学生提出再准备两只船,以免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2. 设计“扩展型”练习
所谓“扩展型”练习,是指要求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对课文中人物的潜台词,未显现的人物心理,文字“空白”处的意境,略定情节和潜在情节等,进行富有创造而又合理的想象。如《月光曲》有这样一个情节: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肓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可以设计问题让学生想象练笔,“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呢?”学生的答案各不相同,有的认为贝多芬今天遇上知音,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有的认为贝多芬弹奏已经入情入境,没有听到盲姑娘的话……
3. 设计“多维型”练习
“多维型”练习重在引导学生多思维、多层次、多结果地去思考问题,寻求多种正确答案。例如读了《鲁班学艺》这篇课文后,你可以问学生从大徒弟和二徒弟身上分别学到什么?学生可以从教材的原意对大徒弟的品格认同赞美,对二徒弟的行为不认可;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理解,结合现代价值观对大徒弟“不懂赚钱、不会经营”表示不认可,而对二徒弟“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勤劳致富”表示认可。
三、 练习设计重视实践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的资源、时间、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 设计“操作型”练习
从阅读材料中收集、处理信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学完《太阳》一课,可设计这样的练习:先阅读短文再从短文中选取自己需要的内容,结合课外阅读选取相关资料,设计一份手抄报。精心选择处理信息的过程,就是语文综合性学习过程。
2. 设计“调研型”练习
“调研型”练习指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研究的眼光来分析调查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或方案。它需要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的多方面知识,例如在学完《只有一个地球》,可布置这样的练习:调查家乡环境保护的现状,设计环保标语或写一份倡议书。学生完成这项练习,必须观察、分析、调查、访问、走出家庭、走进社会,既培养了实践能力,又培养了合作探究意识。
以上几种练习的形式并不是各自独立的,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交叉融合,互相渗透,设计练习时应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地加以综合运用。
[作者单位:江苏省盱眙县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