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28

[ 杨立中 文选 ]   

复述性阅读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 杨立中

  作文教学一直是让中学教师头疼的工作,花时多,效率低。作文在考试中的地位愈趋重要又是大势所趋。所以,如何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每位语文老师都在探索的问题。笔者十几年来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摸索,即通过复述性阅读训练来培养和强化学生写作能力,实践证明,这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复述性阅读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众所周知,学语文离不开阅读,读和写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相为用的。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中得来的知识的运用 ,读和写必须结合起来。从科学角度看,“读”是信息的吸收,“写”是信息的传达。杜甫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可见写文章的能力其实不是“教”出来的,而是 “读”出来和“写”出来的。一个时期来,不少专家、学者在反思建国以来语文教学失误的同时 ,提出要重视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发表了不少很有见地的看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熟读以至背诵若干经典篇目”,即重视“积累”。前辈大师,如鲁迅、茅盾、叶圣陶等大都在幼年时饱读诗书,他们无不经历了由对语文范本的精熟模仿,而熟稔语言运用规则的历程。语言大师吕淑湘曾总结学习语言的一般过程, 即模仿→变化→创造。何况 ,“腹有诗书气自华”,胸中有诗书积累,一个人连精神气质也不同了。可是面临浩如烟海的书籍,即使什么事也不做,一辈子也读不完。走马观花、浮光掠影也是读,就治学而言,“泛观博取,不如熟读而精思”。前人都重视熟读、精思乃至成诵。所谓精读,即细细咀嚼,反复思考、体味,吸收其精华。复述性阅读也即精读作品,并达到记诵、复述程度。所谓复述,就是试着不看原书,凭记忆把原篇重新叙述出来。这就要调动记忆能力。培根说过:“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在写作过程中,记忆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如果缺乏记忆力,那么即使有敏锐观察力、灵活思维力,感觉和知觉的东西也难以留下痕迹。缺乏信息,那么积累、思考、联想、写作也不可能进行。因此,记忆是写作中起主要作用的因素之一。缪铖说:“‘熟读深思’是我行之有效的一点经验。重要的书必须熟读精思,最好能背诵,背诵其中精要部分,只靠泛泛浏览是不够的。我读书时,对于重要篇章,常是熟读成诵,至于精美的文章或词句更是喜欢反复朗诵,如同唱歌一样牢记在心,习惯成自然,记忆力也越用越强,感到背书非但不是苦事,而是一种乐趣。读书能背诵,确实受用无穷。”
  通过复述性阅读训练可以培养学生语感、文感、情感能力。
  “语感”是对语言对象的直接的整体感受,是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学生在精读后以回忆形式再现原文,其中必然有遣词造句不够用的时候,有作品语言所表达思想情感没有领悟的时候,当复述与原作有距离,这时,就会自觉体味、揣摩原作语言。“揣摩”,《词源》的解释是“指对语言文字的玩赏,并加以仿效”。古人云:“每涵咀义味,独坐日庚,涵咏玩索,久之当有自见。”而揣摩语言也是一种语感的训练。语感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语言学到一定程度离不了它。从能力角度看,语感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离开语感,听说读写就无法进行。语感是一种技能,技能不是生下来就有,是在无数次的阅读、辨析、品味甚至理解、记忆之后,在长期语言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叶圣陶老先生说:“只大概了解人家的意思就算数,对于锻炼我们自己的语言就不会有什么帮助了。必须留意人家怎样用词,怎样表达意思,留意考察怎样把一篇长长的语言顺次地说下去,这样就能得到有用资料。人家的长处我们可以汲取,人家的短处我们可以避免。”对一些真正好的文章下功夫去琢磨,可以采用复述性阅读,在品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复述”进一步加深理解、记忆的程度,从而提高语感技能,这比一般阅读浮光掠影、雪泥无痕有效果。江苏名师唐江澎老师的“体悟教学”就强调阅读中吸纳与接收的能力,“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别人的优点学过来了,写作时,会不知不觉把别人长处化为自己的能力,无形之中调动了他人之长为己所用。
  “文感”主要是对文体的直接把握,对文章内容、思路、文脉的宏观感受。写作经验不丰富的人对所写文体缺乏大体印象,你让写议论文,他写成了记叙文,或者写起文章思路模糊、 条理不清,或者选起材料东拼西凑,不知所云,更无中心思想可言。 朱自清先生曾说:“多年批改学生作文,觉得他们最大的毛病是思路不清,思路不清就是层次不清,也就是无条理。”面对中学生习作通病,要想在一定时间内从理论上“教”会他们的可能性不大,而多练、增加写作实践有时由于没有具体参照,收效也许甚微。而在复述性阅读训练中,学生为了达到复述目的,争取更短时间完成复述要求,会细读作品,会动脑筋,考虑文章写了什么,什么先写,什么后写,段与段之间联系如何,前后过度照应怎样,乃至句与句之间是否连贯顺畅等等,都会纳入他的思考范围。而他们复述时感觉自己思维不畅、思路不通时,会对照原文,对人家写了什么内容,选了什么材料,结构如何安排,以及为什么这样安排,好在哪里,就有了一番更透彻的思索、理解,对作品体裁特点、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做到了心中有数,从而在写作实践中注意修正、补足自己的弱点。复述过程就不只是简单的照搬、重复,而是由摹仿到创造的学习过程,这样的复述是摹仿、对比、修正、补足自己弱点的过程,于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写作技能。
  “情感”是对文章渗透在“语感”“文感”中的情感因素的感受。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从中可知“情感”是构成文章的重要因素。“情”是文章灵魂。学生作文中容易出现呆滞死板、无病呻吟的文字,高考中不是出现不少“制假造假”的应付文章?复述性阅读让学生真正投入地体悟情感,体会境界,懂得“情动而辞发”的道理。情感因作者的心情、处境、修养、志趣、爱好不同而各异。形成的情感,或如火山爆发,炽烈,一泻无余;或如山间细流深远绵长;或如春风杨柳,左顾右盼,摇曳生姿……情感在作品中总是通过具体形象来体现的。学生在复述时,感受字里行间流露的情意,似与作者进行感情交流,情感上也容易产生共鸣,于是心灵世界得到了充实,情感世界得到了丰富。胸中积累了若干经典 , 如刘锡庆先生所言,能够“充实人、丰富人、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如此,学生思想情感趋于丰富、活跃,一旦涌动的情思、模仿的欲望被激起,就有内在表达的需要,写作就由“要我写”转为“我要写”,搜索枯肠,干瘪、 空洞,无病呻吟之状,随着 “情感”能力的提高,自然就容易消除了,下笔也就容易成文了。
  作文是智能活动,也是技能活动,这就决定掌握写作技能的初级训练阶段要借助于模仿,模仿是写作基础,没有模仿很难开展写作技能的训练。复述性阅读在强化模仿写作能力,培养和加强写作技能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仿到一定火候, 掌握一定技能,才能进行创造性写作。所以,复述性阅读遵循:
  1. 先仿后创原则。在对作品力求深入、融会贯通后,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然后还要创其新,即“钻进去”后,还要“跳出来”,在掌握“语感”“文感”“情感 ”等基本技能训练基础上进行创作,学生就不会再无从下手,而是显得得心应手了。正所谓“举一而反三,闻一而知十,穷理之精熟,运用之出新”。
  2. 精选范文原则。古人云“学孚其上,得孚其中;学孚其中,得孚其下;学孚其下,得孚其下下。” 本着对学生实用、 有效的原则,复述性阅读训练要精选范文,从内容到形式,要有益于学生身心,有利于学生接受,有助于学生模仿。
  3. 循序渐进原则。根据学生认知能力、接受能力等会逐步性提高的特点,复述性阅读必须遵循循序渐进这一原则。“ 一口吃不出大胖子”,选择范文注意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的顺序,训练方法由单项训练、专题训练、片段训练等过渡到综合性训练。
  4. 训练方式灵活性原则。训练分课内、课外两部分,引进竞争机制。课内主要采取听读复述、演讲复述,课外可采取学生复述自评、互评形式。
  总之,复述性阅读训练体现了传统教学经验的一些特点,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上,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当今快节奏、高效率的时代,进一步加强学生写作能力,使语文教学工作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这方面,本人深感要走的路还很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中学]

复述性阅读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