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41

[ 王世红 文选 ]   

创新对话,拓展链接

◇ 王世红

  在如火如荼的课改中,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语文教学为何而改,该改些什么,改到什么标准才称得上体现新理念了?
  我翻了一下《给教师的建议》,找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段话:“我,还有许多教师都觉得,怎样把科学的原理变成我们的创造性劳动的活的经验,这是一个科学跟实践相结合的极其复杂的领域。科学家所做出的发现,当它活在人们的相互关系之中,不断地激发着新的思想和情感的产生的时候,它在一个教师的面前就成为一项复杂的任务,这项任务可以用许多方法来解决,而教师的创造性劳动正在于选择方法,把理论性的原理实际体现到人们活生生的思维和情感中去。”高深的理论如何和语文教学实践相结合,这个任务落在了语文教师的肩上。
  世界教育改革的焦点是创新,我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创新。只有创新型的教师才能胜任新课程体系下的语文课堂教学。1997年引发的全国性的语文教学大讨论就是典型例证。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尤其是占主要成份的阅读教学)最具有这方面的代表性,它直接的功效就是诞生了以钱梦龙、于漪、魏书生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他们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和成果早在教育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创新是高深的教育改革理论与繁杂的教学实践能够有机相结合的关键。
  
  一、 阅读教学的创新之法
  
  1. 变革教学程式
  (1) 转变教学模式。
  新课程学习理论认为经历学习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教师要勇于打破“灌输——接受”“听讲——背诵——练习”的传统课堂学习模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新课程学习方式,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评价学习结果。而语文界也推出了不少国内外先进的课堂教学模式,如目标自学式、点拨导学式、读写结合式、过程优化式、示范模拟式、结构图示式、问题研究式、释疑发现式、情境感悟式、活动表演式等,这无疑为语文教学点亮了一盏盏明灯。
  (2) 注重反思性功能。
  教师是教学活动“平等中的首席”,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帮助者和组织管理者,更该是教学活动的反思者和研究者。反思生活,反思人生,反思自然,反思社会,反思课堂,在反思中有所感悟,提高自身的研究水平,变机械单一的接受性教学为乐于探究的反思性教学。
  (3) 确立整体的知识观。
  学习程序性的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亲自体验操作。
  通常情况下,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课堂具备三个特征:A、充分的探究性;B、广泛的交互性;C、高度的开放性。
  2. 变革教学方法
  遵循几个原则:内容深的文字教浅一些,做到深入浅出;内容浅的文字挖掘得深刻些,做到由浅入深;让语文生活化,让生活语文化。多联系学生的经验、兴趣、社会阅历设计课程内容,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语文课学习不仅储备知识和能力,还要将学科本位转向课程综合,逐渐实现均衡化、重视综合性和选择性。这是课改对语文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改确立“师生关系平等,信息交流多向”的新理念,尤以对话理论作基础。语文教学要努力创设对话平台,构设语言环境,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不同的知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可引入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不妨采用探究式、体验式、交往式、实践式等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课堂资源,增强课堂灵性,真正让学生动起来,让语文“活”起来。
  3. 变革教学目标
  这里所说的目标包括两类:一是终身发展目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思考文化乃至民族的深层次问题,这是一个语文教师势在必行的任务。一是全面发展目标。全面发展目标不仅指个人全面发展,还指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在这两个目标导航下,力求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一篇课文,应在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设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语文知识、能力。知识是底线,无知便是无能。过程和方法是拓展平面,而丰富的情感和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则撑起空间。
  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般具有如下特征:想象力丰富,具备独立性,思维活跃,有强烈的探究心,喜欢探索和实践。教师只有树立让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抓住学生思维的亮点,让他们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会换角度思考问题;学会探求新知;学会再创造想象……才能让每一位学生智慧的心灵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 新课改下阅读教学的具体实践
  
  现代语文学习仅靠每星期几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有言,学生的语文知识30%来自课内,70%来自课外。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造性地完成高效阅读,是至关重要的环节。现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我们的语文学习,一旦与学生的生活发生“碰撞”“重叠”,语文学习被纳入生活中,语文才有生命的灵动。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寻找契机,抢占知识制高点,不断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在方格内求圆融”(钱梦龙言)。下面谈两个实践策略。
  1. 创新对话,创设情境
  叶圣陶早就有“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名句,可见,对语文的感悟最要紧的便是“披文入境”,进而便是“明象体情”。在教冰心的《观舞记》时,我从80年代电视剧《西游记》剧组物色一位演员演一位天竺公主(古印度即为天竺),最后将视角落在演员李玲玉身上说起,她为何从数万名女演员中脱颖而出呢,因为她能歌善舞且有一双圆溜溜的会说话的大眼睛。这样一说,激发了学生对文中卡拉玛姐妹表演的印度舞蹈产生浓厚的兴趣。紧接着,学生在朗读文中描写舞蹈的优美语言时,个个聚精会神。这样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语言的仔细揣摩,达到预期的课堂学习效果。
  再比如,教《音乐巨人贝多芬》,从我最喜欢的一本名著《约翰·克利斯朵夫》(这部名著其实就是以贝多芬的人生经历作为素材)说起,选取书中表述音乐的几个片段,如“忽然有阵瀑布的声音,管风琴响了,一个寒噤沿着他的脊梁直流下去,他悬在半空中,像一只鸟,长江大河般的音乐在教堂里奔流,充塞着穹窿,冲击着四壁,他就跟着它一齐奋发,振翼翱翔,飘到东,飘到西……”带学生进入音乐世界,走进贝多芬的世界,走进贝多芬的灵魂。正如贝多芬所言:“只有出自内心的才能进入内心。”这样大费周章地介绍名著,可能浪费了讲课文时间,但事半功倍,收益无穷。课外,一定会有不少学生去找这本名著阅读。
  赞科夫认为:“不管你花费多少力气给学生解释掌握知识的意义,如果教学工作安排得不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那么这些解释仍将落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经典课文,书下注释繁杂,文字偏长,学生粗读时都不甚喜欢。我就以两个疑问串联本课的知识体系。第一课时讲解“百草园的生活”,设置一个问题,“重点阅读第二小节,承认鲁迅是大文豪的同学有哪些?”这样一设计,就将鲁迅的写作技巧,例如动用修辞及关联词、小中见大铺设伏笔、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契合儿童心理等等,全部贯穿到授课过程中了。起先厌读文字的一大批学生兴味陡生,经过品析语言技巧后,对鲁迅的崇敬之感油然而生了。第二课时讲解“三味书屋的生活”,既是学堂,有老师也有学生,分析完“你认为寿镜吾是怎样的一位老师”后,问了一个问题“鲁迅的成绩好不好”,学生众说纷纭,双方以文本为依据,各自陈述理由。这样设计学生乐于阅读,乐于思考。最后教师由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个片段的关系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索,使整个课堂阅读教学浑然一体,从而激活学生思维,达到一定的广度与深度,加强了语言转化形象的还原能力。
  2. 策划学习活动,预设拓展链接
  裴斯塔洛齐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和能力。教师头脑中有了这个目的意识,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增加阅读教学的发展性、开放性、灵活性,从而把学生从呆板的知识学习中解放出来。比如,我设计一个课外阅读的教学活动,初看似乎与阅读教学风马牛不相及。我根据学生兴趣爱好,选择了一个《中学生需要的食品》作为活动的课题。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先在广大中学生群体中进行市场调查,小组商议后再推出某种中学生食品,小组合作对其进行外观及包装等的设计,再斟酌广告词探讨如何得到市场认可……在这基础上,再推出系列活动二《中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这样,前期的语文活动作为后期阅读活动的一个前奏,对后期的阅读活动有着指导和借鉴作用,还拓宽了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表述及合作探究能力。
  设计《莲文化的魅力》活动课方案,可以拓展到莲的诗词、歌曲、谜语、对联、谚语、警句、电影、传说、地名、名人逸事、民俗……可以链接到生物学、美学、医学等诸多领域。
  “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确实,语文阅读教学的创新点子还有很多很多,没法一一写来。教学的大环境在呼唤教师不断创新,作为教师本人,要不断探索教学,勇于课堂实践,创新对话,拓展链接,时常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多写教学后记,厚积薄发,就能胜任新时代的教师岗位。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河埒中学]

创新对话,拓展链接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