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PLUS 教研 ID: 161337

[ 陈冬艳 文选 ]   

放眼看世界,真情写生活

◇ 陈冬艳

  翻看现今一些中学生的课堂作文,乃至中考作文,取材陈旧,平淡乏味,甚至让人不忍卒读。如记叙文写母亲,无非是书桌前嘘寒问暖、生病时背着去医院、考试失利后促膝谈心……写同学,无非是一道难解的数学题、一次莫名其妙的误会、搬家与转学引起的终身遗憾……议论文的论据也不外乎雷锋、陈景润、孔繁森……知识面何等的褊狭,内容何等的空洞,这样的文章,怎么能吸引人、打动人呢?实际上,那些写作文的学生,何尝不是苦不堪言——从何处去寻找写作的材料?怎样才能写得生动?这正需要我们做教师的及时地去引导。
  现在有不少学生每天在“两点一线”间奔波,在“题海”中沉浮,“重理轻文”的现象较为严重,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平时又很少课外阅读,以致孤陋寡闻,这样又怎能写出生动丰富的作文呢?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跳出狭隘的“井底”,放眼看世界。
  其实,大至社会,小至学校和家庭,叩击我们心弦,引起我们关注和兴奋的事时有发生。同时,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心地去体会。
  
  一、 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
  
  杜甫《望岳》诗说:“造化钟神秀。”大自然造就了无数神奇美妙的东西。要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险峻的山谷,平坦的原野;去欣赏蔷薇色的春天,金黄色的秋天——去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封闭式的学习生活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语)。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春天的第一丛嫩绿,夏天的最后一朵荷花,秋天的梧桐叶,冬天的鹅毛雪,无一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教师应有意识地布置一些观察任务,比如,可让学生观察第一场春雨给自然界带来的细微变化;可让学生观察上学路上的景致,注意不同季节的特点;可让学生观察公园一景,体会湖心亭、湖边垂柳、九曲连廊的巧妙搭配给人带来的美感等等。对自然的观察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写作素材,更可以陶冶情操,使他们的作文具有健康丰富的情感。
  
  二、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初三了,写的却还是小学生活;“十运会”的海报贴满街头,却不知道哪一天开幕;“神六”上天了,却不知道宇航员是谁,这样的学生,能写得出新鲜而有活力的文章吗?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作文田园。要鼓励学生切实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眼”要多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社会大广角》《第二起跑线》等电视节目;看《中国青年报》《青年文摘》等报刊;看街市上的广告、公约与制度;看校园内竞选的海报、通知与启事、墙报与板报。星期天不妨走出户外,看球赛、搞调查、观菊展、赏花灯;节假日可以三五结伴,游名山大川,观风土人情。“耳”要勤听。听广播节目,听报告讲座,听时事点评,听民谣、谚语、笑话、相声、快板、评书,听商贩巧舌如簧地推销商品,听导游娓娓动听地讲解名胜。“口”要常开。评名作,议时政,谈得失,析美丑;尝试即兴采访,练习口头作文。作文与一个人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如此多看、勤听、常说,并且“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何愁写起作文来不左右逢源?写出的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别具风格?
  
  三、 引导学生关注凡人小事
  
  布置作文时,学生常说:“最近哪有什么大事可写啊?”其实,关注世界,关注生活,并不一定要把目光一直聚焦在那些英雄人物或重大事件上,否则哪来的“以小见大”,“细微之处见精神”?所以在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日常饮食起居、邻里亲情、迎来送往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归有光那篇脍炙人口的《项脊轩志》,借一座“百年老屋”的兴衰史,回忆家庭琐事,表达了睹物思人、世事沧桑的感慨,以及怀念祖母、母亲、妻子的深厚感情,句句传情,处处动人。这对学生的写作,应是有启示的。我们早该从“写重大题材”、“表现重大主题”的思维定式中解放出来了。没有什么人可写吗?你可以写写卖报纸的大婶;写写摆摊子修伞的老师傅;写写食堂里打扫卫生的阿姨。你接触到的各色人等都可以去观察、描写。没有什么事可写吗?写母亲,完全可以写写她以往的生活经历,写写她个人的喜怒哀乐。写同学,完全可以写写某次上课时的调皮捣乱,写写好朋友之间的窃窃私语。写自己,何必一定要写如何如何认真刻苦学习,如何如何“改邪归正”?生活琐事都可入文。另外,邻里纠纷,市井吵闹,街头巷尾,商场一隅,大院清晨,小巷夕阳……只要你留心观察,学会感动,这些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又何必搜肠刮肚,冥思苦想呢?
  
  四、 引导学生多读书,勤积累
  
  生活的一大内容是读书。美国的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映在水面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从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选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习写作的成功之路。
  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都说明积累在作文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的同学提笔作文,左右逢源,信手拈来,一气呵成,大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之势,究其原因,便是在积累上下过功夫,材料储备丰富。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这样才不至于随读随忘,随想随忘。
  大文豪苏轼主张“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写作者必须热爱生活,对生活有敏锐的感悟力。热爱生活,笔底才会淌出源源清流,妙笔才会生花。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积累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拥有自己的思想,对周围的点点滴滴才会形成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对生活观察得越细致,则描写的事物越生动形象。因此,让我们拉起学生的手,引领他们走出狭小的天地,一起放眼看世界,真情写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外国语学校]

放眼看世界,真情写生活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