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郎织女》(苏教版小语教材第十二册)讲述的是一个动人的民间故事,篇幅较长。为了便于学生的阅读,我分成了两个部分(两课),其中第二部分(《牛郎织女(二)》)是故事的高潮。我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并复述这个故事,这是教学的重点。
我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激情,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感悟,让人文精神融入语文课堂。
一、 以疑激疑,诱发兴趣
“同学们,读书思考是学习语文的好办法,读书最重要的就是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质疑。我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有四个问题。老师会有哪四个问题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猜一猜,看看谁和老师想到了一块?”我这样一说,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兴致勃勃地读起了课文,他们时而凝眉思索,时而用笔标着一个个问号。读完了课文,学生提出了自己猜想的问题,有的说:“牛郎是怎样搭救织女的?”有的说:“王母娘娘为什么偏要把织女抓回天庭?”还有的说:“织女为什么喜欢人间而不喜欢富丽堂皇的天上呢?”我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疑问,但一个个地否定这些问题跟我的想法相同,并出示了自己的前三个问题:“读了这篇课文,你高兴不高兴?伤心不伤心?痛恨不痛恨?”第四个问题我告诉学生等会儿再问。通过这种设置悬念的提问,鼓动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情感,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二、 以情激情,深化感悟
民间故事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是我们祖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自觉地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呢?我在教学中这样动情地对学生说:“同学们,老师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课本中还没有这个故事,我还是听奶奶讲的,奶奶讲的时候,眼里溢满了泪水(声音低沉,稍顿)。这个优美的故事不知从谁开始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到现在不知道这个故事的人恐怕不多了。如果不知道,那么他对祖国的优秀文化就算不上了解。”接着,我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想,边读边体会, 想一想:你为谁高兴?为谁伤心?对谁痛恨?学生再一次诵读品味,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每个人的内心都融入到课文中,从而走进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
[作者单位:江苏省新沂市新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