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学习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潜能释放性学习,它赋予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学生传统学习方式的革命性转变。可是,如今不少孩子缺乏独立的个性和探究精神,这并非孩子的天性使然,而是我们对孩子主体性的长期压抑,长期将他们置于客体的结果。因为探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的特征,所以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因教师引领不当而实际探究效果不佳的问题,这很容易扼杀孩子探究的兴趣与热情。只有落实探究性教学,让课堂始终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才能满足孩子创造的天性,才能使课堂具有生命力。因此,我认为小学科学这门课的教学可以从问题、时间、空间以及评价、材料等几方面放开手。
一、 放手——让问题更自由
在不可预测的问题层出不穷的现代社会里,学校教育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要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爱因斯坦提出,在科学研究中,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要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教师不但要很好地创设情境,提供材料,适当引导,更重要的一点就是打破旧框框,放开束缚,让学生随心所欲地去探索。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大是小,是否紧扣主题,甚至是异想天开,教师都应让他们畅所欲言。只有放开了,问题自由了,创新思维才会出现。
例如有一天雨后,我班的学生在花圃边发现了几只小蜗牛,兴奋地跑来问了我一大堆问题:蜗牛有牙齿吗?它是怎样吃东西的?它喜欢吃什么?蜗牛怎样相互传达信息?……只要教师放开手,学生就会提出很多有趣的甚至有价值的问题,这正是科学探究所需要的品质。
二、 放手——让时间更灵活
对学生的探究活动,教师要舍得给时间。探究性学习,看重的是学生探索的经历和获取新知的体验,这个过程需要付出时间。而且探究中很有可能出现花了很长时间却收效甚微或一无所获的情况,此时的教师必须明白,我们让学生去探究的真正意图,并不全在于获取知识本身,而在于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借以逐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技巧和方法,养成探究态度和品质。因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将会产生一种眼前看不见的但又是丰厚的回报,产生无可估量的长效,现在耗费一点时间和精力是完全值得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因为科学这门课上课的时间毕竟有限,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时要为学生额外安排一些时间,哪怕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在所不惜。我在教学《地球上的水》这一课时,本来预设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浪费水的害处和节约用水方法,让他们明白地球上可供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非常有限。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谈到了南北极的冰川问题,学生的兴趣竟然都转移到了怎样去开发和利用这片冰封的世界上来,你一言,我一语,气氛空前热烈。我索性把教学任务扔到一边,加入了他们讨论的行列。别看他们年龄小,他们发言的神态、语气、动作绝不输给演说家和批评家。发言的内容颇有见地,直到下课铃响,还意犹未尽。他们一再要求,将在班会上继续讨论,希望我能参加。为了保护他们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我认为多花一堂课的时间又何妨呢?
三、 放手——让空间更广阔
学生是科学这门课学习的主体,对学生探究的过程,教师要敢放手,给学生一个自主探究的空间。科学课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了解自然,明白世界。如果把他们牢牢地禁锢在课堂上,不让他们对世界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那他们将会被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呢?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强调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生活经历,积极倡导以学生亲身经历和科学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在对周围世界积极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课的这个特点意味着科学课的教学内容不仅在教科书上,更在学生生活的广阔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环境中。因此,科学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广泛存在于自然和社会中的多种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身体验各种科学现象。
教师可以直接把学生带到农村去观察,带到工厂去授课,注重在真实的场景中教学,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的内容引向生活和大自然,这样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的兴趣,以及自身科学素养就会在活动中逐渐形成、提高。
四、 放手——让评价更多元
新课标指出,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评价上要体现多元化,强调评价的促进功能。科学课的评价更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将学生、教师、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尤其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法上要有许多创新之处。因此,除了教师引导性评价外,还应放手让学生自我评价,注意在教学中引导。评价的形式可以是自我评价,可以互相评价,也可以集体评价;放手让学生对课后作业、设计方案、过程记录、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自编故事等进行评价。只有教师敢于放手,才能引导学生评价出好的效果来。
一节课结束了,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必然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苦苦探索,也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在实验时有“团结合作力量大”的领悟,也有“集思广益方法多”的感触。让学生自我评价学习过程,将他们在探究中那种妙不可言的感受和灵感表达出来,既是对自我的肯定,又是对他人的促进。
上科学课时由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各种活动,使他们体验到成功和精彩。一堂课下来,学生就他们所做、所思、所见、所闻发表见解,会有很多收获。在科学探究中,教师敢于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打破条条框框的限制,这样才能减轻学生的精神压力,不断振奋学生精神,不断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教师放开手,学生就能学得更精彩!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黄沙港小学]